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警策(清 彭际清纂)
念佛警策目次
- 卷上
o 无量寿经
o 阿弥陀经
o 观无量寿佛经
o 首楞严经
o 大方等集贤护经
o 文殊所说般若经
o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o 贤首品
o 坐禅三昧经
o 目连所问经
o 大智度论(龙 树菩萨)
o 大乘起信论(马 鸣菩萨)
o 十疑论(智 者大师)
o 净业专杂二修说(善 导和尚)
o 临终正念诀
o 念佛宝王三昧论(飞 锡禅师)
o 万善同归集(永 明大师)
o 净土十疑论后序(陈 瓘)
o 念佛方便文(江 公望)
o 劝人发愿偈(慈 照大师)
o 莲宗宝鉴(优 昙法师)
o 净土或问(天 如禅师)
o 答弟行远
o 示月庭居士(楚 山禅师)
o 念佛警策(古 音禅师)
o 答湖州董宗伯(莲 池大师)
o 答张百户广湉
o 与苏州刘居士
o 与江阴冯居士
o 与太仓王孝廉
o 答闻谷广印
o 示大同
o 警众
- 卷下
o 紫柏老人集(达 观大师)
o 示念佛切要(憨 山大师)
o 示净心居士
o 净土法语(幽 溪法师)
o 西方合论(袁 宏道)
o 纪梦(袁 中道)
o 答卓发之文学(无 异禅师)
o 追顶念佛法(三 峯禅师)
o 净土偈
o 结坛持往生呪偈(蕅 益大师)
o 结坛念佛回向文
o 示念佛法门
o 示法源
o 示王心葵
o 示郭善友
o 答卓左车茶话
o 示丁耕野居士(截 流禅师)
o 西方确指(觉 明妙行菩萨)
o 念佛说(张 光纬)
o 书净土约说后(翁 叔元)
o 与茅静远居士书(思 齐法师)
o 示禅者念佛
念佛警策目次(终)
No. 1181
念佛警策卷上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 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 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 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 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 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 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 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 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虗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 佛左边。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 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徧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鴈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首楞严经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 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元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方等集贤护经
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 如是或至七日七夜。是人必覩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复次贤护。譬如世间若男若女。远行他国。 于睡梦中。见本居家。时实不知为昼为夜。而亦不知为内为外。是人尔时所有眼根。墙壁石山终不能障。乃至幽冥黑暗。亦不为碍也。贤护。菩萨摩诃萨心无障碍。 亦复如是。当正念时。于彼所有佛剎中间。凡是一切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乃至自余诸黑山等。不能与此眼根为障。而亦不能覆蔽是心。然是人者。其实未 得天眼。能见彼佛。亦无天耳。闻彼法音。复非神通往彼法界。而亦不于此世界没生彼佛前。而实但在此世界中。积念熏修。久观明利故。终得覩彼阿弥陀如来应供 等正觉。僧众围绕。菩萨会中或见自身。在彼听法。闻已忆念。受持修行。或时复得恭敬礼拜。尊承供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已。是人然后起此三昧。其出观 已。次第思惟。如所见闻。为他广说。
文殊所说般若经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 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 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 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贤首品
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覩见无量佛。若常覩见无量佛。 则见如来体常住。
坐禅三昧经
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目连所问经
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祇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 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 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 尊所重。惟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 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虽有涅槃 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 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复次菩萨见佛。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 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求欲见佛。如婴儿不应离母。行道不离粮食。大热不离凉风冷水。大寒不离火。度深水不离船。病 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问。云何得不离诸佛。答。众生有无量 劫罪因缘。虽行福德。智慧薄少。虽行智慧福德薄少。菩萨求佛道。要行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 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世世不离诸佛。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如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瞋恚偏多。生毒虫中。菩萨不贵转轮圣 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生阿弥陀国。
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 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 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十疑论
智者大师
问。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俗人皆有妻子。不断淫欲。得生彼否。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 愿行。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槃经云。如是 身城。愚痴罗剎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 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父母交会时。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胎 中在生脏下。熟脏上。是住处不净。四在胎惟食母血。是食噉不净。五十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徧一切处。 是举体不净。七乃至死后[月*夆]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噉。是究竟不净。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 能如此观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躭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欣愿行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 意。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 数。如此轮转。无始来未曾休息。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故往生论。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佛 心。则是度众生心。度生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一依智 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三 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安清净 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 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故。乐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 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 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 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也。
净业专杂二修说
善导和尚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 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 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 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临终正念诀
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 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衣。得着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着。纔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 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是虗华无益之语。及至病重。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惑 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绝。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虑也。
念佛宝王三昧论
飞锡禅师
