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静虑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余

  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应当修习大悲无量为此大悲。于诸善业而为导首。譬如命根于出入息而为其先。轮王七宝轮宝为先。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钟念彻于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有情住于极爱一子之地。云何大悲大名么贺。么者名我。我以大悲利乐有情故名大悲。又贺者名性。自性大悲能济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又娑[口+缚]者名属已分。一切有情我应救护故名大悲。又迦者名护。不令他人得其便故名为大悲。又此大悲者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故。又此大悲能悟。无师自然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

  复次慈氏。此大悲心有五十种。云何大悲无谄谀故。云何大悲身口相应故。云何大悲无虚诳故。云何大悲住实际故。云何大悲不退转故。云何大悲了本觉故。云何大悲无诈伪故。云何大悲自性清净故。云何大悲行质直故。云何大悲住正性故。云何大悲求佛身故。云何大悲求佛寿故。云何大悲不起一切过故。云何大悲护有情故。云何大悲所度有情无有量故。云何大悲同虚空故。云何大悲不舍贫穷诸众生故。云何大悲拔诸苦故。云何大悲自性不动荷负一切故。云何大悲行清净行不诳自他故。云何大悲能作自利诸善业故。云何大悲普与乐故。云何大悲不生疲倦故。云何大悲能除重担示胜义故。云何大悲坚持施忍精勤行故。云何大悲能忍下劣所轻慢故。云何大悲不怀一切宿憾恨故。云何大悲作无上医故。云何大悲以大乘慧摄下劣乘等无二故。云何大悲善覆自德赞他善故。云何大悲能与无漏真法乐故。云何大悲能舍所爱心无吝故。云何大悲为诸有情心无悔故。云何大悲善持净戒护毁禁故。云何大悲能忍己苦令诸有情得佛乐故。云何大悲成就有情住法身故。云何大悲不惜自身舍支节故。云何大悲乐修功德不求报故。云何大悲能调有情修静虑故。云何大悲了三界空不染著故。云何大悲积集善根离不善故。云何大悲能满一切有情所求愿故。云何大悲不舍普愿住无为故。云何大悲舍有为法故。云何大悲悭贪有情令行舍故。云何大悲能令有情住佛戒故。云何大慈多嗔有情令住忍故。云何大悲懈怠有情令精进故。云何大悲散乱有情令住定故。云何大悲愚痴有情令智慧故。

  佛告慈氏如是大悲。能令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是则名为大悲无量。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云何修习大喜无量。所谓忆念一切佛法爱乐恭敬。不住生死不坏喜心。除诸邪见离五欲盖。能安有情住真实际。恒求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听闻正法顺第一义恒乐修行达于彼岸。圆满具足喜庆心生。譬如世间大节会日。一切亲族善友集会。胜妙五欲欢娱喜悦。菩萨亦尔起大神变游戏之时。八部龙天四众云集。戒定智慧解脱知见。悦乐其心是名大喜。又此喜者于诸有情无损害心。勤求一切诸佛妙法。已得未得心无暂舍。于大乘法心恒正解。于二乘法不生取著。舍离悭吝增长檀那。见乞者来心乐惠施。于他持戒生净信心。见毁禁人极怀怜愍。于己尸罗清净圆满。离三恶怖回向法身。设有毁骂安忍受之。于轨范师奉顺言教。顶戴尊重勤而行之。于诸有情善言含笑远离颦戚先意问谇。住真寂定无谄无诳。不粗不曲常赞人善。不说他过乐与众同。行六和敬作大法师。开示涅槃显真实相。于尊重所起父母想。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于亲教师尊重如佛。于修行者犹海导师。诸波罗蜜如无价宝。于说法人如如意珠。无漏法林自在游戏。教授我者深自庆喜。闻说过非如医示病。闻说正法如病获药是名为喜。了苦无常无我不净。随顺涅槃常乐我净。一相一味故名为喜。又大喜者体真胜义性无生灭。不沈不举无去无来。常尔一心名真喜悦。又大喜者如闻善言身心适悦。安住不动犹若须弥。又大喜者明了因果无迷谬故。又大喜者如地不动为所依故。又大喜者如威德人无能敌故。又大喜者如胜义谛不毁坏故。又大喜者如佛法僧功德圆满求无厌故。慈氏当知此即名为菩萨摩诃萨大喜无量。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云何修习大舍无量。菩萨摩诃萨修舍无量。总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烦恼舍二者护自他舍三者时非时舍。云何名为烦恼舍。若遇恭敬心不高举。设遇轻慢不鄙卑贱。得利不喜失利不忧。毁骂不嗔赞亦无喜。称扬不欣闻讥不恚。遭苦难时观空无我。悦乐事至恒观无常。于所爱境心无贪著。设见嫌恨亦不生嗔。于怨于亲持戒破戒其心平等。作善作恶若爱若憎都无二相。闻善恶言正不正法亦复如是。于诸有情其心平等。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则名为烦恼大舍。云何名为护自他舍。菩萨摩诃萨若有人来节节支解。菩萨于彼无嗔恨心。如是菩萨于身语中。未尝变易是名为舍。

