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

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

  (第一节)如果亲近恶知识,他会增长你的邪见,会让你的正见退减。如果亲近善知识,刚好是相反,他会增长你的正见,你的邪见会减少。【法义分享】: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但“恶知识”通常不会告诉众生“我是恶知识”。他会设法让跟随者相信他是“善知识”、是“好人”。所以学佛一开始就要以智慧为前导。

  社会上也好、宗教上也好,政府或是媒体所在报导的不好宗派,后面有没有死忠的信徒?有啊!还是有啊!他在死忠的信徒心目中,还是他的善知识啊!是大好人啊!所以,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我们学佛就是要冷静、理智。另外,学佛的一个很重要观念就是一定要“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但是很不容易做到。一般都会依宗派,再来依山头的这个人,一般都是一直在依人,依一个宗派啊!依一位大师啊!

  如果你依一个宗派、依某个人,立一个宗派的立场,于是“界线”就划分出来了,“我是某某宗、某某派的,我是某某人的继承人……”都被那个框框套住了,你很难跳出那个框框之外,而且别人跟你讲框框之外的观念,你都不听、不接受啊!假如一个善知识或是一个宗教师,还会引导信徒去抓住他、依靠他,对他越抓越紧,坦白讲:这样的人他的“自我”都还没有消失。

  在此先介绍所谓的“四食”,因为在亲近善知识方面,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不容易突破的结。(第94页)第十一章讲“四食”,我们一般都只知道吃东西的这个吃,我们看后面的【法义分享】:四种食是“粗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什么叫做“粗抟食”?就是指三餐饮食,能够滋养色身,又称为“段食”。为什么三餐的饮食,叫做“抟食”?有时候简称作“抟食”,为什么简称“抟食”?有时候就讲“粗抟食”,有时候讲“抟食”?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他们在印度的时候,包括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他们在吃饭的时候是用手抓,佛陀以前是托钵,吃饭还是一样用手抓,那些食物必须要把它捏成一抟,这样才好送到口里,因此捏成一抟一抟的。所以,“抟食”是三餐的饮食,“抟”就是这样来的,给它捏成一抟、捏成一丸,这样比较方便吃。

  所谓“触食”,就是指感官的接触享受,例如看美色、听美乐、尝美食……。“触食”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不会知足的,眼睛就是要看美色,耳朵要听美乐。例如,本来没钱的时候,觉得有几千块的一台音响,这样就好了;当你现在渐渐比较有钱的时候,就会想要买一台几万块的音响;再来更有钱的时候,听到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音响,觉得听起来的感受不一样,于是那种欲贪就会出来了。

  耳朵的触,想要听美乐的欲贪就会出来,于是又会希望能够拥有更高级的音响,就是耳朵又想“吃”更高级的声音,就是耳根在“吃”。他一定在接触过之后,觉得很舒服、很好,就想拥有更多。“触食”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之后,觉得越舒服的,就想会要“吃”的越多,我们的种种欲贪都没有知足啊!

  有关于动物的吃,就像“野性非洲”或是“生死一瞬间”影 片,在国家地理频道也常常播放。我们会看到狮子、老虎、花豹,它们都常常会在吃那些羚羊、牛羚那些动物,以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会觉得好像是杀戮战 场,但是我们有没有去看到,原来动物世界是一个食物链,它们都还会维持均衡,然而破坏生态均衡的却是人类啊!一个人带一支枪进去森林,比十头狮子所吃的, 都还多啊!人类的吃跟狮子、老虎的吃,跟一般动物的吃,有什么不同?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动物的吃跟人类的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动物一般的吃,它们最主要是因为“需要”而吃,人类的吃是“欲望”而吃。动物的吃,它们是因“需要”,它们只要吃饱就好,所以这个有限。而人类的吃,欲望无穷啊!一个人带一支枪进去森林,比十头狮子所吃的都还多,因为欲望无穷!

  一个修行者,像佛陀以前为什么要维持“托钵”简单的生活?他们就是看到众生一直欲望在吃、吃、吃,对世间造成很大的伤害,于是他们也放下各方面的种种欲望,包括“六根”的种种食方面,都渐渐放下、放下!只放下到维持最单纯、最基本的,我的生命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基本条件,这样就好!他们回到因为“需要”而吃,欲望回到最单纯,就是知足常乐,“知足”就是回到最基本的需要。

   有关于艺术创作,以一般来讲,应该就是有它市场的需求,你才需要创作这些艺术品,往往背后是因为有这方面市场的需要。如果以一个解脱者来讲,他可以不需 要这些种种艺术创作,因为真正最美的艺术是什么?是解脱,还有大自然。真正最深奥、最美的艺术,是大自然啊!所以,一个解脱者是回归到很单纯的,因为他看 到整个大自然就是非常奥妙,非常艺术的变化无穷,任何的雕刻都比不上活生生的艺术,当然这是心境满高的。

