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全书(清 俞行敏重辑)
净土全书序
盖闻愿生净土者。必先净其心。其心净则其土净也。欲净其心者。必专精其法。其法专则其功纯也。往生净土之书。实浩且繁。其持名之专。用功之精。莫尚于王龙 舒净土文矣。余昔甞阅其书。每置卷三叹。欲广流通。俾九州岛四海若缁若素。若男若女。有厌离娑婆极苦。而忻羡赡养极乐者。皆得摄百千万亿三昧于一念佛三昧 中。十二时间。纯而弗杂。约而易操。力省功倍。期孚效速。华开见佛。永脱轮回。则此书诚为破障之前阵。割惑之利锋。净域之宝筏。入圣之要津。与兹栖水俞惠 公居士。复原本龙舒。愽综经论。彚为全书。既以自利。兼以利他。观其直捷信向愿力弘厚。可谓入海而取明月之珠。登山而采连城之璧。无以加矣。刻成。乞余一 言。以为序。余固知法专而后功纯。功纯而后心净。心净而后土净。其将旦暮而遇之也。宁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而已哉。
康熈三年仲秋之月 报恩琇头陀 题
No. 1176-B 净土全书序
赡养国法王子之言曰。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即净土心。不必净土欤。曰势至菩萨欲入于微尘内。转根本法轮。识净土成住有因也。曹溪大师之言曰。东方人求生西 方。西方人求生何国。即求生不必往生欤。曰卢祖。虑人于一真界。起尔我诤端。明净土跬步可到也。是故黄童白叟不论年。华屋荜门不论地。动静闲忙不论时。无 人非念佛人。无地非念佛地。无时非念佛时。然则一切人是佛本来人。一切地是佛降生地。一切时是佛成道时。声声是佛声。念念是佛念。龙舒居士于净土三昧。倏 然而起。欢喜合掌。而告我言。栖水善里。有大长者。现净清身。与我某甲。分座说法。令诸众生。同行佛行。同坚佛愿。同证佛心。同生佛土。灵山老人为作证 明。山僧不觉手舞足蹈。敬书是语于其简端。
康熈甲辰初冬日灵隐弘礼题于直指堂中
No. 1176-C 净土全书序
禅宗自达磨西来。派传五叶。灯续千秋。其间大智利根。一闻彻悟。妙证无上者固多。若凡夫之人。根器顽钝。虽菩提种子当身具足。而云深雾重。推荡不开。对以 痴汉。乃欲以棒喝唤醒。是犹以盲诏盲。累劫难明。安在其为大慈父耶。释迦如来为是特说弥陀一经。单指念佛往生。前哲如慧远。首结莲社。中峯深怀净土。宣畅 念佛法门。向慕西方极乐。大抵从凡夫所贪着处。猛然善诱。解者不敢以为非。昧者深以为可喜。盖无智无愚大共极便之途也。柰何末法浸衰。本原渐晦。即知念佛 可以往生。究不识所念何佛。遂令西方有亿万之遥。苦海无回头之乐。岂知所谓念佛者非徒以齿舌也。念念是心。念念是佛。纔一动念。西方即尔现前。纔一现前。 是名极乐世界。然则念佛往生之说。其诸即心即佛之谓与。以为提宗。离念何处寻宗。以为直证。舍佛将何作证。是知列祖传灯。顿超生死。众生笃信。遂脱轮回。 其归一也。近代莲池大师重开快捷方式。启廸愚迷。今复泽邈而诲湮矣。兹宝莲俞君。虑赡养之虗悬。悯尘沙之罔觉。仰企龙舒之懿训。宏参经传之元诠。彚为一书。其 文愽而不繁。其义括而无隐。殆以嗣扬至教。而广接群蒙于弗坠者哉。予不敏。讽覧终编。顿生欢喜。而为之言。
康熈乙巳仲春既望状元四明史大成谨序
No. 1176-D 净土全书序
净土之说。肇自阿弥陀佛。慈愿弘开。彰于释迦牟尼佛。特告阿难。其言非妄。故西土传教。流入中华。翕然遵信。如响应声。至晋慧远祖师及刘遗民诸君。结莲社 百余人。笃信专修。其中感佛来迎。脱生净土者。不胜屈指。嗣后隋有智者。魏有昙鸾。唐有善导五会台岩。大振宗风。迨宋永明省常慈照诸师。劝修益励。及王龙 舒先生。向往愈坚。修持愈笃。临终立化。净土之归较然矣。自利利他。着净土文十三卷。以诏来学。岁久板翳。吕元益重为刊梓。欲寿其传。刊至四卷第九第十 板。迸出舍利三颗。见之吕师说序中。章章可考。此皆精诚所感。示现神通。孰谓佛法无灵验耶。明莲池大师。亦每每导人。念佛往生。其教稍广。予生也晚。间甞 窃闻其说。而未悉其指。近得龙舒净土文。虔诵详覧。恍然见先生一片婆心。真法宝中度世之慈航也。然此书大都接引中下居多。其文浩繁。恐根钝者不能豁然生 信。窃不自揣。括其要旨。画为净土定式。刊板流通。普劝道俗。犹虑净土之蕴未大备也。更慱采诸经及余尊宿所绪论。辑为全书。以扩见闻。所以启人之信。破人 之疑。鼓迈往之志。策锐进之阶者。视前哲为粗备。冀令娑婆世界众生。人人信向七宝池中。莲花日日发生。庶几净土一门。永播恒沙于无量焉尔。
康熈三年甲辰仲夏 宝莲道人俞行敏谨题
No. 1176-E 劝修净土启
窃以学佛初机。大悲自菩萨心印。利他要行。诱进乃净业胜因。晋社羣贒。愿偕生于极乐。十方海众。宜彚拔于娑婆。痛生死之难逃。叹无常之甚速。敢不景仰。前 哲鼓倡当来。劝一人以至多人。布沙门之法施。念一佛以至亿佛。适净土之慈航。勉尔同侪。深植善本。常为道侣。勤策真功。一夫退惰。则恊力提撕。一子遐升。 则交相接引。庶使众生不永滞乎迷途。且令善信咸庆登夫宝所。若徒知而不修。累叶常沉黑狱。苟推已而行化。现身即是弥陀。敢冀弘仁。转加唤醒。立时下手。猛 地回头。一生遂补佛处。旷刼不染纤尘。斯诚超脱轮回之快捷方式。而直驰赡养之康衢也。
宝莲道人谨启
No. 1176-F 净土文序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羣品。系念甚简。证果甚速。或者疑之。余甞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于七趣。立我与佛天 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幻三昧。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令诸众生欢喜爱乐。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欲生 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当是念时。不起于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悉皆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 生。往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虗中。端静简洁。愽通羣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 究竟法。吾其西方之归。自是精进。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恤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 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巳秋。过家君于宣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着。具有巅末。将求信道。锓木传焉。诿予序其书。故为之题 其端云。虗中名日休。
十月旦。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No. 1176-G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中 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众生愿生彼国者。一称其名。随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终气绝之后。令他人称念十声。谓之十念。何益于事。却不 知于平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彼佛弥陀。直至命终。不差不乱。莲台上品。决定化生。五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阐提之人不信有之。被 恶业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狱如箭射。诚可悯也。譬如遐邦绝域之人。居处服食。极其荒凉。安知有中国富贵快乐。一旦或有语之者。咸以为妄。 其中乃至一人听而信之。念慕中国。大厌彼土。愿身没而生焉。今生中国之人。岂无若辈乎。此世界中。岂无遐邦绝域乎。既有南赡部洲。便有西方净土。舍此生 彼。亦理之常。乌得而不信哉。诸佛无妄语。佛语不误人。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亦多修净土。惟龙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现前。临终明白。净土之归无疑 矣。自利利他。又作净土文十三卷。引三教经书为证。方便利益。开导后人。可谓一念万年。岁久板翳。不任披阅。吾侄吕元益。逊斋自号。康庐隐客。乃先兄道山 左丞之子。夙植善本。来生我家。行己立身。靡不在道。饥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释诸经印施饶益。修行净业。惟已自知发心。重为刊梓。欲寿其传。愿一切众生。 悉归净土。刊至第四卷第九第十板。铁笔有碍。迸出舍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熣灿。众惊异焉。此皆阿弥陀佛悲智示现。龙舒居士愿力不泯。吾侄信心坚固所致。 谓佛法无灵验。西方无净土可乎。
延佑三年。岁次丙辰中秋。同修净土信士。奉训大夫前江淮等处财赋都总府副总管古寿吕师说。书于浔阳寓舍之信堂。
No. 1176-H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予甞阅龙舒净土文。知王居士之用心。普度一切。兼摄三乘。而其接中下二根之功为最多。何者。葢此事本来现成。不假修证。纔涉有想。便落第二义。而世之人。 不皆上根利器也。非示以起信修持之方。证以现世感应之迹。则其能无所缘。而发心者鲜矣。此净土文。乃修行之快捷方式。如肯心信受。则无论根器利钝。持习浅深。 现世末后均得证果。诚世之所不可无者。或者以十声念佛。恐未能深入三昧。观想不纯。未必临终受用。殊不知世界皆从想生。遂成幻有。何况专修净土者。终身礼 拜注念。而不能随意往生。必无是理也。惟直截根原之士。顿空诸幻者。无需乎此。而一切初地学人。舍是则如盲。不任杖伥伥何之。予故谓。居士接中下二根之功 为最多。在在处处不可无此书也。
万历二年岁次甲戌仲秋吉日。紫云山人宗门后学操守经书。
No. 1176-I 佛祖因缘
鼓音王经云。过去久远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皇后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 世。号世自在王如来。憍尸迦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名曰法藏比丘。恭对如来。发四十八种广大行愿。普度十方一切众生。若一愿不满者。誓不作佛。是时诸天散 华。大地震动。空中赞言。决定成佛(号阿弥陀)。
悲华经云。往昔刼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愿。轮王云。我作佛时。在于清净安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大臣云。我作佛时。 在于五浊苦恼世界。度脱一切众生。无诤念王者。阿弥陀佛是也。宝海大臣者。释迦牟尼佛是也。似此君臣道合。名为摄折二门。是故阿弥陀佛在彼净土。接引众 生。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教化众生。
(柔软自 堕者。宜以摄受法门化之。如说赡养功德庄严等。刚强自是者。宜以折伏法门度之。如说娑婆苦难升沉等)。
No. 1176-J 菩萨因缘
悲华经又云。尔时宝藏如来。复告第一不眴太子。(即转轮 王之子)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此云入寂减)后 当成佛道。号普光功德山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当作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净土。复号汝为大势至。
大阿弥陀经云。佛言。彼佛(即阿弥 陀)至般泥洹(即涅槃)时。 观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转相教化度脱。一如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复往无央数 劫。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刼数。永无般泥洹时。
净土全书目次
- 卷上
o 序
o 佛祖因缘
o 菩萨因缘
o 净土原始
o 净土起信
o 净土定式
o 修持要约
o 净土扶迷
- 卷下
o 净土果证(沙 门往生类 王臣往生类 处士往生类 尼众往生类 妇女往生类 恶人往生类 畜生往生类)
o 念佛现应
净土全书目次(终)
No. 1176
净土全书卷上
宋国学进士 王龙舒先生 着
后学 俞行敏惠公甫 重辑
净土原始
经言。西方净土以七宝庄严。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其景序常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 其佛梵语。名阿弥陀者。此云无量。以我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我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 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我佛有大誓愿(誓愿见 后)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西方七 宝池中。即生莲华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更得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华 言不退转)。
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帀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 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码碯。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又常作天乐。黄金为 地。昼夜六时。雨天[曼-又+万]陀 罗华。又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 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诸众鸟。非罪报所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又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 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云。【解01】若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大弥陀经云。【解02】阿 弥陀佛剎中。皆自然七宝相间为地。或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净。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 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无幽暗之所。无地狱饿鬼畜生。以至蜎飞蝡动之类。无诸龙鬼神。亦无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无寒暑。气象常春。清快明丽。不 可具言。
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以七宝。为之璎珞。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交络。徧覆其上。殊特妙 好。不可胜言。其余菩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
彼诸天及世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伞葢幢幡。微妙音乐。随意而现。
所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间 者。其故非他。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厚所致。不能随意者。乃求道时。不慈心精进。德薄所致。所以别进有勤惰。德有大小。示众见 之。
其内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与自然七宝俱生。有纯一宝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宝。若黄金池者。底白银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二宝为一 池者。底沙亦以二宝。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池者。其底亦如是。
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六十里者。展转渐大。以至方二万四百八十里。皆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生长之所。若彼佛池。其方倍此。
是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蝡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剎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 大。亦无乳养。皆食自然之食。
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有时浴于其中。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至腰。以至于颈。水亦如是。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 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
既出浴已。各坐一莲华上。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皆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之上。诸菩萨声闻。有欲闻法音者。有欲闻乐音 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其欲闻者。輙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各适其意。自然快乐。
随往进修。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口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仍有在虗空中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口授经者。 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其间有未得须陀洹者。因是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因得阿那含。未得不退转地菩 萨者。乃得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
诸宝池中。其水转相灌注。不疾不徐。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作说佛声。或作说法声。或作说僧声。或作说寂静声。说空无我声。说大慈悲声。说波罗蜜声。说十力 无畏不共法声。说诸通慧声。说无所作声。说不起灭声。说无生忍声。乃至说甘露灌顶一切妙法等声。闻者喜悦无量。发清净心。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于彼世界。不复闻于地狱饿鬼畜生夜叉。杀生偷盗鬪诤恶口两舌。如是等一切恶声。闻且绝无。况有其实。但有自然清净之音。自然快乐之事。是故其剎名曰极乐。
池岸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异香流布。又有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解01】复 有七种宝树。其纯一宝树者。根茎枝叶花果。皆以一宝。若二宝三宝。乃至七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亦复如是。是诸宝树。种种各自异行。行行相植。列数百千 重。间以宝池亦复如是。乃至周徧世界。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自成微妙音声。无可比者。
复有种种自然妙乐。而其音声无非妙法。清畅嘹喨。微妙和雅。
诸往生者。其饭食时。有欲金钵银钵者。有欲水晶琉璃珊瑚玛瑙。或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钵者。皆随其意。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多亦不余。少亦不 缺。食已自然化去。再欲食时。复现如前。
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
诸菩萨声闻众。其面目。皆端正静好。其材性。皆智慧勇健。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心所存念。无非道德。形于谈说。无非正事。动合礼义。穆若弟兄。转相教 令。钦悦承受。意皆洁清。无所贪染。淫泆嗔怒愚痴之态。尽绝无余。乐从经道。启廸慧性。通其宿命。又有道场树。高一千六百由旬。四布枝叶。八百由旬。根入 宝地。五百由旬。及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作无量百千殊丽之色。于其树上。或时微风徐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徧诸佛剎。众生闻者得深法 忍。住不退转地。无其耳病。以至成就无上菩提。若有众生。见此树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生眼病。闻树香者。不生鼻病。食树果者。舌亦无病。树光照者。 身亦无病。观想树者。心得清凉。远离贪等烦恼之病。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地。
【解01】复 有无量宝网弥覆其剎。又有自然德风徐动。不寒不暑。温柔和软。不疾不迟。吹诸宝网。及诸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息。 自然不生。风触其身。自然快乐。其间欲作佛者。即令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既成佛已。其有宿愿度生。则以弘誓功德。入他方生死界中。作狮子吼。说法度脱。尔 时阿弥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度脱十方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蝡动之类。往生其剎者。不可胜数。作声闻得泥洹道者。亦不可胜数。作菩萨以至 成佛者。亦不可胜数。如是宝剎。皆阿弥陀佛愿力无边。威神广大。功德圆满。自然化现。无穷无极。不可思议。昼夜一劫。说不能尽。今为汝等。略言之耳。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弥陀佛剎者。别有三辈。其上辈生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修诸功德。是人则于梦中。见佛及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所居七宝宫宇。在于空中。去佛所 为近。
其中辈生者。虽不能往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发无上菩提之心。专向念佛。随力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 向。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佛亦化现其身。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随往生。亦住不退转地。次于上辈生者。
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所为远。
若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必修十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调欺。五不饮酒。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妄语。九不嫉妬。十不贪欲。不靳 吝。不嗔恨。不邪见。笃于孝顺。谨于诚信。信受佛语。昼夜思维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解02】其 次斋戒清净。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欲生其剎。十昼夜不断绝者。命终。必得往生。纵不能十昼夜。当绝虑去忧。勿与家事。勿近妇人。端身正心。断除爱欲。斋戒清 净。至心忆念彼佛。诵持名号。止一昼夜。不断绝者。胜于阿弥陀剎中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以彼剎中人悉为善。无毫发之恶。若此世界中。为恶极多。为善极少。 能自修治。其功胜彼。命终亦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众生。所作善缘。悉以施与。令得安乐。常忆念佛及彼剎境界。是人命终往生。贤圣围绕。速闻无上妙 法。
【解03】诸 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诸根明利。其初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忍。皆当一生遂补佛处。
复无三种过失。一者心无虗妄。二者住不退转。三者善无唐捐。所以生于彼者。有进无退。直至成佛。