  复次乞叉(二合)(上声)多者。是名双义及疮痕义。谓眼及色如有二人于菩萨所。一人打骂一则香涂。菩萨观之等心无二。疮痕义者菩萨观之。第一义中谁为打者谁为涂者。不见损益亦无彼我。不害自他是名为舍。眼根色境双义既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寂灭平等亦复如是。于毁赞者及我六根。第一义中无伤无害故名为舍。设被伤害亦不损他是名为舍。或护自他俱无伤损是名为舍。于利非利常尔一心。无害自他故名为舍。常自觉察护他人心。离于诤讼亦名为舍。复深观察无有是非是名为舍。如是名为护自他舍。云何名为时非时舍。若诸有情不受教诲非法器者。菩萨不嗔名非时舍。于声闻人观四圣谛。获苦法忍趣罗汉果。菩萨不障名非时舍。行布施时且止持戒。修净戒时且止于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复如是名非时舍。若于诸法应成就事决定应作。精进勇猛长时无倦。无暇无退不辞劳苦。乃至事毕方可故舍是名时舍。如是名为时非时舍。如是修习慈悲喜舍。但名静虑不得名为波罗蜜多。

  尔时慈氏白佛言。世尊如是修习静虑为因。悉能具足神通智慧。云何名为神通智慧。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言。善男子是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

  复次闻诸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

  复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

  复次于过未际悉皆忆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

  复次了知根性差别之相是名神通了胜义空是名智慧。

  复次能知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

  复次力能超彼释梵四王是名神通。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是名智慧。慈氏当知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修真静虑。得不思议神通果报。

  复次慈氏。一切众生恒为无量烦恼扰乱其心。菩萨摩诃萨得真三昧。随彼有情烦恼品类。现如是等诸三昧门令其解脱。菩萨摩诃萨勤加精进住是三昧。令诸有情安住如是平等法中。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相应平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悉皆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

  复次慈氏此三昧平等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法平等。得如是平等法已。是名住真三昧。

  复次慈氏此菩提平等即虚空平等。虚空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法平等。得如是平等法已。是则名为住真三昧。

  复次慈氏一切世间性平等即清净性平等。清净性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法平等。得此一切法平等是则名为住真三昧。

  复次慈氏若知自心平等即知一切有情心平等。是则名为住真三昧。

  复次慈氏若诸有情能于我身。作于饶益及不饶益。我于彼等心如大地。普皆平等其心不动。所以者何由住是三昧平等性故。以住三昧无散乱语无率尔语。了达诸法解第一义。善知时节随顺而说八风不动菩萨能住如是平等法性。不舍三昧不离世间自在无碍。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智慧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慈氏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出世方便智慧若菩萨修静虑时。于诸有情起慈悲心名为方便。观法寂灭是名智慧。

  复次修静虑时归依于佛是名方便。了无取著是名智慧。求一切法是名方便。了法性空是名智慧。观佛色身是名方便。观佛身空是名智慧。观佛梵音是名方便。了无言说是名智慧。若正观时是名方便。观照亦空是名智慧。拔济有情是名方便。了众生空是名智慧。知众生根是名方便。根性亦空是名智慧。观佛土净是名方便。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得佛菩提是名方便。了本寂灭是名智慧。请转法轮是名方便。法无转相是名智慧。观七觉支是名方便。了真本觉是名智慧。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一切天魔不得其便。即能成就无上菩提。