  我们很多的艺术、美术、绘画,这些是要协助有需要的众生,因为众生在这成长的过程,有他的需要啊!如果这些艺术创作,是因为众生的需要,而协助众生成长,这方面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像有些玩具是针对幼稚园阶段的,有些玩具是针对国中阶段的……,这些都是可以陪伴他们成长的一个意义存在。

  至于“意思食”跟“识食”,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很不容易看到。“意思食”是指意见、思想上的同化,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识食”是深层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时排斥与我相异者,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师们所易陷入的。这两点很不容易看到,大家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

  什么是“意思食”? 意见思想上的同化,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就像马克斯就创造无产阶级、共产理论,然后希望别人能够附合他的这些理论,加入他的这种思想体系,就去传 播他的这些思想,于是很多的主义就这样产生。包括说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是创造出一套理论,然后希望别人认同。

  再来,每一个政党都有他的党纲,都有他们坚持的一些原则,他们提出这些,都是希望别人能够认同他们的意思,认同他们的作为、认同他们的观念,然后加入他们的党派。认同的人越多,他们党派的势力就会越大,于是怎么样?他可以“吃”,“吃”进越多的东西进来,“吃”进越多众生的“意思”进来,于是可以形成一个大的意识,然后形成一个很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可以做为他夺权斗争的工具、夺权的力量。

  “意思食”就是背后有一个思想核心,他要聚集更多的“意思”进来,这是很明显的一种情况。我们现在再看每一个人,不要认为说都是别人,事实上只要你还没有解脱,“意思食”、“识食”,你几乎天天都会有,几乎天天都会存在。举例来讲,没有针对任何人,你是一家之主,然后你认为“当太太的就要听我的意思,照我的意见、照我的意思去做……”;或是当太太的希望先生“照我的欲望,照我的欲求,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希望别人依照你的意思去做,心态的背后就是我们的“意思食”,我们的意思要“吃”。 当太太的,如果有一套很好的意思在心里面酝酿,然后希望先生照这样去做,如果先生照著这样去做,你就会很高兴,因为你吃到、你吃到了。但是,如果先生没有 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呢?你吃不到,就会生气啊!包括父母亲对小孩说很疼爱、关爱小孩子,但是有没有看到很多父母亲是把他的理想、他的欲望,把他的欲望影子投 射在小孩子身上,然后小孩子成为父母亲的一个欲望实践者,背后都有父母亲的“意思”、“意思食”在里面,我本身实现不到的,于是希望透过小孩子来实现,背后都有“意思食”。小孩子符合我们父母亲的欲望,我们就高兴啊!如果小孩子做出来的,不符合父母亲的欲望,你就伤心啊!痛苦啊!觉得小孩子不听话。

  所以,各种食物都是这样,当你吃到了,你就会高兴,因为你有得到;如果你吃不到,就会有苦。其他的,我们要慢慢去类推,很多我们的苦,是来自于我们四种食里面,要吃、吃不到;我们的乐来自于四种食,其中的一种我们吃到了。

  所谓“识食”就是深层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时排斥与我相异者,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师们所易陷入的。“识食”非常不容易看到,但是大家有上过这些课程之后,就可以对照出来,一方面避免自己将来落入框框里面而不知道。“意思食”只要赞同我的意见、认同我的意思,这样就好了。但是“识食”比“意思食”的要求标准又更严格、更高级。一般宗教大师要你成为他的忠实弟子,你必须皈依,然后还要改掉你的原来名字,这个宗派特有的标记要打上去,这只是外表而已,再来“你思想上要跟我要契合”,这样才能够师徒同心、心心相印,将来才可以成为我的传人啊!

  都是有一个“我”,一个意识、大意识在背后作祟,希望把你彻底的洗脑,让你的脑子里面跟我的频率相同,这样才能够心心相印,将来才可以作为我的传人。所以,“意思食”是非常深的,因为深层的“自我”,会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原始佛教有没有所谓的皈依?佛陀是有所谓的“皈依”,但是《阿含经》里面,佛陀有没有去更改过任何弟子、一个人的名字?改称姓氏是中国佛教才有,在原始佛法里面,佛陀从来没有去改过一个人的名字,除非你自己愿意,除非你自己要,如果你觉得原来的名字很土、很俗,想要改一个名字,这是你自己喜欢,只要认定这样就可以。

   佛陀的弟子里面有舍利佛、目键连、罗侯罗、阿难、舍利佛,都是他们的本名,佛陀没有说你们加入我这个宗派之后,你们的法号就要改过来,没有这回事!还是 维持原来你的名字。经典里面所用的,都是原来你的名称,都是一样维持你原来的名称。佛陀本身并没有指定他的继承人,因为佛陀没有创立宗教、没有创立宗派、 没有创立山头,只要有兴趣、有心要跟我佛陀学习,你们都可以过来。只要你闻思修证可以之后,都是让你们到各处去弘法,因为世间苦难的众生需要脱离苦海。