问人生石火电光。一经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不亲心。况亲于身。况身外乎。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狂风飘逢。茫茫何之。愿示一生之计。对悲华经。 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千子具足。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西方极乐净土。诸经中知名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太子不瞬。观音也。次摩尼。势至 也。次王众。文殊也。次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庵婆罗。即虗空光明菩萨。次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泯图。即普贤也。次密苏 阿閦佛也。密苏发心以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剎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 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 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 面覩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问。方等经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声亦无爽。夫辟散之要。要存 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 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 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夫元音之叩。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华严经宁受无 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万善同归集
永明大师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百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 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 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虗弃。如或言行不称。 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 实。果则不虗。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 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 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 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净土十疑论后序
陈 瓘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徧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徧疑。智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 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麤心。妄指莲 胞以为虗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 如来起大慈悯。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 影无二。弥陀说法徧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 念谛信而已。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 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徧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 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有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明智大师中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 序。而请予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念佛方便文
江公望
世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祇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唯日久耗乏脏气。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随 出不返。是三成劳。积久或怠。若祇心念。不作音声。外机不抽。内对不出。沉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 应。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中。便有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应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舌。击击窍闻。机机念 复。寄窍在耳。从闻入流。闻反精元。寂闻空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 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中暂停念。乃至营办家事。称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 圣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心是佛。是心见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 展之流。善观方便。
劝人发愿偈
慈照大师
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冁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轮。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家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自说我无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今此念佛人。法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能为大医王。能为大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将为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成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虗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遇食苦长饥。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赞。辗转传与人。代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
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常运虗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论曰。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 为能。寿者以续后为义。既无内外前后执心。则一切诸相悉皆空寂。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此则见一切众生本性皆 同弥陀。既不着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有断见常见之说。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无念即离念。 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境界。此乃无上真正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无修无证。无生死可脱。无涅槃可求。性相俱空。圣凡齐等。无佛道可成。无众生 可度。无己灵可得。一念无为。十方坐断。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碍。尘尘具足。剎剎全彰。法本如然。思议莫及。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 盘门。
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净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两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 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的是谁。参良 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卧处。闻声 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失寂。然后兴慈运悲。接引未悟。悲智圆 融。入无功用行。得生上品。名实报庄严土。得一切种智。
大般若经云。曼殊室利白佛言。菩萨修行何法。疾证无上菩提。佛言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证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如来。 审取名字。善相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即得诸佛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心散漫。三 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 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何出离轮 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壹其 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坐也念。行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 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 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 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妬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謟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话逆顺境 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 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 不应为。当知极乐国内诸上善人。良由舍弃恶缘。循行善业。获生净土。不退菩提。念佛之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焉。