  尔时薄伽梵说此静虑波罗蜜多时。会中三万二千菩萨得日灯三昧。此日灯三昧亦名一庄严三昧。云何名为日灯三昧。如日出时一切灯烛星月无复光明。菩萨得此三昧者亦复如是。有学无学声闻独觉。诸有情智映蔽不现。是故名为日灯三昧。

  复次云何名一庄严三昧。所言一者即是无生。无生者即是法空。又一者名遍一切处。譬如油麻油遍麻中。无生法者亦复如是。体遍一切是名一庄严三昧。此一庄严亦名一增长三昧。一者即婀。婀即法界所谓契经。令法界现前法界现前已。所有诸法神通增长明了现前。是故名为一增长三昧。此一增长亦名一法界三昧。所言一者即是法界。法界亦空。以定力故其空现前。是名一法界庄严三昧。此一法界亦名一空三昧。所言一者犹如虚空。一切万物生长空中。菩萨真空现在前时。信等善法悉皆增长。是故名为一空三昧。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住此静虑波罗蜜多时。能入俱胝那庾多百千三昧。今为汝说小分名字。所谓电光三昧月光三昧。善增长三昧毗卢遮那三昧。增长不思议三昧如如光照三昧。无垢三昧海德三昧。能自在转一切法轮三昧。成就禁戒三昧。无忧三昧坚固三昧。苏迷卢三昧法炬三昧。法勇三昧转法智自在三昧。散积聚法三昧持一切法三昧。持白法三昧知他心三昧。庄严宝幢三昧灭烦恼三昧。坏四魔三昧发起十力三昧。无著三昧断缚著三昧。灯手三昧闻施名三昧。持地三昧安住心三昧。须弥灯三昧摧伏怨敌三昧。智炬三昧发生智三昧。教授三昧自在转无边法门三昧。令心堪任三昧知胜妙善三昧。震日月音三昧无所行三昧。坏魔三昧无种种想三昧。善调伏心三昧释师子三昧。念佛三昧念法三昧。念僧三昧不退转三昧。不眴三昧最胜无我三昧。似空处三昧常觉悟三昧。除烦恼缘三昧如虚空三昧。入功能三昧念慧觉三昧。无尽辩三昧大悲声三昧。现真谛三昧不毁坏三昧。善行三昧有情欢喜三昧知爱乐三昧生爱乐三昧。胜慈三昧性静三昧。大悲三昧大善三昧。无所舍著三昧法义三昧。法悲三昧慧炬三昧。智海三昧无动三昧。善调伏身三昧解脱智自在三昧。金刚幢三昧胜莲花道场三昧。离世间法三昧胜智三昧。佛观行三昧威光三昧。威焰三昧与解脱智三昧。佛身庄严三昧光明普遍三昧。刹土遍净三昧入有情性三昧。满一切愿三昧顺菩提路三昧。波罗蜜庄严三昧宝髻三昧。觉花三昧与解脱果三昧。甘露音三昧无滞三昧。疾风行三昧宝冠三昧。截海流三昧金刚峰三昧。大神通三昧。出生义三昧。见无边佛三昧忆持一切所闻三昧。与刹那智三昧清净无边功德三昧。如是无量俱胝三昧。若诸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者。是则名为静虑波罗蜜多。

  时薄伽梵说此静虑波罗蜜多时。会中七十八那庾多人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万二千菩萨证无生法忍。

  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一

  尔时薄伽梵。处于种种摩尼宝王师子座上。现种种相。纯以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圣世尊。已为利益安乐诸菩萨故。说静虑波罗蜜多。唯愿世尊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多。又此般若波罗蜜多复有几种。修何方便而能得之。唯愿如来分别解说。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譬如眼等五根发生五识。能取五尘皆有作用。如是一一皆以识心而为根本。若离其心无所成办。菩萨摩诃萨修前五种波罗蜜多。恒以智慧而为其母。若离智慧无所克获。亦如有情身有命根能有所作。命根谢已无复堪任。修行诸度若无智慧亦复如是。譬如国境无有智臣。阴阳失序一切人民皆不安乐。法王国土若无智慧亦复如是。修行布施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不成就。解脱涅槃终不能得。亦如商主入海采宝。要得船师方达宝所随意而取。菩萨亦尔于生死海。以五波罗蜜多而为舟。舡载功德宝要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上舡师至于彼岸。