  “皈依”是一个人想要跟佛陀学习,所表露的一个诚心,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你有真心要跟老师学习,老师才有办法协助你突破。“皈依”等于说是向老师表明要决心学习,请老师能够好好协助你解脱。只要宗教师本人还有“自我”,山头影子一定会出来,如果没有“自我”,就不会去要别人去抓住你,你只是协助众生独立,协助众生自依止、法依止。只要能够真正见到法、能够独立,就是到各处去弘法,完全没有那一种束缚、没有那一种系缚。

  佛陀本人没有建立道场,哪里有供养他什么道场,就到哪里去讲经说法,都是很单纯的修行,以及为众生少苦离苦而讲经说法,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这些目的而已,没有那种建道场、建寺庙,然后要建立一个宗派……,都是很单纯。佛陀那时候有没有菩萨戒?是因为后来因缘时空的转变、需要才产生出来的。

  以我们身体本身来讲,在必须要输血的时候,验血型有A型、、B型、O型,还有AB型,它们每一种本身都带有密码,DNA密码都不同。当你要输血,必须经过一个检验,要血型符合才可以。当我们要更换皮肤,或是更换内脏器官,必须要先检验看看会不会排斥,尤其很精密的骨髓移植,更是要求严格标准,契合类似点需要更高,这样才不会排斥。每一个细胞都有它的DNA,都有它的识别密码,像我们在军中当兵,要进入营区必须要先讲口令,口令就是一个暗号,就是一个识别密码,讲对了,我们是同一国的,就可以进来,如果密码不对,对不起!就不是我这一国的。

   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本身,都有这样一个识的分别,但是它会抓取,只要是相同的,它就会希望更多的;只要不同的,它就会排斥。所以,身体本身在先天上,就 有这样的一个分别,但是我们今天无法主宰身体,不是说一个解脱者喝下毒药之后,毒药能如甘露,都不会死?不是那一回事啦!绝对没有那回事。我还是“有余依”,身体本身还是有它的识别,但是我们的心胸、我们的心理、我们的心态,却可以超越一切。

  所有的苦,是在于我们的心被种种框框架构拘束住,修行就是要超越这些框框。深层的“识食”不容易看到,但是我们要学习能够去看到这些。佛陀所讲的四种食,如果不能够放下,还一直在贪爱、贪婪,生死轮回就会继续。所以,要去看到这几种食,从比较粗浅的,然后慢慢看到越细、越深入的,这样才能避免在将来成为人家的宗教师之后,结果本身在“意思食”、“识食”打滚都不知道。我们要先把这整个道路弄清楚,实修实证就不会走偏差。

  (第五章第三节)波斯匿王跟几个国王在一个聚会中辩论:“‘五欲功德,何者为胜?’其中有言色胜、有言声胜、有言香胜、有言味胜、有言触胜,竟无决定”亦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之中,哪一种才是最好、最优秀、最好的呢?大家“竟无决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喜欢都不一样,于是他们就来问佛陀:“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呢?”佛陀就告诉诸王:“各随意适”随个人的喜好啊!

  “各随意适”就是随个人的喜好,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我悉有余说”这些我都讲过了,都各有优缺点。“以是因缘,我说五欲功德。然自有人于色适意,止爱一色,满其志愿,正使有正使过上有诸胜色,非其所爱,不触不视,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

  “正使过上有胜诸胜色,非其所爱”只要他不要的,“不触不视,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在宗派方面也是一样,如果你一直抓住某一个宗派,觉得这个宗派才是最好的,当有另外更好的宗派出现,就很难超越、很难放下这个框框,去接纳更好的,目前就觉得说这是最好的,所以“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

  “当其所爱,辄言最胜,欢喜乐著,虽更有胜过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触不视,唯我所爱者最胜最妙,无比无上”这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因此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这一种框框。

  【法义分享】: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当你内心生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辈就会成为你现在的“善知识”。“赌神”是 赌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财神爷是追钱族的最爱,物以类聚啊!修行方面同样是五花八门,你内心生起什么样的欲求,就会去找能讲出一套符合你内心欲求 的善知识。你内心生起什么样的欲求,就会去找这方面的善知识、这方面的前辈,作为你的善知识。每一个众生当下的善知识,是因为他内心有这方面的欲求。所 以,我们学佛,要深层去看到内心有一个框框、有一个架构存在,然后去找一个能够符合他这个框框架构的人,认为“喔!这就是我现在的善知识”,于是就会形成一种物以类聚。如果你想投机取巧,想走旁门左道,快速不劳而获,或享用金钱换取,或是想抓取一些偶像来依靠,就会去找那些能够满足你内心欲求的,能够讲出一套符合你的,哇!你就很高兴。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会去找有智慧的人。“物以类聚”就是你内心生起什么样的欲求,就会去找这方面的善知识,要自己去看到内心的动机。如果你现在是在追名求利,就会去找这方面的人。但是,我们讲说“物以类聚”,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固定不变,智慧会随著一个人的成长而转变。因此,你十年前认定善知识的标准,跟现在所认定的标准不一样,因为会随著智慧的成长而变化。所以,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会去找有智慧的人。