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 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 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于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起 来。但要急称佛号。于念念中。除灭罪障。若病人昏困。不能自念。则看病人当方便警策。劝而谕之。如此用心。助令命尽。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 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着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奇哉伟哉。至矣尽矣。
真信修行之士。端的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 羣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 念。达惟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 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净土或问
天如禅师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
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礵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于砒礵酖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 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夙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羣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 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 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鬬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 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儞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 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着一种。便休也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儞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涂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便 闻佛名不得了也。直饶儞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蠏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儞无病而死。 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儞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 身。忍通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儞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 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儞未老以前。政是少壮之日。政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儞清闲 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有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儞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 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儞更道且做世间事业。儞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儞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 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儞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 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鎻上添鎻。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却人 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儞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 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 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儞知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儞且做事业。待临 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贬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 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问。上文所云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
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 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 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间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虗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或忏悔 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唯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问曰。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喻。幸详以示之。
答曰。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但专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称佛之法。必须制 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心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 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十念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论佛数多少。唯长唯久。 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是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 回向发愿者。念佛既毕。即诵一心皈命文。如上念佛之法。至于回向。乃先德垂训切要之方。盛传于世久矣。当遵而行之。
问曰。圆修之观。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功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所好。惟在专持名号。 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已。师以为何如。
答曰。善哉善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正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 矣。专修者。政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无间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不诵余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余想。又若 贪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也。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予所愿也。柰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碍着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又当何策以治 之。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今复为为汝献之。一曰报恩。二曰 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儞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 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儞总不顾。父母老病。儞又不看。及闻其死。儞也不归。如今或在三涂受罪受苦。望儞 救他。望儞度他。儞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儞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坠地狱。然则一念。间断 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儞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 丝。也须牵犁曳耙偿他始得。儞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儞一生参 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万劫羁鎻。儞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鎻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 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真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虗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妬。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 同入火坑。儞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儞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 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见佛。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便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 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儞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 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 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答弟行远