  尔时。薄伽梵而说颂言。

    智慧为根本    能生善法芽

    佛果大菩提    无非智所作

    如人遭苦难    智者能救护

    愚者造诸恶    如石投深水

    若无真智慧    多闻妄分别

    斯人不解义    如器安知味

    所谓长老相    不必在耆年

    虽少有智慧    是为真长老

    如世有德人    正直无邪曲

    不能辩邪正    宁知理是非

    正智闻深法    智与理相应

    随顺于大乘    是名真智者

    于得失无著    忧喜不能动

    安住如须弥    是名真智者

    恭敬不生喜    轻慢无嗔恚

    智慧如大海    是名真智者

    不说他人过    亦不称己德

    智照无自他    当获大名称

    勇猛勤精进    远离一切相

    我慢悉皆除    是名真智者

    常当正观察    不见他人过

    深信善恶报    是名真智慧

    智者在众中    不说自功德

    若人所称赞    愧心无取著

    成就诸功德    虚己常谦下

    如果树繁熟    枝条自胝屈

    福智生豪族    虽贵无憍慢

    愚者自矜高    智者应观察

    智慧为善伴    远离恶知识

    断灭诸烦恼    自然得解脱

    乐将护恶人    亦当常远离

    崇重于贤善    是名真智慧

    菩萨多悲智    损恼犹慈愍

    如斫栴檀树    流香普芬馥

    不念他人恶    常思其善事

    智慧离分别    人中最第一

    智者住空寂    被毁心无恼

    诸恶不能烧    如火暖大海

    大悲离分别    见恶常怜愍

    如日放光明    不弃旃荼舍

    智人虽小过    为益应同住

    如入瞻卜林    自然皆蒙熏

    正智离分别    如日无私照

    亦如清凉月    能净诸云翳

    智者多慈悲    常济于贫乏

    见乞不轻贱    应生欢喜心

    如树初生长    日夜无休息

    智者乐修行    增长亦如是

    智者遇大怨    慈悲犹不舍

    如折莲花茎    藕丝恒不断

    生死如毒树    悟即法身果

    生死与涅槃    本性皆平等

    净慧贤圣行    大悲常利物

    不择于怨亲    恒离于分别

    耆年多智慧    净戒悉圆满

    亲近如是人    速成安乐行

    智慧无垢人    三业恒清净

    应亲近是人    尊重过父母

    无智难亲近    能坏善人心

    如火烧枯木    应当常远离

    供给于恶人    欲益反招损

    如人饲猛兽    无不伤害者

    供养智慧人    小善获多福

    如人饮甘露    求得安隐乐

  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皆从善友开正法生。邪见之人是智慧怨。汝等应当亲近善友远恶知识。此般若波罗蜜多非唯出生一切善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此生。当知此经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有二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多。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檀波罗蜜。以是故知檀波罗蜜从智慧生。尸波罗蜜亦有二种。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持戒怖三恶道。求生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持戒心不清净。