  (第四节)波斯匿王看到几个人从门前经过,就跟他们恭敬问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对这些人这么恭敬呢?波斯匿王就告诉佛陀说:“我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觉得他们的法相很端庄、很威严,看起来就像很有修行的人,如果世间真的有解脱者,像他们这样应该就一定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不得他心智故’”以你现在的眼光,都只是看到外表、外相而已,你看不到深层的内心啊!因为你没有“他心智”,“‘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审谛观察,勿但洛莫’”不要草率下论断啊!要亲近一段期间之后,才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当用智慧、不以不智”不要迷信啊!不要盲目相信、不要偶像崇拜。

  “经诸苦难,堪能自辨”要经过各种考验,才能够清楚知道。“交契计挍,真伪则分”要去求真求证,不要盲目迷信。“见说知明,久而则知,非可卒识,当须思惟,智慧观察!”佛陀都是要我们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不要盲目迷信。所以,对善知识的认定标准,会随著个人的智慧成长而异。人是在错误的摸索中,逐渐累积智慧而成长,在脱胎换骨之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

   一个人何时能够放下过去的偏执、偏见、执著?何时能够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何时能够照见自己是被框框架构套住?就会很高兴、很欢喜的把这些放下。 但是,在你要能够放下突破之前,会有痛苦挣扎的阶段,就像你原来极力抓住一个法门,比如你原来是净土宗或是持咒的忠诚信仰者,原来持得很高兴、很快乐,现 在告诉你要放下这些,最初内心会有很大的冲击,甚至会指责、批判别人,有人讲出不符合你的意,违背你原来所认知的,就认为人家是在喝佛骂祖、违背经典,所 谓“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认为自己“所信仰的经典就是这样,你们怎么可以跟我所信的经典不一样?!”你会一直时时抓著原来所信的宗派而不愿意放。

  如果你抓住这样,在这一生这一世越来越净化,能够真的解脱自在,你透过这个方便法门到达究竟,这样也可以啊!没关系!问题就是说,如果你学佛一段期间以来,到现在还不能够解脱自在,还不能够真正彻见“三法印”,不能够体证“三法印”,不能够体证“四圣谛”,给自己重新来过的机会,纵然脱胎换骨的过程会有痛苦,也是让我们脱胎换骨成长的最好机会。所以,这里的经文里面有提到“经诸苦难”,要经历各种的磨练,才能够“堪能自辨”。

  人是在错误的摸索中,逐渐累积智慧而成长,真正要能够走在八正道上,是要经历过很多的错误,才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八正道”?所以,在那脱胎换骨之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有痛苦、有冲击,这是好现象,我们要放下过去的知见、归零,给自己重新开始、重新认识真理。包括前面有讲说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那句话--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认识真理,如果你是以“信”在先、“信”为主,就很难去突破信仰层面去求真求证,这样对自己未必是好。

  所以,我们要能够勇于去突破,勇于去求真求证,经过闻、思、修、证,一定可以体证到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解脱自在。对自己没信心,就是因为闻思基础不够,包括协助的人,也未必能够真正体证、有实修实证。纵使你对于“三法印”再怎么会讲,如果没有实修实证过来,是没办法引导别人去亲证。今天在这里跟大家结缘,我们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将来具足闻思基础之后,再进入实修实证。

   现在好好研读《阿含》方面,当建立闻思基础之后,经过一年、最多两年,假如在两年之后,你还没有真正见到法,还没有真正很大的突破,就要放下!另外再 找、另外再求。如果两年不能有脱胎换骨的转变,两年已经算是比较久了,事实上只需要一年左右,经过半年的闻思,再经过几次的实修,就可以亲证到是真是假。 现在大家要慢慢去闻思,闻思里面就已经有在求真求证,因为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如果我所讲的是虚假的,就禁不起考验;如果我所讲的是真实的,不管再怎么求 证,你越求证,就越证明真理就真理、实相就是实相,只怕你不求证而已。

  所以,把过去归零放下,只要我们还没有解脱,过去的那些知见,讲严格一点,很多都会变成你的绊脚石,放下!归零!给自己重新开始,重新认识真理,以单纯的心来接触,以单纯的心来求证,放下一切的宗派,放下一切的迷信。