吾忝学禅。不能使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此为可愧。然窃观二老。恐非禅学机器。犹发药不对病。则反病于药矣。故甲子秋之归。尝以系念法门。为当机对 证之良方也。尔后日迁月化。其操舍勤怠。及临终得力与否。皆非吾所能知。今幸老母尚寿。而岁将七十。余景几何。此又不容不再告者。系念之法。不拘行住坐 卧。不必出声损气。唯务至诚。默想默念。念念相继。心无间断。敢许现生肉眼。便能见佛。或见光明。或承摩顶等事。又岂定在临终时哉。此是一种径捷法门。至 简至要。极灵极验。倘使得生净土。见佛闻法。不患大事之不明。生死之不了。道业之不成矣。其或不然。则虗生浪死。苦趣其能免耶。烦吾弟以前说详告慈母。切 不可以杂务关其怀抱。须旦夕曲施方便。令得专心致虑。倚靠者一着子。如照夜之炬。如过海之舟。不可须臾离也。诚能如此预备行缠。功无虗弃。则汝事亲之孝莫 大于是矣。
吾母于禅门直指之道。既不能凑泊。旧尝劝其精进念佛。当照破世间。总是一场梦事。苦也是梦。乐也是梦。富也是梦。贫也是梦。莫被梦境所惑。起心造业。误赚 平生。梦向三途苦趣中去。者场生受不可说也。当此之时。亲父亲母。救儞不得。的子的孙。替儞不得。举眼看来。有谁可靠。唯有乐邦之佛。能救度汝。能摄受 汝。能保护法。能成就汝。切须趁此眼明脚健。全身倚靠。求哀乞怜。夙夕恳祷。不可斯须放舍。儞若靠他不稳。未免等闲蹉过。后悔难追。当念残生如草上露。水 上沤。风中烛。石中火。变灭无常。匪朝即夕。不可不上紧也。此事非独吾母可行。凡诸见者闻者。皆当递相劝谏。同使发心。亦是一种大方便事。倘吾弟深鉴吾 心。辅行吾言。信有乐邦之往。则母子弟兄之会可期矣。乡井之归。奚足念哉。
示月庭居士
楚山禅师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 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或谓即心是佛。何劳更念佛乎。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是以执相循名。妄生倒惑。横见生死。枉入迷流。故劳先圣曲垂方便。教 令注想观心。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顿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 无。佛亦不可得矣。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因无念而证无心。无心之心。始是真心。无念之念。方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 可得。何圣凡迷悟之有哉。只这不可得处。即识心达本之要门。乃超生脱死之快捷方式。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赡养。举足动足。无非古 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彰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于斯领旨管取一笑而无疑矣。居士其尚勉乎哉。
念佛警策
古音禅师
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修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 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自此出离 娑婆。一路了无忧患。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答湖州董宗伯
莲池大师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 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 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快捷方式。不可忽。不可忽。
与苏州刘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元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 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 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江阴冯居士
七十古希。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 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柰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 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与太仓王孝廉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遘斯剧疾。得无夙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繇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 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 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 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 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深。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 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复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问即心即佛。不外驰求之理。信得及。见得彻了。为便随缘消业。勿造新殃。任运腾腾。以待夫识干自得耶。为当更起疑情。穷参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如其不然。未可放参。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 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警众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者条门路。不 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者一句话。于 义理不是难解说。儞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儞信得者句话。早是不能勾也。儞若真实信得者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刀气。千叮万 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 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者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 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 念佛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 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念佛警策卷上
念佛警策卷下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紫柏老人集
达观大师
僧海州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 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 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睡 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 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 动它不得。欢喜也动它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果能于 爱憎关头不味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儞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仍在汝。与我无干。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 七里许。有剎曰赞叹。其中老衲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弥陀佛十万余声。朝夕无间。五十余年。至于经行之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 成漕。今犹在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秀称佛声弗 断。然亦微矣。因死。噫。当垂绝之时。佛声弗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
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 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 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 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 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 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 念放得下。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能敌得者爱么。果能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竟 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疎。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欢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 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 知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人因示之 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尝返 省。今欲以虗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捄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 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 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莫更迟疑。
净土法语