【解04】若 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剎。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 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勉作诸善。以悔过故。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剎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受身。自然 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剎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 者。失大利益。
世间人民。前世为善。常行佛道者。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固非凡人。若不生信心。亦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解。未当解脱。
【解05】又 于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贵贱贫富。无少长男女。皆忧财物。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时安息。有田忧田。有宅忧宅。有牛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 悉共忧之。尊贵豪富。既有斯患。婴结于心。若贫穷下劣。常苦困乏。无田宅。亦忧欲其有田宅。无牛马六畜等物。亦忧欲其皆有。适有一物。复缺一物。适有是 事。复缺是事。勤苦若此。休息无时。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恨于货色。坐斯不得道。当入苦恶趣。展转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极可哀愍。
今语汝等。世间之事。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洗除心垢。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既得自度。转相拯济。虽现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净土。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吾哀世人教诲切至。正法难闻。当勤精进。超生 净剎。永离五趣。若不信悟。无益其人。大命将至。悔亦何及。
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 王。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人。【解01】中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 是我佛自有誓愿度人。惟假人之十念。以表归依之心。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蒙福佑。消除灾障。身后必往生极乐世界。若念名号时。一心观想阿弥陀 佛之形像。临命终时。必见佛之真身。前来接引。又一愿云。十方无央数世界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来生我剎。其身不复为 女。以我佛威神广大。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感通。故佛现其身也。
又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诸毛孔。出优钵罗华香。无量众生。闻此香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旛宝葢。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 需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 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蝡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皆受自然清虗之 身。无极之寿。徧彼剎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
又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蝡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 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蝡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 已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剎。地狱鬼畜生。 亦生我剎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已。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蝡动之 类。莫不过度解脱者。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又云。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何不退转地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剎。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转地菩萨。往生彼剎。及诸小菩萨。修习少功德 者。不可胜计。不但我剎。他方佛剎。乃至十方无量佛剎中。其往生者甚多。不可复计。
又云。佛言。天地之间。五道昭明。恢廓浩渺。业报相生。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 人昧此。恶道不绝。故有自然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蝡动之类。展转其中。累劫无由出离。惟修净土。直得超去。
无量寿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白佛言。世尊。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于是世尊放眉间光。徧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 提希见已。向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惟愿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又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 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 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行者见 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见佛菩萨色身。众相具足。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侍诸佛。徧十方 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上品中生者。不必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 金刚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 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即下金台。礼佛合掌。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 行。徧至十方。历侍诸佛。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品下生者。不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好相。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围绕。放金光色。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 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跳-兆+长]脆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 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斋戒。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 与诸眷属。放金光色。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 生于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 士屈申臂顷。即生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音势至。闻法欢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解01】下 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业。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 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音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徧满其室。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放大光 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解02】下 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 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 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莲华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音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 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解01】下 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 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音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 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习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当 作佛。号无垢光。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悲悯众生。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必得 生彼土。经云。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葢信者一念也。身坏时惟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解02】华 严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一切无复相随。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 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
药王菩萨本事品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 萨以为法臣。诸臣所尊重者。惟佛法王也。有诸菩萨。自念往昔谤般若堕恶道。受无量苦。复经无量劫来。虽修余行。不能得出苦海。后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 即得除灭罪障。超生净土。我今应当礼谢阿弥陀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离苦海。惟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是以得出苦海。偈云。若人愿作佛。心 念阿弥陀。即得为现身。故我归命礼。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赡养。(即净土)【解03】 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佛。若生彼土。则无众苦。般舟 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 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苏东坡云。次公晚年。作 监司太字。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其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虗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释迦佛在世时。有翁婆二人。用糓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糓之数。乃教以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 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甞 以籼糓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数乃二千石之数。佛自以此教二老人。则其功德甚大可知矣。
(真言字。本非佛国字。乃译经者所用。人以其字难识而不读。佛初说时。止有音声。今存 其声音。用易识之字代之。又世间点句多差。今用藏经两处点句一同。更不须疑。诵此呪者。阿弥陀佛。常在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 二十万徧。即菩提芽生。三十万徧。不久面见阿弥陀佛。今依藏经点句载览)。
南谟阿弥多婆夜哆 拖伽哆 夜哆隶 夜哆阿弥里 都婆毗 阿弥里哆 悉躭婆毗 阿弥里哆 毗加兰帝 阿弥里哆 毗加兰哆 加弥腻 伽伽那 止哆加唎 娑婆 诃
净土起信
王龙舒云。予徧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 人。何以异哉。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 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之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 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常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三时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解01】葢 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即为善故。虽屠宰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 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三时一茶之顷耳。 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用力甚易。而收功甚大。人何为而不修乎。及此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葢处此娑婆浊世。惟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 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遂将佛之所言。等于幻妄。而不之信。殊不思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其言可信。无足疑者。 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犹不可以不信者也。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惟 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极其华 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惟心之说。谓现前即是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 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恋无嗔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 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羣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惟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 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隔壁 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 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不仰藉阿弥陀佛慈力。往生彼国。又果胜于阿弥陀 佛乎。由此言之。惟心净土自性阿弥者。高而寡效。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虗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何以故。【解02】观 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华严行愿品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 得往生安乐剎。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初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以 上略举四大菩萨。其余菩萨修净土者。不可胜纪。【解01】 下劣凡夫。焉得忽净土而不修。
参禅一法。固为了悟生死。而设修净土一法。亦是令众生了悟生死也。参禅有省。则现世了悟生死。得生净土。则见阿弥陀佛。而后了悟生死。况即证无生忍。居不 退转地。直至成佛而后已。大善知识。未甞不以此教人。初机参学人。何为薄净土而不修乎。
莲宗宝鉴云。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 曰念。然人之一心。不思正则思邪。不思理则思欲。今人念念思忆五欲。不觉其非。反以念佛为非。不亦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富贵 贫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葢以其人前生所为有善恶故。今生受报有祸福。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 生所为故。生此身也。以其前生所为不能纯乎善故。今生亦不得纯受其福报。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纤毫不 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惟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葢造化自然之 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或者疑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甞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顶中光 明。清净圆满。自然照见十方世界。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又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若无量世界众生。念此真 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徧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及细微带索等物。不问大小色色。认为己物。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珠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 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 一梦。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其后二句。续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 极乐国。葢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
昔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此地狱人也。葢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若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 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杂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 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或曰。人诵佛名。连称不绝。正如呼一人。频呼不止。其人必 怒。则是专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佛自开此念 诵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者。至矣。其谓专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愚昧之说。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何足齿焉。
据佛所言。口业果报多于身意二业。以发意则未必形于外。出口则遂见矣。举身为恶。犹有时艰阻。不若口之易发也。且如人有一言称人或劝人。其人终身受赐。有 福及子孙者。一言陷人或唆人。其人终身受害。有累及子孙者。口业岂不重哉。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 偷盗邪淫。是谓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谓口四业。贪欲瞋恨邪见。是谓意三业。总为十戒。若修净土者。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 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下生。或下品上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 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已空。而杀业具在。若杀生以待宾。宾则以平日不杀。亦无过 责。况其罪己自当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虽蔬食菜羮 瓜。祭必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自得超生。故亦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宜食。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 不为己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飡皆肉。且一飡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更当为此。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 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超度往生(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误追至阴府。放还。阎王告云。汝还人间。勉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 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诚可荐拔亡者。增延福寿。不独身后生西方也)。