   同样讲原始佛法,有人是著重在闻思方面,像学者在讲《阿含》,与有实修实证的人在讲《阿含》,会相同吗?如果是实修实证,也一样会引导大家去体证,因为 真理实相就是如此。如果我本身没有实修实证,就只能跟你们讲一些佛学名相、一些个学问、一些知识、一些知见,这样你本身再怎么修,还是没办法真正体证到。 有关于出入息方面,各位可以先回去温习书本第23章,以后在课程陆续介绍的法义,要听懂里面的深义,最好能够有呼吸这方面的配合,你的心能够宁静,你的体悟就会很深,才不会只是停留在头脑里面的知见。

    【幻灯片】

  幻灯片可以让大家更具体去认识“无常”,但还不是实证的“无常”。你看在去年10月31日的晚上,象神台风肆虐,一夜之间52人丧命,10人失踪。刚好又一夜之间,再发生新航空难。在汐止的一个道场,里面死了十几人,但是在死亡之前,他们不会想到说下一分钟他们会死掉。所以,一方面慢慢去体会“无常”。因为我当时看报纸也感到奇怪,于是曾经询问当地汐止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逃出来,但是死亡的这十几个人就逃不出来呢?”原因是有的人有恃无恐,认为“我们是在这里修行,洪水不会淹到我们,可以消灾、可以化除那些灾难的……”变成太过于有恃无恐,而没有警戒心。等到大水淹进来,就已经太慢了!就是太有把握才造成如此的悲剧。这是汐止人的梦恹啊!在两年内竟然遭逢两次很大的水灾,这些都是一种“无常”的示现。

  一个空难,经过一、两分钟的燃烧之后,就成为一堆焦炭。但是在成为焦炭的前几分钟,他们会想到下一秒钟就变成这样吗?要去深深体会“无常”啊!然而都还是很粗浅的体会“无常”,但是要先去了解,这些都是天使在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天使啊!同样遭遇到这件事情,你看他们的家属在心碎啊!为什么他的家属会心碎?因为“这是我的啊!我的啊!我的先生啊!我的父母亲啊!我的子女啊!……”所以,如果你那个“我的”,越多、越牢固!当它有所变异的时候,你所遭受的痛苦就越深啊!

  这是一条鱼在挣扎,是用重复曝光,它本来在这边,然后又在这路上挣扎,它前一分钟还在水中,很快乐的游!下一分钟它就已经在陆地上奄奄一息。所以,不要以为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我现在好像都地位很高啊!赚钱也都很顺利啊!这好像没什么苦啊?你跟我讲苦,我觉得没有什么苦啊!……”这样就是变得“不知不觉”,不然就是“后知后觉”。你要能够去体会无常感,你就越早有这一种危机意识,越早能够建立“无常”观念,那么你对生命的抓取,就会渐渐地放下!很多的颠倒梦想,就会渐渐的减少!

   这是草岭,本来是一个观光风景区,但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一夜之间只有几秒钟,不只是整座山裂开而已,它是整个爆开呢!本来这是整座山,里面本来就只是一 条小河,没有这座湖泊,这边是云林县、这边是嘉义县,一场九二一大地震,这座山爆开了,从这边飞弹过来嘉义县,这里是风景区,结果住在山腰的那些人,整个 都埋在深层底下,一方面要去体会这些“无常”。这些都是独栋的别墅,结果在一夕之间只有几分钟、几秒钟之后,就形成为一堆瓦砾。这本来是一整排的房子,结果就成为一堆瓦砾,这些已经铲除掉,剩下一些墙壁而已。

  在发生新航空难之时,一位朋友在美国的父母亲回来参加双十国庆,然后在十月三十号那天要回美国,结果就搭上那班飞机,两个人双双罹难,这也是给他很大的刺激,让他更深刻去体会“无常”。 因为我这个朋友本身是佛教徒,但是他父母亲是基督教徒,他的兄弟姊妹也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他们就是用基督教的仪式进行丧葬事宜。我去参加是一方面去了解, 一方面也实际去看看基督教对生死方面,他们怎么样来处理?我是觉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参加基督教、天主教的葬礼过程,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也是值得我们参考, 他们处理葬礼的方式,很多也是值得我们省思、值得我们参考。

  这是土拨鼠,它两只手都一直在土中钻地、拨土,然后在凿打通道,它在生的时候,也是一直吃、一直吃,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没有开发智慧,我们一般也是这样,“四种食”就是不断在吃、吃、吃、吃啊!到最后就是四脚朝天、回归大地。所以,我们要把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啊!