幽溪法师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 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以 尽。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于一念。一念有道乎。 曰。一念莫要于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 境交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 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虗。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 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虗。体物虗则情自绝。情绝则 爱自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効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曰。 轻爱既闻命矣。一念柰何。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不疑之谓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徧读大乘。广学祖教。 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它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它佛。大要有二。悟妙有徧周徧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 空圆离圆脱以为舍薉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能 到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 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 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 得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它。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 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无量寿经境 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 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如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 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 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 之不间。往生净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 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 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 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 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橹樯缆。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也。 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徧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宏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徧则时时发愿。处 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宏。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己标心。然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亦成通。 又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克果胜。狭则悲愿浅。获果劣。又徧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徧则念念圆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 外乎是矣。
西方合论
袁宏道
一信心行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信为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本是原竿。初心菩萨无 不依信力成就者。莲宗尤仗信为根本。一信阿弥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己无异。如太虗空。日映则明。云来则翳。虗空本无是故。又云日即虗空故。二信阿弥陀佛那 由他劫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无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况今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 能为。三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如来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信阿弥陀佛不去不 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土故。五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证果。不移剎那。我亦不移剎那。位齐诸 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收。法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二止观行者。台宗三观。示一心之筌蹄。撮诸法之要领。西方十 六观。一一具此三义。妙宗钞云。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一心三观。若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宗绝待之观。亦可弥陀三身 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伊字。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广如疏钞。不能具述。知此则知念佛一声。具足三观。 了能念之心。非肉团。非缘影。是空观。了所念之佛。若依若正。各各主伴圆融。竖穷横徧。是假观。了能所绝待。双亡双照。是中观。又能念即一心三观。所念即 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谛观不二。三谛即法身。三观即般若。谛观不二。念佛相应。即解脱。举一即三。如新伊字。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土。如拈一微尘。变大 地作黄金。是谓法界圆融不可思议观门。三六度行者。起信论。菩萨深解现前。所修离相。知法性体离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 行戒波罗蜜。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忍波罗蜜。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法性体明。离 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故修净土者。不越一行。则此六义。念念离行于施。念念净行于戒。念念寂行于忍。念念续行于进。念念一行于定。念念佛行于智。 当知离净寂续一。必有事相随缘而起。而皆从念佛添出。正助不二。事理不二。是故念佛一行。能该诸行。以念佛是一心法门。心外无诸行故。若废诸行。即是废 心。
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尽。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世 间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五念门。速得阿耨菩提。难曰。净名经。观众生如梦所见已寤则无等。发愿利生。将无眼见空华耶。答智度论引佛云。无佛者。破着 佛想。不言取无佛相。当知无众生者破。众生想。不言取无众生相。故净名谓菩萨作是观已。自言我当为众生说无众生法。是名真实慈也。故知菩萨种种度生。是深 达无众生义。若见有众生。即见有我。慈悲心劣。岂能行如是二种饶益之行。佛告比邱。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今虽更无功 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当知行海无边。非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里。痴儿见人指门前竿云。在天半。即计量言。从地至天。止两竿许。佛法戏论。亦复如是。五称法 行者。法界海无量无边行海亦无量无边。是故菩萨一切行。皆称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称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后心得。今当略出其相。一菩萨度一切众 生。究竟无余涅槃。而生界不减。如登场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无所有。二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地狱无罪垢。至畜生无无明憍慢等过。如女子离魂乃 至生子。而身常在母前。三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尸无知。四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大 法轮。然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子鼻孔。而女不觉知。五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 顷衍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中走马。计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证如是不思议行者。一念中三 世诸佛净土。摄入无余。是谓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以无思智照之可见。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自性超一切量故。
纪梦
袁中道