不得名为尸波罗蜜。大智持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不住于相而无所得趣大菩提。如是持戒是则名为尸波罗蜜。以是故知戒波罗蜜从智慧生。忍辱波罗蜜多亦从般若波罗蜜多生。一切有情本智如日。无明覆蔽忍光不现。修安忍者除断无明。圣智现前佛日斯照。譬如国邑无有智臣。识用不均人民流散。设有智者亦当回避。无忍慧者亦复如是。又此智慧如明眼人。遥见毒蛇即便远避。有智慧眼避嗔恚蛇亦复如是。无慧眼者谓于过去。无量劫中修行诸善。无安忍力及智慧眼。一念嗔火烧灭无余。如干草积飙火入中焚烧皆尽。智慧之人有安忍力。设遇恶人打骂诃责。正智安忍能调伏之。譬如香象既已调伏。临阵驱策能破敌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无相忍不起嗔恚。无缘大悲广度一切。以是当知安忍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生。精进波罗蜜亦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发生。何以故若无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大菩提果无边法门。安住最胜巧便大智。周遍观察要精进力。方能圆满六波罗蜜。以是当知精进波罗蜜。皆从般若波罗蜜生。禅波罗蜜亦从般若波罗蜜生。所以者何意业微细难可测量。身口所作则易除灭。妄心所起难可制伏。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间多思觉者。妄起寻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设入定门心犹取著。无智慧故经百千劫。终不能得三昧现前。亦如愚人妄执诸见。或执我常或执我断见不清净。云何能得三昧现前有智慧人观察二事。一者见其自身。多有疾病苦乐等事。皆由先世妄想颠倒。造作诸业而今受之。若无痴爱何有病耶。身本自空因缘幻有。无造无作谁受苦耶。二者复应重更观察虽无我相。所作福业皆不唐捐。当愿法界一切有情。无尽福德涤令清净。悉得成就六波罗蜜。戒定智慧以为庄严。以是故知一切万行。皆以般若波罗蜜而为其母。犹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而彼虚空无有所依。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以是故知禅波罗蜜智慧为母。非唯五度从智慧生。一切世间福德名闻人天果报。乃至出世无漏善根。皆以智慧而为生处。犹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一切众生执我取相有五怖畏。一不活畏常积资财恐不活故。二恶趣畏造不善业恐堕三涂恒怖畏故。三者死畏。爱惜身命恐丧失故。四者恶名畏。恒作诸恶以自覆藏。恐人闻知常怖畏故。五者大众威德畏。于大众中所发言词怀怖畏故。菩萨摩诃萨智慧观察具证二空。能益自他无不活畏。除断邪行具净尸罗。必至涅槃无恶趣畏。深入缘起了本无生则无死畏。住无相理身心寂静。无自他相离恶名畏。成就微妙四无碍辩。处众无畏犹师子王。是故名为无大众畏。

  复次慈氏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悭贪者令惠施。嗔恚者令慈忍。我慢者令谦下。愚痴者得智慧。开示涅槃显真实相无量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天龙八部咸皆赞叹。尊重恭敬犹如父母譬如慈母唯有一子。鞠育诲示渐渐成长令得尊贵。菩萨亦尔怜爱有情等如一子。般若甘露而为法食。五波罗蜜为大资粮。十方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诸妙功德庄严法身。成就无上法王之位。