【解01】下 品下生者。乃临终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则变地狱为莲华。亦生净土。良由我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然所谓十念者。乃生前自己十 声。念阿弥陀佛。非身后倩人念也。生前自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亦必生净土。或云平生杀害众生。苦虐人民。临死念佛。便得往生。其所杀所 苦之众生。怀冤负枉。何时而可解乎。答云。生净土得道之后。然后度脱一切冤亲。岂不胜于冤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莲宗宝鉴云。恶人必不回心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若真能一心念佛。即取给于临终之十念。亦必往生。况善人一心念佛。而有不生西方者乎。我辈既修净 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讥万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矣。更何疑哉。
净土指归云。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虗。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 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 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 信。生疑惑者。虽念佛不得往生。【解02】又有一种常情。谓念佛乃老年事。方当少壮未暇。及此一旦无常。措手弗及咦。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 少年人。今为再设方便。当少壮时。即须信向。每日早晨盥[口*敕]毕。 虔心面西。止用十念工夫。专精念佛十声。即回向云。愿我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持至半老。加功精进。亦必往生。
是书乃原本龙舒。推广至教。以补法宝之所未备。凡我善信得是书者。切宜仰体。
佛祖弘慈。公诸同志。转相劝谕。万弗束之高阁。及等闲委弃。沉埋法宝。慢亵圣贒。罪莫可逭。戒之戒之。如有远方善信。欲广其传。捐赀重刻。流播十方。功德 无量。决定往生。勉之勉之。
净土定式
(每日早中晚三时。焚香合掌。向西顶礼。两目上视。俨覩慈颜。先念)。
【解03】南 谟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南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拜)
南谟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拜)
南谟大势至菩萨(一拜)
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一拜)
(拜毕。复合掌顶礼。观想己身。在莲华内。仰对
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在大莲华金台上。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之像。随念)。
南谟阿弥陀佛(十声)
(又观想
观世音菩萨丈六金身。在大莲华内。垂手接引。随念)。
南谟观世音菩萨(十声)
(又观想
大势至菩萨丈六金身。在大莲华内。随念)。
南谟大势至菩萨(十声)
(又观想徧界
菩萨众俱在莲华内。随念)。
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十声)
(复顶礼念大悲菩萨赞
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一徧)。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 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念毕回向云。弟子某虔诵圣号。专求临命终时。仗
佛菩萨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拜。随观想。己身。在莲华内。直达西方。亲见我
佛菩萨。良久又念)
【解01】南 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七 徧毕)。
(回向云。弟子某虔诵圣号。专为超度。此南阎浮提。今生宿世。祖宗父母。伯叔兄弟。子 孙妻女。宗亲外戚。仆从使女。师徒朋友。恩主冤家。已相识未相识。乃至所杀所食。为丝为绵之众生。尽生极乐世界。一拜 又念)。
大悲呪(七徧) 往生呪(七 徧毕)。
回向云。愿我今生临命终时。仗此二神呪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随观想己身。在莲华内。直达西方。亲见我
佛菩萨。良久功毕。余功诵弥陀经一卷。念佛千声。或五百声。或三百声。随力念之。不拘多寡。每日如此。 专志修持。其往生品地必高。
旧法。早中晚三时修习者。为通缁素而定也。若出家者。无事扰心。应当六时礼诵。若在家者。世事稍暇。亦须三时礼诵。再或冗忙。只早晚亦可。如万难脱身。早 晨一时断不可缺。
凡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恐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之金刚持。三者随其意之所之。不必执定。久久自 有利益。今之念佛者。只是随口呌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则自有得力处矣。
若有女人及愚钝人。不能多记者。只用前段十念工夫亦可。不能诵大悲呪。只诵往生呪。或二十一徧。或四十九徧亦可。不能诵弥陀经。只随力念佛亦可。总之用工 不拘多寡。只在信向不辍。亦必往生。
修持要约
平时斋戒洁已。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色金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座。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光 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感应。见佛金身。此法最为上等。葢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 又胜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
更于行住坐卧。着衣吃饭。一切时中。默然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即返观自照。这念佛求生净土的是谁。良久。又念如是参究工夫。勿令间断。忽然亲见弥陀。尽大地 是个西方净土。
【解02】莲 宗宝鉴云。修净土人。凡欲入观正念。西向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坐。或欲行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行。或欲睡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卧。功深力久。或于正观 念时。即得见之。或于睡梦中见之。但办至诚。必如所愿。
观经云。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阎浮檀 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十六里也)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兼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 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 紫金色。有缘众生皆得悉见。随想己身亦在七宝池莲华内。结跏趺坐。见佛菩萨。并见诸佛。莲华满虗空界。如此观想。善根愈大。倘或未能。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忏文云。观世音菩萨常白佛言。若诸众生受持大悲神呪。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是菩萨全以悲愿度人。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证无生忍。究其因地。纯于念 佛上用工。念念无间。打成一片。葢佛者心也。念佛念心。心心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贯通。是真净土。念佛之旨。大略如斯。远公祖师得是三昧。以示百二十二人 及十八大贤。同修同证。思专想寂。以至究竟。
六祖赞云。念此一句阿弥陀佛。是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此句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明心见性之慧灯。此句是十方虗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此句是 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此句是渡苦海之舟筏。最尊最上之法门。所有四众弟子。若要心性明朗。时时念想弥陀名号。念满成功。径往西方极乐世界。面 见彼佛。亲承授记。因誓曰。我若妄语诳众生。自遭拔舌尘沙劫。
永明寿禅师四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 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灵芝法师云。愽地凡夫惑业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受诸苦恼。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国。若人肯念阿弥陀佛。超过一切善根。何则。虽修一 切福业。若无正信。求生净土。皆为小善根也。若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净土。是为大善根也。
□□□□。□□□□。亿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心常下耎。恶不能成。如身有香自然离臭。 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又若觉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正法。当密作愿 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
【解01】凡 修净土。须是自信自行自办。工夫努力。向前灼然。要敌他生死始得。若也半信半疑。如何出得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发大勇猛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但 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或观念。或十念。或臆念。或默念。或礼念。念兹在兹。朝也念。暮也念。 行也念。坐也念。日日时时。不要放舍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退惰心。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 定生上品。其或力量未充。应须随力修习。朝昏礼念。纵使家缘冗繁。无忘十念称名。猛着精彩。积功累行誓毕此生。同登净域。方为了事。要知此事。决定不在。 广设道场。多点香烛上。决定不在有传有授。扭揑做作上。决定不在会说会道。广化人缘上。此等之人。所谓着事相而疎正理。顺声色而背真宗。数他宝而已无半钱 者也。须是以念佛为正行。而兼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净土。自然善果圆成。
【解02】有 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本也。今人皈依佛会。或为病苦。或为报亲。或为消灾祈福。或为修积来生。皆是了还心愿。只求富贵荣华。夸耀尘世。罕有 为自己生死。发愿念佛。往生净土者。如此妄想。不合佛祖本愿。纵使一生修诵。错用工夫。临终不得往生。凡曰作福。尽属有为。乃世间有漏之因。非出世无为之 道。修行佛子。宜善思惟。一念回光。愿舍娑婆。往生净土。譬如游子。久客他乡。复归故里。
凡念佛人。尘根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妬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謟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随染所生 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直下。打并净尽。勿令相续。所有深信心。至诚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 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常守护。但能依法修持。是为净土正行。
初学对治昏散之心。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 入。勿令间断。行住坐卧。常自密密行持。久久纯熟。忽尔心眼开通。三昧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宝王论云。修持一相 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念念常清净圆明。即是一相三昧也。
又须发救度众生心。发至诚心。发坚固心。发深心。加以礼拜念佛。如此则现世蒙佛加佑。身后必上品上生。救度众生心者。愿生净土。见佛得道后。救度苦海众 生。非独度自身也。至诚心者。直心归向。无邪曲也。坚固心者。坚持精进。更不退转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净土。如探海底明珠也。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 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至五六十。亦为难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即或称意。亦无多 时。父母妻儿。或疾病死亡。或杀伤离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自少至老。积累既多。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或堕地狱。受诸极苦。或 为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战鬪。即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漂流汩没。无有出期。惟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 回之快捷方式。更得不退转。色身难得。趂康徤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解01】吾 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知有此法门。故不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实时下手。年高者固当急急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平时豫备。工力纯熟。临命终时。径生 极乐世界。视死入地府见阎王。受谴责者。相去万万矣。况其工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可。尤可痛惜 也。
凡受师友之训诲。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一饭一茶。一言一坐。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 海。即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以是化之。使共生净土。又一切飞禽走兽蜎飞蝡动之类。遇彼宰杀受困时。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或往生呪数遍云。愿汝往生 极乐世界。乃至形相不可见者。亦当作是念言。如此则吾善念纯熟。临终上品上生必矣。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 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劝人善道。名为法施。劝修净土。又法施之最大者。
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旛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或为世间种种利益方便善事。若为子尽孝。为兄友爱。为弟敬长。乡党邻 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尽忠。为官则尽仁。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路。或施药散食。或 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为善。或赞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不拘大小。不拘多少。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 念兹在兹。必上品上生。
佛言。欲修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解第一 义。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皈谓皈依佛法僧也。
【解02】人 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奉告世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更须教以至诚信 向。一心专念。宝积经云。世尊父王。顶礼佛足。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云何修行当得佛道。佛言。一切众生皆即是佛。汝今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 得此道。观此则知为人子者。断当劝进父母矣。
【解03】吕 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云。不信三宝者。幸勿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若公着。若好问。若用中。皆贵显而奉佛。竟酬所愿。况求生净 土。取必于自己。而有不可必得者乎。
凡在家菩萨。无檀信之斋供。必须随顺正法。度日资生。或田畴力作。或市井经营。或富有家赀。或日求升斗。勤则不缺。俭则不奢。如此修行。方为佛子。所以潭 州黄老常打铁以修行。居士庞公卖笊篱而养道。喻弥陀画像为业。戴佛庵发烛资身。可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矣。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曰。【解01】凡 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极称意之事。如脱獘衣 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病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 不须温言相慰。祝愿安乐。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良久。方可哀泣。纔有丝毫系 恋。便成罣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得力。若依此者。决定往生。断无疑也。知归子问曰。平生未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 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定无疑。常见世人。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净土之事。直待气消命尽。 方始十念鸣钟。却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生死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常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 终大事。
佛言。若人命终之际。豫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见。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
天台十疑论云。临终念佛。名最后心。其心猛利。一念佛名。即生净土。葢垂死时。其心猛健决定。胜于百岁行力。故能感佛来迎。即生彼土也。
【解02】莲 池大师曰。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智愚。不论老少疲癃。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试为众等言之。若人富 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爱恋。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强健。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 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 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 道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世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真歇了禅师云。快捷方式法门。惟有念佛。功高易进。若不念佛而求出离者。终无所获。普劝清信。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决矣不悞。
明教大师云。吾劝学道者。若不能顿悟。且把一句阿弥陀佛。常忆常念。常觉常照。何以故。此时纵然未悟。临命终时。仗彼佛力。必得往生。既得往生。何愁不 悟。诸仁者。要知念佛一门。实乃超出余门之上。
【解03】天 如祖师云。世人愚昧特甚。教他念佛往生。每自诿凡夫。如何敢望。必待来世再修。不知念佛法门。一念信心。弹指可到。总仗佛力接引。何待来生。先德云。此身 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斯言诚宜三复。
宗本法师。禅宗净土难易说。今世人提公案做工夫。只期参禅悟道。不愿往生净土。此法何如。答曰。利根上智之人。可以直参实悟。略有差讹。便成大错。何以 故。参禅悟道者难。念佛往生者易。古德云。参禅要了生死。百无二三。念佛求生净土。万不失一。正所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也。法门固有八万四千。总不如 一句阿弥陀佛。
净土扶迷
狮子峯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 本觉悟早修)
【解04】只 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空。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 生老病死雕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所生。虗浮如水上泡。须曳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倐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 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多。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 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 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褁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 蚊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懵懂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 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衣遮却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 财。尽是失人身快捷方式。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净土文。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 谁替汝。(古颂。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 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 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河桥。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世上纔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 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作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徧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人 寒氷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剎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炉炭喧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八万劫狱卒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胖胀不堪 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昔时要悄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寒山颂。胭脂[凵@(一/由)]面娇千样。龙麝熏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而鸦 飡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稍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 山云。雀啄鸦飡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干。目前试问旁观者。自把形骸仔细看)大 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跳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 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神通。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替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 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 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 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得此时通线路。骷髅着地几人知)。