万历甲寅十月十五夜。课毕趺坐。忽瞑去。如得定。俄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觉飘然轻举。疾如飞鸟。云中二童子驶呼予曰。逐我来。盖西行也。下视城邑村落。若 蜂衙蚁穴。俄二童子下至地。曰住。予随下。见垣道如绳。平如掌。[日*示]其 地。非沙石。光耀滑腻逐路有渠。文石为砌宽十余丈许。渠中五色莲。芳香非常。渠上树枝叶晃耀。好鸟和鸣。间有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树内楼阁整丽无比。楼中人 清美妍好。宛若仙。皆睨予而笑。童子行速。予追不及。大呼曰可于金桥少待。童子如言。始及之。共倚桥上宝栏少息。予揖问卿何人。此何处幸为我言。曰予灵和 先生侍者也。先生与卿有所晤言。予曰先生何人。曰即令兄中郎先生。相见自为卿言。可疾往。复取道至一处。树十余株。叶翠羽花金瓣。树下池水汩汩。池上白玉 扉。一童先入。一童导过楼阁二十余重。金色晃耀。灵花异草拂檐楹。至一楼下。一人下迎。神似中郎。而颜如玉。衣若云霞。长丈余见而喜曰。弟至矣。携手上楼 设拜。有四五天人来共坐。中郎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托体。满则 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予私念如此尚是边地耶。问兄生何处。中郎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 居净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虗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剎 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拉予行冉冉上升。倐忽千万里。至一处随中郎下。无日月无昼夜。光耀无障蔽皆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 以七宝分剂分明。树皆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数千万重。一一叶出众妙花。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其底沙纯以金刚。池中众宝莲叶五色 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槛。种种满足。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大小弥陀经所载。十不得其杪忽耳。仰而睇之。空中楼 阁。皆如云气。中郎曰。汝所见。净土地行众生光景。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倍万倍于此。神通亦百倍千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为 十地等觉所居。吾亦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为之。觉黄金白玉。皆如土色。共坐 一楼下。少谈。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 神众去。予亲见同人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 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见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 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曰。生处皆佳。汝后 自知。忽凌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堕。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四下矣。
答卓发之文学
无异禅师
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如 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三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不知上德声闻如身子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一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 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度生。当无疑 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通。不言可喻。
问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所谓余门。正指教中观行。故参禅称为别传净土亦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念。念即是观。直以台 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耶。
横竖等论。钞云。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解脱。谓乐邦与苦域并峙。故曰横也。此是一往之说。论一心者。横竖皆徧。弥陀经云。其佛光明无量。照 十方国。无所障碍。观经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净土唯心。以界曰横。论心岂不圆具也。余门非单指观行。实乃具一切法门。参禅称为别传者。非五教之所诠。 净土亦云径路。非三观之所及。今说观即是念。念即是观。举一念即具观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观行成就。然后往生。故知念不妨摄观。非观行能钝置念佛 也。
问大本云。若有众生。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定生彼国。疏中克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邪。又念性剎那生灭。此经七日定力乃生。则未得禅定者无分。若此一念 如一称。成佛释作一心归命。则本不应系十念之后。若止作一念喜爱之心。则全无定力。亦得往生。其胜方便又当超越小本邪。
十念与此本互相通故。何分优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为劣。以十念即一念故。十念未必为优。是故说一念不妨十念。说十念不妨一念。又剎那际不妨七 日。七日不妨剎那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或说一念。或说十念。或说七日。或说多劫。皆是如来胜方便故。亦不论定不定。喜爱不喜爱。但一心 念佛。无事不办。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更无疑虑。又何必以难易较其超越也。
问此七日。若平时姑置待临终方念。已为天如所呵。今既属平时。为是七日之后。尽此形寿。更不复乱邪。为复此后虽乱。终得往生邪。若永不复乱。不应止名七 日。若更乱者。则已经退转。何能感佛现前。
经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克期往生。不论临终平时。一闻佛名。便发猛锐。七日往生者不论。若未生者。在无间断念念相续岂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其执持二字。 何以消文。疏中云。执者闻名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何云七日后。复随散乱邪。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终身。如初 发念顷。何愁佛不感孚也。
问钞中明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但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乃复通观法。仍是定观胜于持名矣。若云参谁字是体究。则又全属宗门。且当参 话时不应有念。未免两处负堕义云何通。
前言妙观难成。显持名殊胜。良以娑婆之众。心多散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境殊胜。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乎观法。两处义 成。何得云堕。若宗门参究。是逗机之法。不必与净土和会。如参念佛者是谁。便属言语道断。又不可以理路为依傍也。
问一部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既是持名。复标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三法混淆。虽复义理圆融而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此与 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复何不侔。
疏钞一部。虽则全归理观。如元谭云守约则唯事持名。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咸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则知专尚持名。不妨发明理观。观理明彻。如膏益火。 则更增猛炽也。如华严大部摄无量乘。上根利智头头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师翁之善巧耳。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灭少愆。乃又引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释云一闻则不待忆念。无量则不 但八十亿劫。然则何必独指理一心也。觉于此中自相违碍。又此经亦言闻经闻名。皆得不退。则等闲发愿。散乱称名者。咸不退邪。
果得一心。则不论理事。疏钞谓多念止灭少愆者。此是就散乱而冀一心者说也。闻名灭罪。众生在迷。亦复不知。如地狱闻名。即得究竟。并获往生者。何止灭罪。 盖论众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论理论事。论定论散。如用兵之法式。临陈决胜。贵在当人。必不以法式楷定。然后为正论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严长子。乃以十愿导归极乐。如生公说阐提有佛性。则后出涅槃为证。今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则一论宗旨。竟将安 归。乃云栖但拈出导归之文。亦不能折枣柏之误。当知枣柏未易轻诋。今欲和会两义其说云何。
枣柏谓华严非往生菩萨境界。为显一乘。不妨抑彼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归极乐者。 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方普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邪。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覩圣相等。所谓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求志求验。正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现见。仅感临终 邪。抑必现前见已。然后临终得见邪。
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虗弃之功也。远公三覩圣像现前见 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佛也。由此观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见佛也。无论平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一切佛菩萨皆 影现其中矣。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煑沙欲成嘉馔。今念佛心是攀缘心邪。非攀缘心耶。若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缘心者。何 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灭心即不生灭心。何云煑沙。乃法华所云。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又非用此生灭心邪。
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心入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阿难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 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前茅。论乎真性。何用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为选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如修般舟 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劳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槃现。又当留待别时。向居士一一道破。
追顶念佛法
三峯禅师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言做大学问之歇手处也。岂求生西方以念佛法门之大学问。而独如记诵之学。使毕生喃喃。至临终时闷绝无知处。犹欲 以用心念佛工夫为把捉者乎。是决不然所贵在平时用功。先有歇手处耳。既有歇处。则安心乐意不愁生。不愁死。此中空洞无物。所以有不期然而然之预知时至。不 期然而然之无痛无苦。不期然而然之闷绝相应。不期然而然之莲花化生也。是知小弥陀经。只宽得七日苦功。功成之后。寥寥落落全是无功用行。故其人临命终时心 不颠倒。即得往生。若平时不曾到得一心不乱。卒至临终痛苦闷绝时。必然惊慌颠倒。竟随业去。若于此时着力。宁非艮其腓之不得自在者邪。兹因山中闲极。咏净 土偈二百首。并出追顶念佛之法。意在大家预先办过歇手处。非敢嚼残饭饾饤。净土之语言学问也。幸同心者[拚-ㄙ+ㄊ]一个猛做到成办。落得毕生作快活人。是所愿矣。