  这是西藏的天葬,把尸体带到天葬场,天葬师的责任就是把人的尸体解剖开,让秃鹰来吃,它们展翅是两、三公尺大的秃鹰,你的死亡就是它们的美食,它们就把头骨啄破,它们的嘴巴都很坚硬,可以把骨头啄破,然后吃里面的脑髓。你们不要想说“这是他们,跟我无关啊!”错 了!你要去看看他们代表我们自己啊!当你死亡的时候,不是被这个鸟吃掉,不然就是让火烧掉,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到后来都是回归大自然,这就是食物链的循 环,我们的身体来自地、水、火、风,死后一样回归地、水、火、风,让秃鹰来吃他们的尸体。以后当秃鹰死亡,又是提供它的尸体出来,成为别人的食物。

  所以,我们学佛,佛陀要我们去体悟:你要在食物链里面一直循环吗?还是要提高你的视野、提高你的智慧,去跳脱这个循环呢?不然整个众生就是在四种食里面,一直在吃、吃……,吃跟被吃啊!学佛就是要能够有智慧,去看清整个实相,然后跳脱那个循环,绝对不是消极的,是一个非常正面、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这是黑洞,黑洞可以装得下你的一切财产,可以装得下你的一切名利,可以装得下你的国土江山……。只要认为是你的一切,全部都可以装得下,因此“你的”那些,都只是梦幻泡影啊!空啊!所以,真正学佛就一定要去探讨那个苦,尤其是老、病、死,不要逃避啊!如果我们逃避这些,修行无法导入核心,一定要去体会到老、病、死,才会真正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黑洞里面慢慢让一个英俊潇洒的人,成为这一堆白骨。如果我们没有走上“出世间”的解脱道也是一样,再多的财产、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多赫赫的功名,到最后就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学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负面的,事实上它是非常正面积极,能够让我们从众生的食物链之中跳脱出来,契入不生不死。我们要去深度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何把生命的意义活出来?如何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要先去看看这些墓冢,然后慢慢经过闻思、再进入实修,就要体会到很细腻的“无常”,当你的心越来越柔软,就能够进入“无常”的法流,那个“流”,它是个流动的、流体的。心要柔软,然后去看这世间的苦,让我们学佛的闻思动力积极发挥出来,等于说“欲神足”才会出来。

  如果你有种种界线,就会被很多界线外的这些压得很苦,如果还有“我慢”,后面的死神就跟在后面,唯有“自我”消失,你才会跟这整个溶为一体,苦才会消失。所以,为什么真正的解脱就是要把那十个结一一解开?最深层的就是“我慢”跟“无明”,只要还有“我慢”,你的苦就不会消失,死神就是不会消失。

   这是朝露、露珠,彩色的,生命如朝露,如果没有好好珍惜,七、八十年的生命,真的很快就会过啦!很快!所以,好好学佛修行就要趁现在。现在能够有一个稳 定的工作,该做的工作,我们要认真负责、尽心去做,然后把其余时间做一些筛选、过滤,腾出更多的时间探讨生命哲学、生命意义,这是最深奥、最重要的一门课 程。面对的人生苦海,这就像一个新生代,好像现在的你、我,然后看到前一辈、老一辈这样,当他们面对茫茫的人生苦海,兴起一种茫茫然的无力感。

  你现在是否要思考:“我面对茫茫人生大海,该怎么样去走呢?”这就是茫茫人生大海啊!众生就是在苦海之中头出头没啊!浪起浪落啊!所以,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要找寻出来,这样生命才会过得很有意义。我们要从狭小的胸襟逐渐拉开,拉开我们的视野,拉开我们的视线,那种“自大”、“我慢”,才会渐渐地降伏。你要把视野拉开,从台湾拉到整个地球,然后再看到整个太阳系,在整个太阳系里面,你只是地球里面的一个小细菌而已,你的存在是有很多、很多的因缘聚合而成,这就是“缘起”!你才会存在!不是“我能”!

  佛教所讲的“无我”,因为要有很多因缘聚合而成,你才能够做,不是我单独能够决定什么,能够做什么,我们以后要慢慢去看到背后的因缘。《金刚经》有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你要去看到那个背景,你要去看到很多的因缘,诸相非相。再来,你要把你的视野逐渐拉开,我们整个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里面的一粒沙,在这一粒沙里面,你又在哪里呢?所以,如果我们“自我”膨大的时候,就要把心胸拉开,让那个“自我”缩小。但是,绝对不是那种消极悲观,而是你慢慢去认清这是事实、实相。

  当你慢慢认清事实、实相之后,你的“自我”才会愿意放,才会愿意放下!才会愿意死掉!当“自我”真的死掉之后,你才会溶入不生不死。天地虽大,但在整个空旷的宇宙中,却只是沧海一粟,你在这一粟上,又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菌而已。如果更深入的讲,净土是在哪里?正确的讲,是在你的心中。

  假如这是地球,你说西方在哪里?而且地球是每分每秒都在自转,现在这一秒钟,我的西方在这里,但是下一小时,你的西方是在这里啊!再来你的西方是在这边,再来到这边、再这边、、再这边……。事实上,在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里面,并没有西方这个名词,只是我们将它做出一个定义说有东、西、南、北方,如果向心外要去求个西方,哪里是西方?因为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自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动,整个太阳系也都在动,没有一个定点。