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
设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专为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曰。菩萨有二种。 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斯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界。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 具缚凡夫。有大慈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持戒修福。得生人 中。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 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 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 救众生。如得船者。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 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此名易行道也。
真州长芦慈觉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 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葢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 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葢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 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 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褊见缁流。横生疑谤。切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烦喧。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 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烦喧。极乐优游。岂止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葢以发明大事。决择生 死。而弥陀世尊愿力弘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 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童痴老耄。疾病睡眠。常居大半。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便获 阿惟越致。(即不退转)佛 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不知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其有浅闻单 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其惑五也。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 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葢解脱之要门。修行之快捷方式。无出此矣。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 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则十万遥程。不劳而至 矣。
杭州永明寿禅师戒无证悟人勿轻净土
设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能如马鸣龙树否。 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葢是自利利他。岂肯悞人自悞。况往生传所 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 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 沦。自失善利。将复谁尤。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莲池大师序劝往生
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 患。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可谓起末世之沉痾。必効之灵药也。顾古之効多。今之効尠。其咎安在。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 云尔。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予于断章遗迹中。摘其因果。昭灼者积之成编。俾缁素之流。确知某也。以如是解脱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 之极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业者左劵。客有过我者。 阅未数传。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已。一切断灭。 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且尔已尽漏心否乎。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 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相去殆天渊矣。饰虗论而争高。吾弗为之。即净土而之佛乘。未尝间隔丝毫。而奚乖之有。客乃惘然自失。亟请梓焉。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虗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 得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快捷方式 之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 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如一者。未免自缠缚之苦。其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唯净土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 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 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
庐陵李彦弼梦记
彦弼。干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彦弼亦病。粥药不进。至十九日。早梦一人褐衣神貌清癯。以手抚摩彦弼肢体。而呼令速起。彦弼惕然问曰。公何人耶。答 曰。予即龙舒也。彦弼因告以疾病。虽欲支持莫能。将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记省阙仲。雅教汝快捷方式否。彦弼曰。然每日持诵阿弥陀佛不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 可既寤。索粥食之。病果随愈。后见龙舒画像。俨然如梦中见者。彦弼稔闻。居士诲人不倦。所至学者辐辏。谢君以静逸堂待之。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其教。不 久回云。居士夜来讲书罢。如常持诵礼佛至三鼓。忽厉声念阿弥陀佛数声云。佛来接我。言讫立化。是夕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传为胜异。居士未示寂灭 前三日。徧嘱诸人。勉进道业。有此后不复再见之语。自非功力精深达乎生死者。未易臻此。彦弼一病垂死。荷居士阴赐拯接。遂获平愈。可谓生死骨肉者矣。或 曰。梦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诬也谨刻公像。并着感应事迹。用广其传。非敢饰辞。以惑耳目。伏冀见闻敬信。同沾利益。公姓王。名日休。字虗中。号龙舒 居士云。是岁下元。庐陵李彦弼谨记。
净土全书卷上
净土全书卷下
净土果证
王龙舒云。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迨后王敏仲侍郎及钱塘陆居士。徧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 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愚复附入近代所耳闻目击。其中各有奇验异应者录之。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沙门往生类
慧远祖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愽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解01】太 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东林焉。远住东林三十 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与高僧巨儒百四十人。结为净社。莲漏六时。礼诵不辍。远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三覩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方从定起。 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 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慧永。昙顺。刘遗民等。在佛之侧。向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目见分明。与其徒言之。且曰。 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三覩圣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至七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二。时义熈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解01】太 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赡养。后义熈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 灭。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昙顺
晋昙顺。黄龙人。幼从罗什法师。讲释羣经。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剏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 众坐逝。异香满室焉。
僧叡
晋僧叡。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叡榻前一金莲 华倐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道昞
晋道昞。颕川人。幼师远公。通经律。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熈十四年。豫章大守王虔。入山谒。敬请绍远师入席。众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 佛。就座而化。
道敬
晋道敬。琅琊人。祖凝之刺江州。因【解02】从 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佛驮跋陀罗
晋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学羣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师达长安。演法东宫。与罗什法师。上下论议。 后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远叹曰。绍隆大法。其在尔乎。后疾笃。诚期净土。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赡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讽净土经。五更。 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徧至十方。歘然而觉。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虗 空。如有所见。须臾还卧。容色愉悦。谓旁人曰。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慧恭
晋慧恭。豫章鄷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系念净土。临终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笃。雨泪叩头。誓心赡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相迎。恭乘其 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奋迅而逝。
慧虔
晋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确。义熈年中。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赡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清辉妙状。 光映日月。幢旛华葢。七宝庄严。尼惊异。作礼。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虽困。神色如常。侍者皆闻异香。泊然而化。
智仙
晋智仙法师。号真教。住白莲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时不暂废。一夕微疾。命观堂行人。诵弥陀经。未终卷。安然坐脱。
慧通
晋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法。祈心赡养。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俄而见阿弥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学。安然而化。 异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晋法琳。临卭人。专精戒品。止成都灵建寺。修净业。常持弥陀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輙见一伟貌沙门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 皆集。合掌而逝。
昙鉴
宋昙鉴。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定起乃与 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弥厉。及明。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
僧柔
齐僧柔。学方等诸经。惟以净业为怀。卒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俱闻异香。向西敬礼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赡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虗空。光曰。惟愿我佛摄受。遂我本 愿。即弹指罄咳。言气俱尽。
慧进
南齐杨都僧慧进。年四十余。居高座寺。誓诵法华。执卷病生。乃发愿造百部。以忏业障。化钱造毕。病亦随愈。愿以造经功德。回向净土。忽空中有声云。汝事已 办。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谁。进答曰。进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无退转矣。齐明三年。年八十。无疾而卒。
道珍法师
梁道珍法师。讲涅槃经。天监中。憩锡庐山。慕远公净业。禅坐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迈。师问何之。答曰。往极乐国。因求附载。报云。法师虽善讲涅槃 经。然未诵弥陀经。岂得同往。师遂废讲。念佛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将终四七日前夜四鼓。见西方银台来至。空中皎如白日。声云。法师当乘此台。往生时。众咸 闻天乐。异香数日不散。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 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 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 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姓陈氏。颕川人。目有重瞳。孩幼见佛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诵法华经。兼通律藏。往大苏山。礼慧思禅师。师一见乃曰。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今复来矣。因授与法华三昧。三七日身心豁然。晚入天台。降魔进行。化缘既息。于新昌大石像前。示疾告灭。弟子请问生方。乃曰。吾诸师友 侍从观音。皆来迎我。临终说诸法门。令唱无量寿佛。乃顾大众。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 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如入三昧。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
道喻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虗空。告曰。汝当 澡浴清净。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佛来。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智舜
隋智舜。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乐寺。善经论。精诚念佛。有僧道铨者。至自齐州。赍阿弥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问之则云。此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 界。图绘而来。海感庆逢遇。虔笃礼敬。乃覩神光照烁。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而逝。俨然如生。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勤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 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华飘舞。一时同化。
善导和尚
【解01】唐 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每入佛堂。合掌胡 跪。一心念佛。力竭不休。虽寒氷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出即为众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暂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 众。粗恶自食。诸有嚫施。用写阿弥陀佛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然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不与众同行。 恐谈世事。妨修行业。【解02】展转相授。有诵弥陀经十万 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者。不可胜纪。或问导云。念佛得生净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 则有一道光明。随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其劝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躘蹱。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 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赐寺额为光明。
智钦
唐智钦。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然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 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窓。见佛身光明旛华宝葢。满虗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五会法师
【解03】唐 法照。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甞于钵内。覩五色云。有梵剎。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 在东。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 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后腊月朔。在华严院净业道场。方忆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 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师甞于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覩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虗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 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台岩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仙都人。【解04】十 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因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师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明闪烁。师曰。劫石可磨。 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闻空中谓曰。汝依我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赡养。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与钱一文。 年余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连珠状。师曰汝 见佛者。必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悲伤自责。因倍精进。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 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塔于台子岩。号台岩法师。