  复次慈氏有十种事能障智灯。掩蔽光明不能显了。增长痴闇无所觉知。一者懒惰。于世事业皆不成就。岂能修行出世妙善。二者近恶知识。造诸恶业增长无明。三者耽著睡眠。身心昏昧不能修习无上菩提。四者听闻大乘寻复忘失。五者乐习世间一切技艺。不知如幻而生执著。六者我慢覆藏虽遇善友。不能咨问无上正法。七者于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八者耻己愚昧不能亲近有智之人。九者攻乎异端诈谓知见。有所论难皆涉邪徒。十者于最上乘不生信乐。设有所闻师心邪解。由是十事障碍大乘。正法不闻沦溺生死。离此干事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减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藏隐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己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蜜。成就法身清净解脱。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与十六种法而为相应。一者不与十二因缘相应。所谓无明乃至老死。二者不与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而为相应。菩萨摩诃萨离分别心无二相故。三者不与身见边见乃至六十二见而为相应。四者不与世间八风相应。所谓利养称赞讥毁苦乐衰损等事而为相应。五者不与随烦恼等忿恨相应。六者不与我慢增上慢等相应。七者不与根本贪嗔痴等而为相应八者不与烦恼魔死魔等而为相应。九者不与我相人相。作者受者养育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业障报障烦恼等障而为相应。十者不与妄念分别见闻觉知而为相应。十一者不与四颠倒法而为相应。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乐计乐乐计无乐。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如是妄计名颠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诸尘劳门而为相应。十二者不与悭吝犯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而为相应。亦不与有相行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应。十三者不与不善等法。性罪遮罪有漏有为而为相应。亦不分别世出世善法。无漏无漏而为相应。十四者不与二十二根相应。所谓眼耳鼻舌身根相应。亦不与苦乐忧喜舍受相应。亦不与男女等根意根命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而为相应。十五者不与三界五趣。种种有情而为相应。亦不分别大乘小乘。佛法僧宝差别之相而为相应。十六者不分别真谛俗谛有为无为。有智无智有识无识。作意无作意有体性无体性。有相无相心意差别而为相应。慈氏当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无染无著离诸分别。平等清净一相一味。不与如是差别等法而为相应。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住奢摩他毗钵舍那。住身寂静了因缘法如幻如化顺胜义谛离有离无。非断非常随顺因果。无我人相真实不动不坏威仪住三解脱门而不取证。无动无静是如来禅。游戏神通深入实际。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虽观无相不舍大悲。虽住三界而恒出离。知真无染而不修证。离於戏论常乐宣说。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于善友听闻正法。具足八十四种胜上之心。方能发生般若波罗蜜多微妙胜慧。所谓住真实相最极微妙相。般若相应相善知识相。离憍慢相恭敬相。右绕相无量相。善言相至诚相。善作意相无乱相。无定相妙宝相。妙药相除病相。法器相示导相。入智慧相闻法无厌相。增长舍相善调象马相。敬事多闻相乐闻深法相。观身寂灭相清净适悦相。闻法无倦相闻义相。闻法相随说修行相。为他说法相闻所未闻相。闻神通相不求余乘相。乐闻般若相乐闻菩萨藏相。乐闻善巧方便相四摄法相。闻梵行相念正定相。能生善巧无生相大慈悲心相。缘起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不净相。寂静相空相。无相相无愿相。无不善行相胜义谛相。不坏相自在相。护自心相不舍精进相。思惟妙法相对治烦恼相。宗重正法相对治邪见相。获圣财相除断贫穷相。智者称赞相智人极喜相。智者所乐相崇重贤善相。见谛相观蕴过失相。有为过患相依法相。依义相依智相。依了义经相不依不了义经相。不作诸恶相自利益相。利益他相善作业相。无热恼相胜行相。获一切诸佛法门相。慈氏当知听法之人。具足如是胜妙之心。能善听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知一切法无我无人本来清净。生死涅槃平等无二。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于眼等五根。苦乐等受男女意命。能起烦恼生死根本。信等五根三无漏根。能舍烦恼是涅槃因。知烦恼性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性相常住。如是修习是名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所修胜行。与智慧相应及不相应。无有分别二智平等。不舍众生恒起大悲。普覆一切清净不动。如是修习是则名为般若波罗蜜多佛告慈氏此般若波罗蜜多句义不可思议。是相应句如理句。如量句佛语句。了缘句无碍句。无灭句大舍句。不动句一切不动句。无依止句平等句。无难句无高下句。实际句不变易句。无著句无住句。无所住句对治句。寂静句极寂静句。遍寂静句无戏论句。无起句即真句。不缺句无余句。无际句无对治句。最胜句真实句。如如句绝言句。不别异句无彼此句。三世平等句无三世句。不住五蕴句不住六界句。不住十二处句。不住十八界句。依法句依义句。依智句依了义句。如是句义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可思议。离言说故真胜义故。不可思议故无因喻故。无比量故无有上故。自利利他故大希有故。唯佛与佛能证能说余无测知。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性无相无比无喻。唯佛如来方能究尽。

  复次慈氏此般若波罗蜜多。非即蕴处界。无依无止不生不灭。不内不外不在中间。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不可思议。

  尔时慈氏菩萨闻是般若波罗蜜多。欢喜踊跃以偈赞曰。

    大雄世尊智无量    十力无畏真解脱

    神通广大无边际    一切无能测量者

    昔曾侍觐无量佛    获得甚深微妙智

    难行苦行恒沙劫    是故能成调御师

    佛证自然一切智    住真寂灭难思议

    唯佛如来自证知    能现无边佛境界

    法性真常离二边    寂灭无为出三有

    烦恼业苦悉皆除    法身清净真解脱

    菩提道场成正觉    唯有诸佛能证知

    清净湛然无去来    无相无行无说示

    涅槃无比无能喻    凡夫二乘莫能测

    等觉菩萨不能知    唯佛世尊独明了

    佛会一切声闻众    逮得己利如来赞

    漏尽皆住最后身    此等不知佛境界

    一切辟支佛利智    遍满十方如稻麻

    百千万劫共思惟    不能测知佛智慧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