  所以,冷静去看这个实相,就会知道没有一个固定的西方,而且整个的全部都可以称做西方,我也可以称做东方,也可以称做南方,因为整个地球它都在绕。因此,“净土”的 深层意思,净土就在我们的心中,你心净,佛土净啊!心净,众生净啊!把那十个结一一断除掉,贪、嗔、痴止息掉,你就在极乐世界里面,极乐世界就现前,涅槃 彼岸就现前。身体上免不了会有死,但是你的心境上,没有生没有死,这个涵义很深,以后我们会再讲到。如果没有证到初果以上,谈这些都会变成只是空谈,所以 我降低标准,我们以后在经典里面会讲到。

  为什么我们前面要先有这些法义闻思,再实修实证过来?佛陀也有讲,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龙树也有讲过,你要先从世俗谛,才能够见到第一义谛。如果“三法印”、“世俗谛”的“法住智”方面,你没有彻底了悟,没有亲证“无常法印”,要讲涅槃那些,都变成是抽象的,原始佛法就是有一个次第上来。

  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涅槃、空,有两种情况:有的人误解以为涅槃就是死的,所以很多大师都在劝人家说“你不要入涅槃啊!不可以入涅槃啊!”这是对涅槃不了解。有的把涅槃只是当作一个抽象的名相在讲解,这些都变成落入一种空谈。但是,原始佛法里面,你只要照著步骤逐步上来,一定是可修可证可达,以后大家有因缘,我们这方面会慢慢再跟大家分享。如果你要心外去找个西方,是没有一个地方叫做西方。

  阿罗汉就是没有时空的拘限,心净佛土净,解脱者、阿罗汉的心净,到哪里都是极乐世界。这些必须要慢慢去实修实证,不必向心外去求净土。前面有提过连银河系都会相撞,如果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星球,则佛陀所讲的“三法印”中的“无常法印”就推翻掉了。再讲深入一点,没有一个存在的现象界,没有存在的一个星球,或是任何一个银河系,它会恒常不灭,没有这样的一个地方。

  现象界一切的存在,它一定就是诸行无常、生灭变异,大家要去求真求证。在这茫茫苦海里面,你要有求真求证找寻真理的魄力、决心。只要还没有真正安心,还没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就要认真去找!在黑暗之中,茫茫黑夜之中,“灯塔”就好像一个善知识、一部经典,就像那佛陀告诉我们解脱道,他就是一座灯塔,可以指引我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哪里是解脱道,哪里是涅槃寂静的世界,“灯塔”就是能够在黑暗中指引我们,就像一个善知识、一座灯塔,可以协助众生从苦海、从黑暗中,找到涅槃彼岸,找到解脱的彼岸。

  但是,灯塔只是协助你,不是要你把他当作偶像崇拜。善知识也只是协助你去找到法,去自依止、法依止,不是要你去抓他,善知识他只是协助你。今天所讲的章节是“亲近善知识”,他只是协助你从此岸到彼岸,协助你看到现象界的一切,也协助你看到“空”,看到涅槃彼岸。善知识就像一座桥,协助你从此岸到达彼岸,但是这一座桥不是要你停留在上面,不是要你去抓住这个人。

  所以,不要抓住任何人,不要抓住任何山头,你要依法不依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样才能够到达彼岸。我们对于善知识,当然是存著一种感恩,但是不会去抓住他,这座桥只是协助你通过,以后课程逐步解析“五蕴”、“六根”、“六界”,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我们身心“无常”的实相。我们前面课程有讲述过,如果以麻雀的智慧,没办法看到“稻草人”是假的,但是以人的智慧,却可以看到“稻草人”是假的,所以我们人不会被这个“假象”吓到,但是麻雀却会被这个“假象”惊吓到。

  同样的,我们在修行,就是要慢慢去深入,把我们原来抓得很牢紧的身、我、我所……这些,慢慢去体悟到“无常”,体悟到“无我”,就是智慧不断的提升,从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类的智慧,再从人类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

  当我们闻思佛法之后,有时候可以到溪边,一方面去净化身心,好好来过滤、来思惟,就是进入“止观双运”实修。溪流水有很多、很深的启示,以后我们再来分享,溪声尽是广长舌,处处都在讲经说法,流水它有很深的含意、很深的启示,都在讲经说法,你会看吗?看得到吗?所以,要去看到法。

  我们修行进入闻、思、修,这是进入“修”的阶段,大家有因缘要进入实修实证。如果你的视野心胸是在这里,就会排斥旁边这个,认为你跟他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把你的视野心胸提升,就会跟他有一体的感觉,“一体世界”就能够体悟出来。所以,你不会去排斥它。但是,当你提升到这里,认为这个跟你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于是你就会排斥这个,所以就是“二元对立”。当你慢慢再提升,提升上来到这里,还是会排斥另一个……,这样知道吗?