念佛要一心不乱者。只以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事思量不来。未来事卜度不着。现在境心识不揽。三心断绝谓之前后际断。此因追极念 极。一闻一见。触境遇缘。逗断心路。直得虗空粉碎。大地平沈。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点可指拟分别。荡然身心始云去来。 此个光景。名为一心不乱。到此便无心可乱故也。若不得到此境界。虽有暂时清净。亦是小歇场。清净时便有。动乱时便失。动乱且失。何况临终极痛极苦时哉。痛 苦尚当不得。何况闷绝时耶。可见平生小小静境。是心意识边事。至闷绝时。则意识聪明主宰都用不着也。近来一辈善讲西方。善勤功课者。皆一曾做度闷绝工夫。 到得死来。便自失守。致手忙脚乱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脱得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佛经所云一心不乱。盖我佛所亲指极则工夫。不过执持四字佛 名。一句顶一句。一声追一声。如猛将提刀捉贼相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如此兼程。定然能射马擒王者。此等工夫。不是穷年累月宽做得来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 纔着紧成的。只在健时一日间一做。做断心识。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即到闷绝时。极痛极苦。正与当初前后际断时一样。归根贴体。如水归水。似空合空。岂 不自在。自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着脚。只在追顶极力。四字上成功耳。吾劝同门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将养一日再念。或连念二日。消停再念。或连 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宽约程期者也。若念处不紧。以致一七不成。调养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乱为期。苟不得此。决不 能一生便到净土。只好种莲华妙因。以待他世成功矣。惟一心不乱。是彻头轨则。为莲华骨肉者。各自努力。
凡做追顶念佛工夫。不论僧尼道俗皆可勇为。但须男女分坛。不得溷滥。入期之先隔宿。夫妇分单。小床清卧。五更沐洗入坛。放空心识。关闭外缘。杜门绝事。作 礼三拜之后。一总不须多礼。就于佛前先受戒图。或已受者。即羯磨清净。众中推一有智者为首领。调理大众。提起阿弥陀佛四字。一追一顶紧紧念去。不可高声伤 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半枝小香。复坐半枝小香。周而复始。均匀不断。饮食入厕更衣 等。一例是佛。不得说话。早粥小食中斋夜粥随时腐菜小菜勿得繁费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汹涌有力。遮拦不住。放舍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识。无从栖 泊。念至二更时分。若倦极不妨各各就单睡一觉。起来依旧从前再念。一日或两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省。省来酸汤白饭。稀粥精蔬。 但不可生心缘念。遽起尘劳。如觉精神抖擞。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应。心心不换。如直念到七日。或觉厌倦。不妨出期。俟健再起。盖以做工 夫法。不可与昏沉散乱打搅。若为怕昏。只管排遣。正与昏沉作对。转鬬转多。不如放身一睡。昏沉自灭。若与掉举打搅。只管排遣。正与掉举作对。转鬬转多。不 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举自灭。极时一放。正是心境歇处。纔省转来。精神倍旺。拈起洪名。十分精彩。目前雪净。一声一色。正是打断心识处。妙不可言。 此是法藏亲证其益者。愿修西方之土。不可不信。但不可藉此贪睡耳。须知做工夫到极处。若不放歇。生起阴魔。或生病苦。皆为太执不会调摄之过。主其事者。须 细思之。
净土偈
不非禅律与经师。念念西方与么持。脱尽法中憎爱境。自然莲出净心池。
晚闻村哭夜闻歌。世事无凭变幻多。歌哭两忘心自净。单单一句古弥陀。
一声烟篴倚牛肩。草色青黄过一年。牧得寸心归净土。白牛无鼻不须牵。
坐断无心与有心。西方何处更思寻。一声雷送夜来雨。落落空敲七宝林。
一色波涵四色花。交光如网摄河沙。重重开合十身佛。向我同论最上车。
促织声凄雁未来。白云青嶂夜徘徊。迂疎久已无缘虑。只许莲华净土栽。
涧水初干岭绝薪。晨炊愁杀住山人。因之转见乐邦乐。一句弥陀念更真。
世事骈阗老未休。飘萧白发尚驰求。处阴身共影俱歇。一句弥陀是彻头。
东家忏罪北家经。佛法牵人未肯停。独有自家真歇计。弥陀一句闭柴扄。
求生切切非关癖。政为劳生癖未除。东土西方两无癖。莲花寂灭证无余。
谁把旃檀古鼎烧。黄云冉冉座中飘。分明记取当初事。身在莲花香未消。
万事不真悲末法。自家生死也相瞒。弥陀尚把偷心念。不肯真真拚一拚。
终身六字念难成。泛漾持名著力轻。前后断来心始一。大拚七日猛专精。
一日若真前后断。终身不念也相应。临终不待寻人助。自有莲花脚下迎。
前后断来净念继。六根摄久一心成。大开眉眼朝昏过。窗外溪山枕上声。
结坛持往生呪偈
蕅益大师
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海众菩萨僧。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船。广度沉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呪。惟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赡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恋天人。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结坛念佛回向文
稽首阿弥陀。诸佛护念法。净土诸圣贤。唯垂哀护持。智旭从无始来。迷常住理。失智慧明。背自性而枉受轮回。取妄心而永违真境。善根虽发。投正教以舍家。宿 习偏浓。熏三昧而罔就。矢心净域。誓出苦轮。机感不专。圣应莫显。悠悠岁月。罔罔襟期。可痛可悲。无洲无渚。今依释迦诚训。七日持名。用投无量慈光。一生 求度。栖身净坛。专称洪号。若定若散。有记无记。仗佛悲轮。功无唐弃。愿以功德及诸善根。悉共众生回向安乐。所冀现生魔障消除。舍报正念决定。一剎那顷。 生如来前。受菩提记。满本愿轮。
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 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 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祗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 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 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 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 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 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 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 是信不深行不力。饶儞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示法源
念佛工夫。祇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赡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 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 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
示王心葵
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弟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蜜 四摄四辨八万四千三昧总持等是也。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宏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 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法也。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歧两端者。佛言末世鬬诤坚固。亿亿人学道。罕有一人证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昔有 祖师。初但至诚礼法华经。拜至粪字遂悟法华三昧。有诵法华人。来寿昌禅师处请益。叱云。邪见众生不识好恶。法华便是禅。那里别有禅可参。其人服膺而去。竟 以持法华悟道。若深信念佛礼拜是佛祖真因。确乎不被时流所转。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净土。永无泣岐之患矣。
答卓左车茶话
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向上一着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 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 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 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 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徧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 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已。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峯一偈通个消息。偈曰。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示丁耕野居士
截流禅师
昔寂室和尚云。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 忽尔丧亡。虽悔无及。何如趁身强健。努力修之。至哉言乎。然今之人无论信乐者少。纵能深信净土。而因循需待蹉过一生者。比比皆是也。居士天姿醇谨。向见衲 不久。即能警悟无常。长斋事佛。盖宿缘有在也。然居士家无恒产。岁以馆获得糈。夫家无恒产则不足可知矣。身有馆职则不闲可知矣。年方半百则未至衰老可知 矣。乃一旦谢馆不赴。却诸门弟子。秉持满分优婆塞戒。楗户终年。专力净业。至于资粮薪水初无会计。非勇猛丈夫而能若是乎。且以斗室狭隘。半供经像。于中避 嚣息影。锐意精修。一如夏屋宽舒。泰然自足。惟虑其不能久久如斯也。嗟乎夫人之居世。亦何足定哉。窃尝论之。暇莫暇于不失时。富莫富于常知足。强莫强于勤 精进。今居士兼三者而有焉。则虽举天下之闲者富者强有力者与居士较。吾知其有名而无义矣。能如是。于生净土也何有。然更有一语愿相告诫者。譬如万斛之舟。 欲有所往。樯非不高也。柁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曾拔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 有济否。今时净业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 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 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或曰彼居士勇猛精进如是。岂复牵于情爱。不几于无病而授药 乎。予曰。不然。古人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同情念。则成佛多时。五通仙人累劫精勤。尚以欲漏未除。堕其功行。故知未登圣果以还。鲜有不被其系 累者。居士果世念轻微。道心勇锐。见欲如避火坑。忆佛如恋慈母。净斋清课。永矢弗渝。又何妨以无病好人。常服良药。宁不起居轻利。转益强健乎。总之烦恼无 尽。而生死根本。则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经中处处诃责。但情爱一分疎澹。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居士其勉之哉。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