自觉
唐自觉。住真州。常发愿。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于是铸观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 垂手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形似天王。云间现身。谓觉曰。赡养之期至矣。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 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谓门人曰。吾一生正信。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久委卧。忽起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陈忏 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还见否。不久吾当去耳。少顷而逝。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注想净业。近四十年。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念佛间。忽见佛菩萨。满虗空中。有一人手擎银 台。前以示玉。玉曰。吾一生念佛。本望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弥加精进。至三七日。向擎台者。复来告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上品往生。必先见佛。 可趺坐以俟佛来。未旋踵间。异光满室。又三日。异光再发。谓弟子曰。若闻异香。我报身即尽。次日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 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有见。佛与二菩萨。共乘金台。台旁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长 归。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师灵裕法师。【解01】常 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志结四方。愿生赡养。后自知命极。预期八月。人未之测也。至八月朔日。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身含奇相。炉发 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至。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弦。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来非愿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果遂耶。 言讫。天乐还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愿往。但见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 堂等字。遐迩惊叹。
道绰
唐道绰。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禅。又笃志神鸾净土之业。有僧定中见绰数珠。如七宝大山。平居为众。讲无量寿观经。将二百遍。人各掐 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向弥林谷。六时敬礼。初不废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四月八日。归寂。闻而赴者。满于山寺。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焉。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专修十六观。因出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良久不灭。岸顶礼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见圣容。所恨后世无传。忽有二人。自称画工。 未展臂间。圣相克就。已而人亦不见。弟子怪而问之。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小童子云。愿从师往。岸曰。可归告父母。父母闻而笑骂 之。子乃归寺。香汤沐浴于阿弥陀佛像前。趺坐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何乃先去。遂索笔焚香。向所画菩萨前。作偈云。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 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剎。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遂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而亡。
启芳圆果
唐启芳。圆果。汾州人。时有并州僧衒初。念慈氏。期上生内院。【解02】年 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二师目击斯事。乃 于悟真寺。共折杨枝于观音手中。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庆忭。精心观想净土。于观想中。同觉身临七宝池。池间有大宝帐。见观音势 至。坐二大宝莲华。下有莲华。弥漫千万。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迭出光明相照。芳果礼佛问云。阎浮众生。依经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 皆生我国。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宝阶。第一纯是白衣。第二僧俗相半。第三唯僧无俗。 佛指谓芳果曰。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遂生于此。芳果既寤。历与其徒言之。后五月。二人无病。遽闻钟声。他人不闻。芳果云。钟声乃我事。俱时化去。
辩才
唐辩才。襄阳人。潜修净土。二十年未甞自称。独与护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子。报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 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漫。
法祥
唐法祥。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赡养之业。凡有饶益。必用回向。因疾。弟子闻祥称佛声甚厉。又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相。频伽鼓翼。乃倐然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大藏。陈愿随手取卷。得弥陀经。昼夜诵咏。至三七日。覩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僖宗皇帝闻其事。诏 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明瞻
唐明瞻。晚岁克志赡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教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 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通云。白鹤孔雀。净 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茶毗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
永明寿禅师
钱氏。吴越禅师。延寿。本丹阳人。后迁余杭。【解01】少 诵法华。初为县衙校。多折官钱。勘之止是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钱忠懿王使人探之。若颜色变即斩之。不变来奏。临斩。颜色不变。乃贷命。遂为僧。参 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于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乃获辨才。下笔盈卷。着万善同归集宗镜录共数百卷。尝中夜见。普贤莲华忽然在手。因思宿愿未决。 登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修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于是一意专修。后住永明。日课利益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 天乐之音。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专切者也。乃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茶毗毕。为一 塔。有僧每日遶塔礼拜。人问其故。僧云。因病至阴府。命未尽。放还。见殿左有僧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问此是何人。主吏云。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 者。皆经此处。唯此人不经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供养于此。以此见精修西方者。为阴府所重。
省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颜氏子。【解02】十 七出家受具。戒行谨严。通大乘起信。习天台止观。续庐山远公遗风。淳化中。住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结净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士大夫与会 者。凡百二十人。皆自称净行弟子。一时比丘殆千人焉。师乃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赡养国。翰 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学士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孤山圆法师撰师行业。天禧四年。正 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华。次日又见黄华满室。皆有化生孩儿。坐于华上。仙带结束三 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志赡养。尝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 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于世。天圣间。将化之日。炷香礼佛。愿诸佛证明。往生赡养。至晚坐脱。人见大 星陨于灵鹫峰。时号慈云忏主云。
潞府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申姓。年十六。落发受具。少通义学。垂五十年。名播讲林。晚于唐邓汝颕之间。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赡养。听者如云。皆禀净业。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告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曰。吾修求赡养。似得因缘。相应适来。佛告。我得生净土。敢不信乎。次日虽 觉不豫。讲唱不辍。五月四月丑时。自知时至。乃鸣钟集众。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幸望大众。念佛助往。言讫坐灭。满空雷鸣。白云 覆地。三日方歇。师先有玛瑙数珠一串。临终盘于指上。众人竟不能取。
慈照宗主
宋子元。号万事休。平江昆山茅氏子。母夜梦佛入门。次旦遂生。因名佛来。十九岁落发。习止观。一日定中闻鸦声悟道。乃有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 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呌。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利他心切。慕远公莲社遗风。普劝念佛。受持五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念。阿弥陀佛五声。 以证五戒。普结净缘。欲令世人净五根。得五力。出五浊也。乃撮集大藏要言。编成白莲忏仪。为法界众生。晨朝忏悔。祈生赡养。四十六岁。障临江州逆顺境中。 未尝动念。干道二年。高宗诏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于铎城倪建宅。告诸徒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辞众。奄然 示寂。二十七日茶毗。舍利无数。塔于松江吴觉昌宅。勑赐最胜之塔。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愿。促阎浮之寿。早生赡养。后小疾。雨泪悲号。祈垂接引。厉声念佛不绝。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 向而化。
本如
宋本如。号神照。住东山承天寺。与郡守张郇结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退而坐逝。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颜貌如生。莲华产于塔前。
基法师
宋基法师。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玄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俱至。即右胁向西而化。门人 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世如来。或梦师坐青莲华台者。法智禅师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若愚
宋若愚。居云川仙潭。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与道潜则章二师为友。潜能诗近名。愚与章惟务实行。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 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众讽观经。端坐默然。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书偈而化。偈曰。空里千华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方路 稳。更无一点狐疑。
守真
宋守真。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系念西方。一夕天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 乃持香华。入殿供养。就坐而化。
有严
宋有严。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学天台教。晚年结茆樝木之下。号曰樝庵。平生笃修净业。有怀赡养故乡诗。为时所传。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将终。见宝池 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隐。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徧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说法。佛云。诸善人等。当须专心净业。来生我国。 我见胜相。往生必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书毕。回身向西。结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号慈川。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众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者甚众。忽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即迁化。人见 紫云向西而没焉。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庵。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谓弟子曰。吾见碧莲华。徧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云。吾年九 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
宋齐玉。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寺。建净土会。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则净土耳。可为我集众念佛。 首座鸣钟。僧至将百余。玉云。今已见佛。端坐而逝。
处谦
宋释处谦。精修净土。一夕诵弥陀经毕。称赞净土。告众曰。吾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奉诏入东京慧林寺。召对延和殿。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 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本公。又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 也。有问。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禅师。
清照律师
宋慧亨。住武林延寿寺。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每对人。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胜殊特。有江自任者。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亨律师当升 此座。适社友孙居士。预启别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归而谓其徒曰。孙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 心。决定生赡养。端坐而化。号清照律师。
晞湛
宋晞湛。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建无量寿佛殿于阮杜。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佛及二菩萨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藏法师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孤山圆法师
宋智圆。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西资钞。劝发往生。将终。以陶器合[疗-(日/小)+土]。 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发俱长。
喻弥陀
宋思净。姓喻氏。钱塘人。自号净土子。早侍瑛法师讲法华。后专念佛。暇则画佛像。凡画必于净室寂想。见弥陀光明。乃下笔。绍兴丁巳岁。端坐七日。一心念 佛。漠然化去。
太微
宋太微。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出家。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扄门念佛。精进不怠。常纵步后山。忽闻笛声。豁然开悟。因畜一笛自娱。有凌监簿者。同志 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弟相见。微曰。明当相见于净土。今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元佑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华台上俱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 都府广教院勋公。已生其中。一标明州孙十二郎合生其中。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 空。皆如久所云。
用钦
宋用钦。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大智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赡养。出家学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三万。甞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 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善住
元善住。字云屋。苏人。掩关六时念佛。病久不易。终时异香满室。有赡养传谷响集。行世云。
妙文
元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二十一抵京。依大德和尚。学圆顿教。十有一年。始出世。纵无碍辨。若峡倒川奔。及乎闲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 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延佑六年。预知时至。命诸弟子。高称弥陀佛号。 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
性澄
元性澄。字湛堂。俗姓孙。会稽人。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遂生师。四岁常戏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至元丙子。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戒。习天台 教观。至治辛酉。骤召入京。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无量寿佛等经。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闻。宠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晚还越之佛果。笃志净 土。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屡感瑞应。一日月旦。众以常仪问讯。师遽曰。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明晨却送别。黎明众集。端坐而 逝。
盘谷
元盘谷。海盐人。状貌不扬。而志气超迈。愽览经史。性躭山水。至元中。历游五台峩眉伏牛少室诸名山。甞云。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时驸马高丽渖王。闻师 德望。聘讲华严于抗之慧因寺。师展四无碍辨。七众倾服。王大悦。后至松郡构精舍。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号。年七十余。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
必才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母赵氏。嗜善崇佛。才娠十月。母梦梵僧振锡入堂。觉而生。师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年十二。挟册从江西瞿法师祝发。 进具戒。凝重沉默。观行精勤。孜孜进修。无斯须懈。接人以慈。诲人无倦。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焚香。面西端 坐。高声念佛。尽一昼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茶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 余。舌根如红莲。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取之。一时俱尽。
旨观主
元旨观主。字别宗。杭人。戒德甚严。剏观室于龙山之阳。修行念佛三昧。虽避兵窜逐。亦不暂废。临终无疾沐浴端坐而化。
祖辉
元祖辉。住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亦说不得。人因号说不得和尚。鄞县尉王用享夫妇敬事之。一日诣其家别云。吾明日行矣。及明。众集。即入龛端 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明楚琦。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甞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 围绕。将示寂。书偈示众曰。吾行矣。人问何生。答曰西方。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宝珠
明宝珠。常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纔应对。即连声念佛。更无杂语。后于海门寺。忽若癫狂者。将半月余。 僧呵曰。尔平生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而化。
慧日
明慧日。号东溟。姓贾氏。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似道谪戍时。师尚幼。志求出家。年二十二。从栢子庭讲台教。洞了大义。至正间。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 新之。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至洪武二年。召见奉天殿。朱颜白眉。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尔等学佛者。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质 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但以白眉呼之。五年辞归上竺。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七月之夕。梦青莲华。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 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有九。
真青
明真青。湘潭罗氏子。生而颕异。十五补邑弟子员。十九出家。参无字话。闻舟触岸声有省。后迁华顶天柱峯。修大小弥陀忏。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师方展拜。旁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万历癸巳正月。忽抱疾。遂嘱弟子曰。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当于 二十九日告终。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众请曰。和尚往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化。
莲池大师
明莲池大师。字佛慧。姓沈氏。仁和世族子。幼英敏。年十七补邑庠试。輙冠诸生。然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三十一投西山性天理和尚。剃度受具。历 诸方。徧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过东昌。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辛未。乞食梵 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倚壁危坐。绝粮七日。土人陈如玉等为结茅。以栖之。村多虎。屡苦伤人。师讽经施食。虎患遂息。岁亢旱。村民坚请祷雨。师击木鱼。循 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感异之。相与肩木荷锄。竞辟其地。得碣础。曰。此伏虎禅师云栖寺故趾也。愿为师新之。不日成兰若。自是四方学徒日进。六时 观念。中夜警策。初师从参究念佛得力。遂崇净土一门。着弥陀疏钞十万余言。更录古德机缘吃紧语。编为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之义也。又精严 律制。为第一行。着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以发明之。师道风日播。朝野感化。慈圣皇太后。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賷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 要。师以偈答之。将入寂。预于六月中旬。入城。别诸弟子。不欲明言。近乎揑恠。但云。吾将他往。还山连下堂供众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众罔测。常规设 盂兰盆。师曰。今岁我不与会矣。有簿记。师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先宗。后阅簿。方见始知其预留此别语也。七月朔晚入堂。嘱大众曰。明日 要远行。我言众不听。直待一撞一跌。纔信我也。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次夜入丈室。因示微疾。瞑目无语。众请。城中诸弟子至。师开目云。大 众老实念佛。言讫。命移坐向西。念佛趺坐而逝。先是漏语见大莲华。终亦不能秘其往生之验云。时万历乙卯。七月四日午时也。世寿八十有一。师自卜寺在岭下。 遂奉全身塔焉。世称莲宗八祖。
佛石
明佛石。别号法雨老人。钱塘戴氏子。母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襁褓恶闻腥膻。十四投礼净明禅师剃染。十八受戒于莲池大师。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甲午。谒紫 栢禅师于金陵。亲承授记。临行嘱师云。良贾深藏。还武林。即携一伞。肩一蒲团。入山为深藏计。行至十八涧中。林壑幽异。师快甚。遂缚伞于短松。蒲团趺坐。 抵暮。二虎咆哮。绕师不去。师嘱曰。此地我若有缘。汝须速去。言讫。虎即点头。拽尾而去。于是诛茆垒石。构一小蓬。名流缁侣。相继踵至。一日掘地。得残碑 断础。知为古理安寺。因重建焉。师性孤卓。不动世缘。晚岁谢客。避居峯顶。构一室开一圹曰。吾生可栖。死可塟。崇祯九年。七月十五日。忽示微疾。时值新 秋。谓弟子曰。今日晴朗。吾欲远去。弟子曰。师方病。欲何往。师曰。汝谓吾病耶。扶杖出寝室。盥沐趺坐。集众嘱付后事。适有蔡居士至。师抚掌笑曰。居士证 明。余不及待也。弟子请留偈。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毕。顾视左右。投笔而逝。
祖香
明祖香。江西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赡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入 山。化火自焚。
具宗
大清释具宗。无锡人。讲天台止观。及念佛三昧。诲人不倦。 顺治己亥间。示疾。约时沐浴。但着一履。密表只履归西之意。诵弥陀经毕。念阿弥陀佛十声。举笔 书大字云。廓落灵虗。无往来处。掷笔而去。趺坐三日。颜色不变。感不信向者。回心奉佛。
新[、/(、*、)]
大清新[、/(、、)]。讳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莲居庵。受绍觉师之法。行般舟三昧。终时诸弟子夜同梦见。满空天神执持香华。唱 云。迎新[、/(、、)]大师。生西方也。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师身康念佛。相见如常。过三日午时。忽坐化。
林谷
大清林谷。绍兴人。住罗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劝人念佛为要。至终时。见白云立佛来迎而化。土人改其庵。曰白云。
道枢
大清道枢。仁和人。每讲经。以天台宗旨为大纲。劝人以念佛工夫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不勤世缘。 顺治乙未年。梦偕神僧。登玉屏峯顶。丙申六月。微疾。二 十六日。蚤语众曰。吾夜梦。神僧来迓。岂即昔之登玉屏峯者耶。至戌时。忽见幡葢盈空。莲华布地。即趺坐合掌。朗诵法华经题七徧。念弥陀佛号百余声。安详而 逝。颜色不变。龛几间馥馥。若有异香。
万缘
大清万缘。俗姓乔。长兴人。为人愚钝。平日詈之弗嗔。誉之弗喜。专持弥陀佛号数十年。 康熙二年六月。无疾。忽自缚草龛。有殷任之者。素与师善。谓曰。师 既缚龛。我往苏卖茶。归当为置褥。师曰。承汝盛心。恐不及待。至九月初一日。微疾。但饮白水。初六日午时。自入草龛。趺坐而逝。先年往生乔忠我。即其族 也。
本冲
大清杭郡张家寺禅师。本冲。素专法席。开道羣蒙。
康熙十一年九月。示疾。旋回首。有顷复苏。谓大众曰。我平日缺念佛功夫。今去无坐位。汝等当助我念佛。众为合掌称念。逾时而逝。观此则知念佛法门超凡入 圣。利益非常。断断不可须臾缓矣。宝莲道人特录。以垂确证。后学切当猛然笃信。真实礼诵。毋视念佛为等闲。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解01】甞 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 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解02】宋 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有女。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华。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告。幸母留 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赡养云。
刘遗民参军
晋刘程之。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解03】入 庐山。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山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玉毫光照。垂手下接。以临其 室。遗民慰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 人。项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盈口。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遗民对 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 净土。祝毕。与众话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时义熙六年也。
张抗学士
晋张抗。积善。向佛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徧。愿生西方。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云。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间之内。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 沙地上。礼佛嬉戏。言讫。良久念佛而逝。翁儿乃孙子名。方三岁而亡矣。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业成。行且往生安 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白居易少傅
【解04】唐 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 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又前答李观察诗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童开一室。皆言此待 乐天来。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虗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此诗乃中年所作乐天一生精究内典。勤修上乘。一心超脱轮回。往生净土。彼时李师稷观 察浙东。有一商客。在李所治明州。同众下海。遭风飘荡。到一大山。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见。山侧有人迎。问道。是何等人。来得到此。商客具言。 随风飘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系定了船上岸。来见天师。同舟人胆小。不敢上去。只有这个商客。跟将上去。岸上人领到一所在。俨似大寺观一般。商客随 了。这人依路而进。见一道士。须眉皆白。两旁侍卫数十人。坐大殿上。对商客道。你本中国人。与吾地有缘。方得到此。此山即尘世所传蓬莱山也。既到此地。可 要各处看看去么。商客口称要看。道士即命左右。引他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有数十处院宇。多有名号。只有一院。关鎻得紧。在门缝里。窥进去。只见 满庭都是奇花。堂中设一虚座。座中有裀褥。阶下香烟弥漫扑鼻。商客问道。此是何处。却如此空鎻着。那人答道。此乃是白乐天前生所住之院。乐天今在中国未 来。故关闭在此。商客胸中原晓得白乐天。是白侍郎之号。便把这些去处光景。一一记着。别了那人。走下船来。随风使帆。不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将所看 之景。备细来禀。知李观察。李公尽录其所言。书报白公。白公看罢。笑道。我修净业多年。西方是我世界。岂复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故将此两首绝句。回答 李公。以示专修禅门快捷方式。不复更思篷莱仙岛。识者咸谓。白公脱屣烟埃。投弃轩冕。一种非凡气骨。想来定是谪仙。但今生更加精进。一心信向西方。直当超脱玄 门。径徃极乐世界。所不待言矣。附记于此。以为白公宿根之证云)。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 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人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 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张廸助教
宋张廸。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赡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 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 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 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于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 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光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闉宣义
宋胡闉。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示诲。照谓闉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 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闉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 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雪。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闉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 临已久。照于是率众。厉声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文彦愽潞公
宋文潞公。讳彦愽。平生慕道甚力。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甞少废。每发愿曰。愿我甞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 人。则劝以念佛。于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如如居士有颂赞曰。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作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临终安 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葢。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 品。
锺离少师
宋锺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年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荣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呪念佛。将终。家人梦。佛放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后无疾。西向坐化。
锺离景融大夫
宋锺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甞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 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常于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 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 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 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钱百万。为之妆饰。殿前池中忽涌一双头白莲。其华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昝定国学谕
宋昝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 化。
冯济川谏议
宋冯檝。号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后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邛州。于后厅设高座。望 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拄杖。按膝而化。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甞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 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 生。因献颂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 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性亦无来。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甞着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惟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 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韦文晋观察
宋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皆闻。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经宿不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及早回头归去来。自亦从而和之。缘 熟时无疾而化。
张抡都宪
宋张抡。官两浙都总官。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幻。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徧。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朱纲少府
明朱纲。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任。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倦。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辍。异香满室。 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戴百户
明戴百户。前卫世袭也。与陶百户。共办事。巡抚标下。时钱塘江有杀人巨盗。号满江红者。党势炽盛。官吏不敢捕。巡抚潜召二人。手给一牌。谕曰。我有机密 事。着汝二人去干。如不能办。当携棺来见。语毕即退。入内衙。二人展牌视之。乃捕满江红也。相对无策。[拚-ㄙ+ㄊ]身入贼巢。多方诱致。即正典刑。满江红临刑。痛恨二人。誓必索命。二人惧。弃职持斋。诵经念佛。多行善 事。以解此冤结。二人虽异地而修。然同时回首。戴百户豫别亲属。至期坐脱。良久又醒。谓亲属曰。陶兄临时念差错走路头。故我来与汝等说知。明日我当去。次 早复坐脱。鼻垂玉柱。异香满室不散。
金光前代子
大清金光前。正黄旗代子。起身戎伍。目不识字。然见有义之事。则必锐意为之。其妻龚氏。传是庐州孝廉之女。痛遭离乱。皈心西方。且粗知书史。凡遇梵典。晨 夕持诵。光前为之感动。而笃信焉 顺治癸巳冬。奉讨不庭。相携入闽。道出武林。闻具德和尚说法灵隐。同往参问。亲承开示。自此潜心念佛。愈切愈坚。辛丑 夏。还京。驻节钱塘江干。金忽示疾。龚为延医。光前止之曰。我昔与汝。亲叩灵隐。今正欲于此作转身之活计。求和尚一证明耳。何以药为。龚大笑曰。不意光前 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帐入崇圣庵。葢欲夫死得其所也。庵居旬日。龚造二棺。谓人曰。妾与金公偕行矣。顾无人为公毕后事耳。事毕。我当往矣。光前闻之。即怡然 长逝。龚乃作书致灵隐。求为两人秉炬。并嘱饭僧修忏等事。至七日毕。屏绝饮食。昼夜不卧。一心念佛。女伴多来劝止。坚持勿听。又七日晡时。视日蚤暮。觉身 稍倦。倚棺而盹。少顷醒曰。时至矣。端然趋寂。颜色如生。其锋之勇捷。即庞氏女。亦不是过。圭峰禅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 情转。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其光前夫妇之谓乎。灵隐和尚为光前举火云。人于生死颠危。公于生死自在。只者自在底。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举世间人。瞻之仰之。千载之后。留于崇圣庵。作一段佳话。又为龚氏举火云。世被情爱牵连。尔唯生死 独断。弃此身如脱敝屣。订归期如书契劵。善女子是真精进。真法供养。亦是灵山会上。第一种大行大愿。
莲池大师曰。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迷而不返者十九。不昧宿因者十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 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喆禅师后身躭富贵。多忧苦。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 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处士往生类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熈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阙公则
晋阙公则。远公白莲社中人。已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祭。忽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达矣。故来相报。言 讫。不见。
张铨
晋张铨。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学。耕锄间。带经不释。屡征弗就。庾悦以其贫。举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屈志就禄。奚荣之有。乃入庐山。依远公莲 社。研穷内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坐而卒。
周续之
宋周续之。鴈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养心闲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柝。帝大悦。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 庭。可乎。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时称通隐先生。后居钟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庾铣
梁庾铣。新野人。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后四年。愿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 养。
高浩象