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剎。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 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羣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 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 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徧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邱。或 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匃。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羣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 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尘劳而净土矣。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 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定茂欲舍持呪而念佛。请问。示曰。汝欲舍持呪而念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为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 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 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
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功。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 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涂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 无所益。此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它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虗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 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 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 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对象。庭中亦扫除洁净。 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 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 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虗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 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 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嘿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 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 慢。慎之慎之。
又示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沈念去。至于 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虗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当反观深究。佛即我 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 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见。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呪。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鬼见神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 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弥陀 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念佛说
张光纬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二字。属手不属口。若有物可以把捉者。非真有所把捉也。儒家谓拳拳服膺。朱子释云恭敬奉持之貌。即是执持之义。下云勿失之 矣。便是不乱义。儒家又云顾諟。朱子释云常目在之。即是作观义。亦即是不乱义。口诵目顾。耳即自听。声从舌流。口沾禅味。鼻闻妙香。心尘不起。如是念佛。 六根归一。从何得乱。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心。如清净宝瓶佛名。为其嘉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一粒。抛向瓶 外。顾念此瓶径寸耳。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佛剎。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安住其中。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方是我安 身立命之地。虽然犹有虑。一切无明覆障。皆为鼠雀。防护稍懈。耗我嘉谷。万一有犯波罗夷法。僧伽波尸沙法。则宝瓶堕地。破坏无余矣。慎之哉。
今之念佛者多矣。而不知念字从心。不仅用口。若仅用口。心佛不接。有何功行。屠赤水先生曰。念佛者假口摄心。口念千声。心想万端。何功之有。刘玉受先生 曰。念佛至数百。省之与第一句不相著者。往往而是。此际宜带参勘。石雨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都不算。如是 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念到人空法亦空。数珠抛向无生院。如上三等念佛。方称真佛。不然虗立程课。急急了事。当其 念时。且不知所为佛者安在。何况未念以前。既念以后乎。吾向来念佛。亦只囫囵念过。今深知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须字字打入心里去。且带作观。瞑目向西而 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水鸟。金绳界道。罗网栏楯。以次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俨然丈六弥陀。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 手接引。吾与诸上善人。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足悲恳。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如是良久徐徐神返若出定然。古人所云。先送心归极乐者。想应如是。愿告诸 念佛人。须知心念。莫只口念。自然有入路矣。
书净土约说后
翁叔元
莲池大师。博采晋唐以来念佛生净土者。各为传赞。如史家体。凡百六十有六人。都为一帙。曰往生集。行世久矣。以叔元所亲见者有四人。皆常熟产也。一为北门 金童庙僧。日持一板击于街巷。高声唱无常迅速。一心念佛。众不甚异之。明崇祯十三年庚辰春三月。徧辞诸邻舍。叔元时八岁。嬉于门首。僧摩顶言曰。小相公好 念佛。老僧去矣。叔元初不解何故。次日僧拈香佛前。合掌念佛。端坐而逝。一为城南老妪。妪陈姓。年七十余。以纺棉纱为业。随纺车声念佛。终日不绝口。如是 者。三十年矣。一日忽向其子言曰。儿不见空中旛幢宝盖乎。因拍手大笑。自取水沐浴竟。合掌化去。观者如堵。叔元往视之。惟见妪凝然危坐。室中香气。清芬袭 人。非世间所有。时顺治十年癸巳夏四月也。一为崇文禅师。云栖老人之法孙也。住南洙村静室。年五十。双目失明。乃专心念佛。每夜登座施瑜伽食三年不辍。顺 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四日。其徒行先过余言曰。师明日西归。特遣告别。叔元急趋往。时已昏夜。城门闭不得出。明日凌晨诣师所。缁素围集者三十余人。师坐于 床。命其徒众诵弥陀经一卷。诵毕入寂。室中闻菊花香三日不散。一为指南禅师。师参学有年。寓居东塔寺吴王庵。终日默坐念佛。人予之钱。即转施与人。性坦 率。于一切无少系恋。有芝塘里善士数人。素皈心于师。康熙三十年辛未夏六月。入城谒师。师谓曰。来月五日与诸檀施别。众人如期往。师无他语。惟劝令念佛。 趺坐而化。余犹子是龙读书庵中。目击其事云。净土法门。自云栖灭度后。江浙间嗣响寥寥。常熟有普仁寺。陆吏部胥仲尊人所修葺也。金坛有净土寺。李户部肖岩 昆季舍宅为院者也。卓锡于两地者。有截流身叶霞标鹤臞四大师。皆具大弘愿。以念佛法门倡导后进。精勤勇猛。学者翕然宗之。截公回首后。有孙状元扶桑先生之 长君翰臣。为冥司勾摄。死去一昼夜醒而言曰。吾拘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花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即截公也。吾以师光明所照及。遂得放 还。同日有南关外吴氏子病死。踰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孙子言。身公重趼精苦。募铸丈六弥陀铁像。三年而后成。常熟魔民意其有余资。垂涎构狱师曳杖而行。 时霞公住净土寺。闻身公行。喜曰。吾方丈得人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说偈别众。坐积薪上。举火自焚。大众观叹悲泣。得未曾有。身公既住净 土。乃迎鹤公住普仁。两地法幢相望。远近皈仰。海内人士。将有闻风兴起。继云栖之法席。驾大海之慈航。而问津者踵接于金坛常熟间矣。身公鹤公尚勉旃哉。
与茅静远居士书
思齐法师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公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子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足下造桥事毕。可谓莫大 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 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 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赡养之生。难矣。不生赡养而欲脱生 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务。惟当谢绝人事。 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衲所知识者甚 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者为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示禅者念佛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则葛藤。一刀斩断。任佛他不喜闻。我 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念佛警策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