梁高浩象。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尝在观中。觉自身泛红莲于池面。初未见佛。乃即华上倾心礼佛。遥想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实时化 去。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荳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华异香满。乘空西去。
郑牧卿
唐郑牧卿。荥阳人。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书苏颋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唐张元祥。居常念佛不辍。一日促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斋事讫。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同寺元子平。后 亦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
李知遥
唐李知遥。长安人。善净土教。五会念佛。为众师范。后因疾。忽云。佛来迎我。洗潄更衣。索香炉出堂顶礼。乃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 净土。将尔上金桥。就床端坐而化。众闻异香。
汾阳老人
唐汾阳老人。于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昼夜念佛。贞观五年。命终时。大光徧照。面西而逝。人见乘莲台云。
房翥
唐房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薄。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翥曰。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 巡礼诵经。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王知志不可夺。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日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饷。望空合 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解01】凡 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着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俨
宋范俨。仁和人。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 明日卯时当行。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就座合掌而逝。
陆沅道
宋陆沅道。号省庵居士。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念诵。不 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徧。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葢出自口中也。
孙忠
宋孙十二郎。名忠。四明人。早慕西方。于郡城东。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人系念。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相继念 佛亦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塘。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及妻前后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旛华 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计公
宋计公。四明桃源铁工也。【解01】年 七十。两目丧明。里中昝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授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了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 日复苏曰。佛令分六图。与昝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是俵图之人。嘱其子。往谢之。言讫。沐浴向西而化。
沈三郎
宋沈三郎。晚岁回心念佛。因病请僧。念弥陀经。易衣而终。缩膝欲起。二子局于名教。以易龛为难。曳其胫直之。将入殓。忽举首出衣被。矍然而坐。举家大惊。 二子急前扶卫。乃以肘节捶之。子曰。助父坐脱耳。竟坐逝。茶毗。有白鹤二十九只。飞鸣云表。久之西去。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解02】以 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道友相见。说净土因缘。纔十余句。便悲咽感叹。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 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兴人。务农为业。夫妇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预作一龛。临终易布衣草履。入龛端坐。顷之曰。佛来迎我。即化去。
黄打铁
宋黄公。潭州人。本军伍。以打铁为生。每钳锤时。念佛不辍口。一日无疾。托邻人为写颂云。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颂盛传湖 南。人多念佛。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旛华来迎。遂脱去。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化去。
华居士
明华居士。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欵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寝。手整冠。端坐别众而逝。 其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云。
顾居士
明顾源。金陵人。自号宝幢居士。幼能诗。善草书。中年一志净业。后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语人云。我决定往生矣。人问何故。曰我见阿 弥陀佛。身满虗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莲华中。时一众闻莲华香。诸子悲恋不已。居士曰。汝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此处若明。何处不了。乃 屏人曰。毋多言乱我心。空中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笑而逝。
郭大林
明郭大林。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时坐脱。
糖担老人
明糖担老人。住杭城艮山门内。平时卖糖为生。口中念佛不绝。忽一日挑糖担出。见人便曰。汝及早吃我糖。我将归去也。更至数相识家。约曰。烦儞明日来。幇我 抬棺。我要归去。识者讶之。且信且疑。次早谓其妻曰。可备酒食。以待来人。饷时识者皆至。老人引令抬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语众曰。我当自寝于棺。不劳 汝等。将身坐棺中。怡然就寝。遂长往矣。众咸惊异。
刘通志
明刘通志。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邻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旦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 我亦一数。但衣未鲜洁。又忘带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舣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唐体如文学
明唐廷任。浙之兰溪人。号体如居士。孝友醇悫。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笃志 以西方为归。万历癸卯。值耳顺。仲冬之旦。忽谓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潄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笑而逝。如 入禅定。
杨嘉袆文学
明杨嘉袆。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解01】年 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 曰。吾将逝矣。青莲华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辍。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 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郝熈载文学
明郝熈载。钱塘人。法名广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称于黉校。晚归佛禅诵。夙夜匪懈。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于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 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时。忽举首视窓外。谓其子世翰曰。今日别是一乾坤矣。顾家人为置银钱。俄而曰。吾向恐见官备用。今无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 来迎。佛坐莲华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广泰
明戈以安。法名广泰。钱塘人。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韬晦。不求人知。晚岁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 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辍。预定归期于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 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惟嘱。玄素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孙大玗
明孙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确。年十二。随父镜吾居士。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而断荤血。息交游。罢呫哔。矢志念佛。誓取金台。而勤 苦不惜身命。俄而见两比丘持莲华。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 寂。时万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
俞羡阳文学
明俞羡阳。名汝廉。少补仁和弟子员。力学有声。万历间。应试房考。欲荐榜首主。考稍抑置。固争不得。宁待来科。遂下第。是年三十一岁。随丧父日。从高僧 游。泣血写经。以报亲恩。因沉心释典。长斋奉佛。修净土教。晨昏念佛不辍。晚年常拄杖持筐饭。赈济虫鸟。遇僧至典衣斋之。天启癸亥。正月朔。亲友来贺节 者。即语之曰。予今上元日永别矣。初六日写遗像。越二日备棺衾诸敛具。至十五日寅时。呼儿媳。至榻前曰。神僧来迎。辰初予去。自起沐浴。整衣冠毕。登榻跏 趺而逝。时年七十有二。后其孙灏。于 顺治辛卯。中经魁旋登甲第。亦不虗羡阳所学云。
韩承山
大清韩承山。平湖县褚湖泾人也。为人诚朴。力务农桑。积累家业。田园约千余金。居恒惟持斋念佛而已。年八十一。 康熈元年。四月之夕。忽谓其子曰。明日汝 可徧请亲族来家。我欲与之话别。子依命请至。设席相待。对众言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与汝等作别。当尽欢而散。至期沐浴。更衣端坐。子女亲属。悉令环坐念 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动。近视之。已委蜕矣。
乔忠我
大清乔忠我。长兴西门湖垫渡人。鬻竹器为生。两手削竹。口中念佛不辍。礼拜乌瞻普闻和尚。每瞻山结制时。亦入禅堂坐七。 康熈元年。三日前。预告亲朋子女 曰。我将归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来探视者。俱令念佛相助。对同道师僧曰。而今一别。当于莲华池中相会也。言讫悠然而逝。瞻山和尚予所久交。 其徒法庆古帆来栖。予以净土相质。因为予言。其所躬送者。以坚予信。予自五月发愿虔修。至此纔半载耳。乃平湖则有韩承山。长兴则有乔忠我。两人异地同归。 一时并见斯亦奇矣。固知尽大地。是西方尽众生。是佛人自信不及耳。普愿阅是书者。咸生信乐。共赴莲池。庶几仰副阿弥陀佛之弘愿云。
翟梦鲤
大清翟梦鲤。法名净震。仁和临江人。素行诚朴。笃信净土。十念无违。兼诵金刚。年踰古希。精神矍铄 康熈戊申。七月下浣。忽示微疾。至八月十三日。缁素亲 友皆来探视。乃谓众曰。感蒙垂顾。须念佛助我往生。手自轮珠毫无倦意。顷云本欲即去。无奈错过。明早去罢。次日辰刻。众又毕集。念佛而逝。
沈养素
大清沈养素。法名智恩。仁和临江人。端修净业。寒暑靡间。年登七十五六。涉险如夷。时称佛号诵金刚。甞展法华三十余部 康熈戊申八月。偶抱小恙。遂自言 曰。我当追踪翟梦鲤也。因与子云。九月十五。我归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日好。高声曰。宁可上前。莫使退后。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异香。数日不 散。此与翟君同里熏修。今乃前后接踵去留。自主若此。盖亦罕矣。普愿览者。感发而兴起焉。
戴童子
大清童子。戴公烈。徽州休邑人。流寓塘栖镇水北界。生自儒门。周龄失母。为儿戏时。不踰礼法。年十二始习举子业。英英露颕。十三益聪敏。动止类成人。然赋 质清弱。因医[病-丙+班]疹。 致伤胃气。乃就医吴门寓所。有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数种。每取其书。反复细阅。若有会心。七月初六日午刻。忽端坐。谓其祖曰。助我念佛。遂朗称佛号。其祖和 之。始则声高。渐至声低。终乃无声。尚见唇动。顷之唇亦不动。兀然而化。时 康熙癸丑岁也。此童殆宿具善根。临终显现。正念惺然。得未曾有。四十八愿有 云。十方世界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弥陀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信斯言也。此童其流亚欤。 故特录之。以垂不朽。
予自六十初度。方始发愿虔修。室人卓济永步趋予功。纔五年余。临终便尔洒然。复托梦生天业。已附载卷终。用劝众信矣。兹 康熙八年。岁次己酉元旦。予佛前 灯烛。四支俱结。异常巨华。其三华宛如莲台。[宋-木+取]后 一华忽现佛像一尊。依山趺坐。面目俨然。衣褶分明。适有亲族。来贺岁者。悉令瞻礼。皆叹希有。此固佛祖显灵。以坚予信。予自是益加精进。谨告诸方善信。切 宜懋勉。慎毋忽诸。宝莲道人特记。
尼众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解01】每 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徧。笃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 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甞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 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尼无为
明萧山来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薙发结茆。专修净业。三十游方参学。凡所历处。有病苦者。随物取与煎汤。服之即愈。嘉靖间。宫中时疫。风闻于 朝。召赴有验。赐无为心禅师之号。送归故庐。将终日。有神僧投宿。无为却之再三。神僧劝诫而进。权宿禅床。睡醒不见。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 计。今朝撒手归西。得个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风。即逝茶毗。一团舍利。塔于冠山。
尼月朗
大清尼月朗。松江世族。吴氏女。父母欲为择配。力阻弗择。年十七遇杭州尼千江化缘斋僧。恳求出家。次年春。随祖母诸眷属。天竺进香。乘便。竟至千江庵。住 足。示无归意。眷属咸往劝之归。决志不允。众知不可。
妇女往生类
文帝后
【解01】隋 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解02】 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此瑞耳。
姚婆
唐姚婆。上党人。因范行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相别。请佛暂住。少时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静文劝以念佛。一年不绝。遂见净土。乃告静文言。我已见佛。后月定去。又以食献父母云。今得随佛往生。愿父母及夫。专心念 佛。来西方相见。言讫而终。前三日见莲华大如车轮。
荆王夫人
宋元佑间。荆王夫人。王氏。与婢妾精修净业。唯一妾懈怠。夫人斥之。妾悔悟。精进久之。谓他妾云。吾今夜当生西方。是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他妾告夫 人。昨梦化去者。托致起居云。蒙夫人训诲。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云。使我亦梦。乃可信耳。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叙谢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 到。但从妾行。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华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纔发一念。池内便生莲 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天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 也。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朝服坐于华上。妾云。此马玗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遥望见一金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乃上品上生也。 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玗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 之仪。已立化矣。
冯氏夫人
宋广平郡夫人。冯氏。名法信。赠少师许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少多疾。【解03】往 见慈受深禅师。教以持斋念佛。精修净业。夫人尽去荤血。衣埽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 亦西方也。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十年间无惰容。心安体健。一日忽书偈云。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迭身心 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党怪之。夫人云。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乃卧疾。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盻。百千 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三日茶毗。举尸如生。
观音县君
宋吴氏县君。其夫都官员外郎吕宏。亦悟佛理。夫妇各斋戒清修。吴氏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勤力助为胜业。其一颇好禅理。既病犹怡然。笑语而逝。如委蜕。然其 一奉戒克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呪观音净水一盏而已。忽见金莲捧足者三。又数日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又数日见其面目。其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 势至也。又悉见其堂殿国界。皎如指掌。晓然知其为净土。问其详。则云。彼皆清净男子。经行游乐。无女人也。又问彼佛如何说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 见问答指顾。而不能闻所说也。如是者三年。未甞一日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柳诵 呪。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輙愈。所呪水积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玙妻也。甞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年。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胡长婆
宋胡长婆。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日见有僧。覆以绯葢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会别诸 亲。至期。有异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齿如白玉。舌如红莲。睛如葡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处生一华。如白[璺-玉+(卸-ㄗ)]粟 云。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亦 逝。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西向坐。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 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黄氏
宋黄氏。四明人。早丧夫。因归父舍。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以验生处。见莲华一朵生灰中。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断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梦三僧各执莲华。谓曰。吾先为汝种此华。今当往生。既寤。请僧助念。端坐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鄞县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脱。错与作棺。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俄而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 逝。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华飞坠。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归章氏。一心不变。施米贷被。以济饥冻。后微疾。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若虹桥。 即日吉祥而逝。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甞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念佛不辍。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周氏
宋周氏。妙聪。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华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赡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勤修净业。 西方相待。右胁西向而逝。
秦氏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虗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锺婆
宋嘉禾锺婆。诵弥陀经。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众圣在此端坐。耸身而化。
孙氏
宋钱塘孙氏女。常念佛持呪。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后语 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葢来迎。即日命终。
黄婆
宋潮山黄婆。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饮水不食。邻庵僧善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崔婆
宋东平梁氏。乳媪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极愚。不能与同辈争长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崔朝夕在旁。但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不持素珠。莫知其几千 万徧。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踏莲华步步生。讽咏不绝口。人问何人 语。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时可行。曰申时去。果以其时去。用僧法焚之。舌独不化。如莲华然。
郑氏
元郑氏净安。钱塘人。念佛日无虗度。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行有期。母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义修。讽弥陀经。倐然而化。其女梦 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闻之诸修师云。
周婆
元鄞县宝幢市周婆。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徧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 疾。邻人夜见。幢幡宝葢。来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后归周生子。五人而寡。秉节。目誓供观音大士香烟。结莲华。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 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医进乳粥。确乎不许。逐绝粒屏药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禁诸 妇女母入。是日索水灌手。诵甘露真言。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然香赞佛偈。唱三皈依。礼三拜。轮珠念佛一百八徧。逮午趺坐。结印而化。神气熈然。 较生存倍。更开朗一。时在侧者。俱闻莲华香满室中。诸子奉命入龛。观者数千人。欢喜顶礼云。
于媪
明于媪。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几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乡人皆闻。
张母
明张母。陶氏。为长水守。约居士继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母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 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莲华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恒常与俱。不知其道行如此。远近见闻。靡不叹慕。
孙氏母
明中官孙名之母。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徐氏
明陆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净业。夫昔有千金。出贷。焚劵。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者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 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遂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朱氏
明陈母朱氏。吴郡嘉定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 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竖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西向。一时骇异。以为精诚所感致云。
徐氏
大清余姚徐氏。司马执策徐公姑也。适乌山胡振岳。赀产饶裕。举四子。一女年四十余。夫丧。遂托委家事。深居阃内。未甞一入寺庙。亦不持长斋。惟每日晨兴盥 潄。焚香至心。礼念阿弥陀佛千声。如是者二十余载。一日无疾。忽谓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多人执彩旗宝葢。在此迎接。越三日。当与偕行。届期黄昏时。呼家人 永诀云。顷即去矣。长幼环集。并无他诫。但嘱云。人当念佛。正身端坐而逝。
太君江孺人
大清杭郡太君孺人江氏。余杭儒宗。讱公严先生继配。都谏灏亭公沆之生母也。太君产于望族。赋质贤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适讱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积德裕。后勤 俭治家。凡五十余年。初讱公皈依莲池大师。笃信净土。太君方青年。即奉教虔修。每鸡鸣輙起。长跪佛前。诵经持呪。念佛千声。诸爇香炳烛盥饮之役。悉不呼睡 婢。或劝之母自苦曰。习勤固我素。况自了身后事。乃以累若辈。岂学道人所宜 康熈戊申二月示微。疾数日旋差至三月六日。晨起课诵。一如平时。达旦仍寝疾。 进药弗饮。曰我无他病苦。但觉肢体惫甚。当不复起。安睡移时。忽大声曰。观音菩萨来矣。趣具汤净体。巾拭毕。甫就枕。又毅然欲起坐。子妇恐过劳。力止之。 复卧片刻。瞑目而逝。殓时颜色红润异常。手足绵软。心顶犹热。此足验太君善根夙植。德盛功深。致感菩萨亲来接引。临终正念惺然。其往生赡养。永享无穷之乐 寿。所必然矣。至如子孙振振甲第。联翩躬膺荣宠。食报于尘世者。特其绪余耳。
傅氏
大清塘栖镇西小河。沈易生室傅氏。法名德莲。素敦信向。持斋念佛。沈以瞽目。卖卜所得余赀。悉以饭僧。四方瓢衲闻风云集。接踵而至。傅氏不惮勤劳。虔诚斋 供者。十有六载 康熙壬子七月。忽示疾。伏枕旬余。至闰七月初一子时。索汤沐浴更衣。谓亲属曰。我有金童王女。来相接引。因命扶起。前行数步。端坐椅上。 合掌念佛。瞑目而逝。瞻山法庆和尚。为说偈曰。老婆弘愿自刚强。典座行堂一力当。大道本无男女相。真心不落断常光。生前夙植华开日。展臂高超往上方。岂让 灵昭能撒手。莲生火内更馨香。
(此系予比邻。众所共知。多年禅宿。回首洒然。不过如是。在俗女流。临终之际。动止恬 适。自然而然。岂易得哉直令人敬羡不置宝莲道人特记)。
补遗
锺氏
明锺氏。仁和张后溪继室。年四十夫丧。遂持长斋。笃信念佛者。四十余载。居常每闻天乐鸣空。又夜常闻户外佛声。浩浩启视。杳无人迹。如是异征。屡屡槩见泰 昌元年。腊月十六日卧病。二十四日绝食。止饮白汤数日。至次年元旦。为家人言。见徧室莲华。并有幡葢。悬于床前。口中念佛不辍。戌时吉祥而逝。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解01】唐 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羣牛作人言。索命。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请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十六观经说。若人临终。地狱相现。至心十称南谟阿弥陀 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与我宝坐。言讫而 逝。
张钟馗
唐张钟馗。杀鸡为业。病革。见一绯衣人。驱羣鸡来。呌云啄啄。四畔上啄。血流被面。受大痛苦。有僧为铺像烧香。念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顷之香气满 室。恬然而逝。
雄俊
【解02】唐 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甞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刼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 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 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母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愽侣交集于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迹。地狱千重。莫厌双入。恭闻 曰。我虽积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干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答曰。西来迎恭 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华。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恭已逝矣。
莹珂
宋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忽自念。梵行亏缺。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设禅椅。绝食念佛。 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尚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命。所愿早生赡养。奉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 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 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吴琼
【解01】宋 吴琼。临安人。先为僧。退道返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为。常庖厨杀鸡鸭等。则持而唱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连称佛号。乃施刃。每切 肉。念佛不辍。后目上生瘤。如鸡卵。遂大忧怖。构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礼忏。昼夜如不及。绍兴二十三年。告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 换酒。饮毕。书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呌云佛来即化去。
金大公
宋金[奭-人+大]。会稽人。网鱼为业。忽猛省持戒。精进日课。佛号万声。久而弗替。后无疾。语家人云。阿弥陀佛与二菩萨 俱来迎我。我归净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闻异香天乐。终日不散。
冯珉
宋上虞民冯珉。少事游猎。见巨蛇。持矟将往刺之。时蛇在岩下。欲噬黄犊。珉推岩压之至死。蛇屡为崇。珉修忏念佛经年。蛇不能害。一日请同社净侣。诵弥陀 经。合掌而化。
畜生往生类
龙子
【解02】菩 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娆氷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烱然耀目。僧慧观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皋为之记。有了 空相于无念留真骨于已毙之句云。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穴土塟之俄。而舌端出紫莲华一朵。灵芝律师甞为之赞。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太奇之句焉。
又
潭州人。养一鸜鹆。俗名八哥儿。见僧念佛。亦学念佛。遂舍与僧。此僧常教念阿弥陀佛。后毙。僧为小棺埋之。冢上生莲华一朵。开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为偈 云。有一飞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华发。人不回心怎奈何。葢阿弥陀佛有誓愿云。众生念我名号者。必生我国。凡言众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微细 虫蚁之类。皆是以此观之。则此八哥儿。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事在潭州城外。因此而名其城门。
灵犬
大清杭郡横河桥东街普慈寺僧天一。畜一犬。每遇莲社众信齐集。诵经念佛。犬即蹲伏。而静听者有年矣 康熙五年。六月六日。俗例猫犬同俗狥例。浴此犬于池。 次早死于圊侧。僧众怜之。为说三皈依。持呪焚埋。犬忽起立。听法音竟。复合前爪而仆。如合掌然。一众惊叹。犬既现此神异。则知平日蹲伏时。必竭诚信向。口 虽不能言。而心自默念。其往生赡养。作上善人无疑矣。犬尚有此显应奇迹。人之虔修净土者。更当何如耶。天一为之诵曰。荒荒古苑半。蘼芜。幸有灵尨义未辜。 踏徧苔藓迎善客。吠残萝月警顽夫。遗骇自把真心显。公案谁参佛性无。多载尽诚。缘忽谢茶毗莫异。海山狐特录之。以与鹦鹉鸲鹆。并垂不杇。然二禽犹能出口。 犬则惟是默持。实亘古希有之异云。
念佛现应
龙舒云。极乐国土。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性。含虗空世界。故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恳切。无不应 验。谨将传记所载。耳目所经。现世感应者录之。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仪形。请垂降许。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 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
胜会书名
【解01】长 芦宗赜禅师。遵远祖遗范。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人乌巾白衣。丰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华胜会。乞书一名。赜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 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赜觉而检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因思佛子助佛扬化。必有圣贤。为之幽赞。然则与此会者。岂小缘哉。遂以二菩萨为会首云。
法门最胜
唐慧日。泛泊渡海。达天竺。参访知识。咨禀快捷方式要法。天竺学者皆赞净土。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第七日夜。忽 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一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回长安。普劝念佛。
夫妇见佛
宋葛济之。句容人。稚川后也。世事仙学。妻纪氏独精诚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机杼。忽觉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葢幢幡。映蔽云汉。 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礼。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焉。自是多归佛法。
鬼不敢噉
佛世有一国。邻于罗剎。虽剎食人无度。王约自今国中。家以一人。次第送与。弗得枉杀。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当充行。父母哀号。嘱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 鬼不得近。明晨往视见子。尚在将之而还。罗剎之患由此遂息。
念佛却鬼
望江陈企。甞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常念佛。临终坐化。后半年附本家孙女妙光云。我因念阿弥陀佛。 已生极乐世器。举动言语。一如平生。亲戚相知。皆来看。至两三日。家人云。惜乎你在生时。不曾传得喜神供养。企遂现俨然如平生。唯面带少颜。葢西方长生不 老。其头如佛之螺髻。葢成佛之渐也。
念佛聪辩
隋南岳慧思禅师。精心事佛。因梦阿弥陀佛。与之说法。自是聪慧过人。辩才无碍。
念佛荐亡
宋镇江张继祖。笃信西方。其乳母死。多为念阿弥陀佛。追荐。一夜梦母来谢云。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念佛眼明
宋怀宁县营田庄。有阮念三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
阎王劝婆
宋镇江金坛县株林村蒋婆。年七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云。汝能念经否。对曰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经。当念阿弥陀佛。既放还。蒋婆谓。阎罗 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佛。近百二十岁。方终。其生净土。断可必矣。
睡寝得安
宋刘仲慧。湖州长兴人。患夜梦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诚高念一百八徧。然后就寝。当夜神魂晏然。自是继念不辍。
念佛脱难
宋晋江邵彪。字希文。为士人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问曰。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对云不知。令引彪去。见 一大镬煑蛉蜊。见彪乃作人声。呌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蛉蜊皆变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 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有定分。而人不可以苟求者也。
念佛止疾
宋王龙舒。附舟至镇江。闸中阙水。不能行。乃于金山。借四经。即阿弥陀经也。欲校勘刊板广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乃举指念阿弥陀 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告。乞除风疾。以成就写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见佛与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龙舒自 记)。
念佛免死
有一老妇双瞽。令小儿牵行。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息于旧屋之下。屋忽倾倒。小儿走去。老妇在下。乃有二木相拄。护于老妇之上。得不压死。
念佛辟疟
宋李子清。久疟不愈。龙舒居士授之一方教。以临发之际。专志念佛。然后服药。子清信而行之。当日减半。次日复念。遂全愈。自是笃信念佛。
舍利迸现
宋贑州廉中大夫恭人。绣丈六身阿弥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现彩缕中。举宅惊叹。
又
真州锺离少师。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弥陀佛像长四寸八分。龛饰甚严。常顶戴行道。其像眉间忽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得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有病者请往。常得痊愈。州人敬信如佛。
儿孙免难
宋镇江村落间。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额。念阿弥陀佛。其孙方二三岁。因随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寻访不见。后数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寻得之。见足 迹徧于滩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儿何缘过彼。又久而无恙。人以为其祖至诚念佛所感也。
念佛脱械
元至正十五年。张士诚攻湖州。江浙丞相与战。擒四十人。囚槛送戮。夜宿西湖鸟窠寺。适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囚因求救。师教至心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中 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绳。既而审鞫。知良民被虏者。遂得释。
念佛鬼敬
明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乡人环而听之。有一人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 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一念。尚使鬼敬。况久修习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女转男身
大清杭郡府治前管米山皂隶王三官之母。孀居。年老。日唯念佛。所积十余金。悉向灵隐施舍。 康熈元年五月。寝疾亡去。半日复苏曰。我去投一男胎。因彼处 纔。请收生婆。时辰未到。故我转来。与你们说。更憩半饷而没。
念佛生天
大清仁和塘栖镇卓孺人。法名济永。乃左春坊卓朗[(雪-雨)/粉/大]之 姊。而为予元配也。生平性直心慈。笃信佛法。尊礼玉林具德两大师。间亦施舍僧尼。遇贫苦疾痛者。必矜恤之。辛丑岁。予六十初度得王龙舒净土文。心切向往。 遂专修净业。卓亦依法。修习日课念佛。诵弥陀经。已五六年矣。今 康熈丁未。闰四月初二日辰刻。忽示微疾。初三日戌时。忽自坐起。瞑目安然。而逝。及殓 时。颜色如生。欢容可挹。众咸嘉叹。逆知其必归善地矣。至五七之夜。托梦与儿媳陈氏云。前者有天神。执长柄香炉迎我。故我即去。因问云。曾知死否。答云。 初犹朦胧不知。今已知矣。我今不喜着艶服。直入卧内开箱。换一荳菉色衣。一月白色衣洒然而去。蚤起媳。详述其梦。予检视箱中。果有此二色衣焉。又是夜老婢 桂香亦梦。孺人层台端拱。高坐前厅。所带俱冠缨珠络。若诸天状。又复现此一相。则其生天无疑矣。谨据实具录。一字无虗。用告众。信万万。及蚤念佛。发愿往 生。临命终时。自有妙境现前。决然不爽。此其明验也。宝莲道人特识。以坚己信。并以励法界之共信者。
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见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杻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质对。
-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玅色身。
-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 受胜玅乐。
历代尊宿
庐山远祖师。悟摩诃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覩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则面西。辩十种疑。疏 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大师。马祖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才。柱石宗门。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 冥府 死心新禅师。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着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 净土集。行世 慈受深禅师。得法于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而谓修行快捷方式。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弘雪窦。法雷震地。师表 两朝。而净业兼修。标名上品 石芝晓法师。嗣月堂洵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甞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元禅师。学禅于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 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中峯本禅师。得法高峯妙公。学者仰如山斗。而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 百首。劝人念佛 优昙宗主。居庐山东林善法堂。着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 王以宁侍制。自称弥陀弟子 晁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 实语 陈瓘侍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以上略举诸大尊宿。其余尊宿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莲池大师曰。自远祖至优昙。历代尊宿。无不崇奉净土。下士大夫。安可不断疑决志勇猛锐进哉。
净土全书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