  所以,我们很多的“二元对立”,我们被很多框框架构套住,那十层十层就是这样,你要一层一层的上去,一层一层的突破,你越突破一层,视野心胸就会越来越宽广、越宽大,到后来整个的“二元对立”,都可以会消失,这样才能够真正进入一体世界。当你慢慢地进入“一体世界”,才会真正的大慈大悲悯众生,没有“身见”、“我见”。当大家了悟“无常法印”之后,还要再去体证到“缘起甚深”的缘起,不是说一加一等于二,实相的存在是一加一之后变化无穷。“五蕴”不是五个“一”加起来就等于五,那个是死的,真正活的,它是一加一加一加……,五个“一”加起来,它是变化无穷的。

  你要先看到法,然后再去看到“缘起甚深”的甚深,如果没有去看到那个“甚深”,有的人学佛之后会变得很死板或是很僵化,就是没有去看到那个活的。所以,这里面都蕴藏著很多“缘起甚深”, 蕴藏著很多的秘密、密码、电脑条码,竹子的每一枝、每一节都不同,这里面有很多奥秘,都像是电脑条码、密码。我们学佛就像从地面上看的,跟在比较高层次看 的,视野不会相同,因此我们要超越原来的视野,提升到比较高层的视野来看,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要看到诸相、也要看到非相,含意很深!以后我们解析五 蕴、六界、六入处,都会继续再深入介绍。

  要看到前景、背景,看到诸相非相。原来所讨厌、所不喜欢、所排斥的,当我们慢慢心胸打开之后,你不吃它、你不要它,没关系!但是你也尊重它,因为在宇宙中、在地球上,也有它的意义存在。所以,从原来不喜欢的这一种世界,也能够以平等心来尊重它。

  这是蝉壳、蝉蜕,蝉就是要剥掉原来的框框,才会飞起来啊!所以,让我们能够脱胎换骨,放下过去种种的执著,放下过去种种的知见,以无限的胸襟、无限的雅量,这样我们才能够接触到无限的真理。

  这是河流的尽头,这边是大海,河流流到大海,就像一个“自我”流入大海之后,如果你的“自我”不死,在茫茫大海里面还是很苦啊!你是大海里面的一个小点,只要你有“自我”,你只是一个小点,当“自我”消失之后,你流入大海,是跟整个大海溶为一体,你就会进入到“无所在、无所不在”,只要“自我”还抓著、没有溶入,你在大海里面就只是一直抓著那个“我”,在那个界线一直抓著,只是里面的一个小点,整个大海都是变成是你的界线之外的敌人,死神都在外面等著。如果那个“自我”消失,你就溶为一体。

  这一张是在佳洛水拍到的,很像一个人的骨头,这里有两个眼睛、鼻子、嘴唇,然后这样躺著,好像一个人进入涅槃。这一张就像一个人的“自我”死亡,然后一个新生命飞起来、脱胎换骨,也就是你要大死一番,才能够进入不生不死,才能够解脱自在。如果你有“身见”这些,就会排斥它,说“你怎么跟我不一样啊?”如果“身见”消失之后,大家就是一体、和平共存。

  同一棵玫瑰,然后不同的颜色。这是木棉,只要大家好好的闻思,生命就会不断的开花,心花怒放啊!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就是智慧展开,你的心是无限的开展,解开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生死大事,所以有的不安,所有的苦一定会消失,于是你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开花,就会这样“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就是把你过去种种框框,都不断破除掉,你的心花朵朵开啊!那些界线不断一直破除掉。

  当你去体悟到法,“见佛”就是见到法,不是看到佛陀的法身、法相,不是看到一个相,是去见到法,去体证到“三法印”,体证到“四圣谛”,花开见佛,然后逐步的在修行,一直闻思修证进去。“悟无生”,就会体证到“无生”,就是进入到不生不死、没有生死。所以,原始佛法所讲的解脱,都是可修、可证、可达,不是抽象的。

  有人问:“‘末法’的分野是谁在划分的?为什么会有“末法”的名相、分野出来?”

  这是后来在佛法流变上的区分,以原始佛法方面来讲,是没有所谓的末法之分。因为真正的法,它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法就是真理,真理就是超越时空。只是说,如果这一条解脱道没有厘清出来,你见不到法,纵然法呈现在你眼前,你见不到,也等于是“末法”,“莫法度”啦!

  法、真理实相,它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如果你没有看到,有、等于没有,于是就变成“末法”。所以,真正“末法”, 就是没有见到法,都是活在末法时期,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都一样啦!但是,如果我们纯粹以原始佛法方面来讲,法是没有末法之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 样,我们今天的修行,今天的闻、思、修,主要就是透过正确的闻思再实修,然后就是要去体证活生生、每分每秒,都呈现在大家身、口、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 个法。当你真正认清“法”的时候,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所以这个法没有末法之分。

  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是否真的由右胁出生,然后走七步指天、指地,说:唯我独尊?……这是文学的赞美?还是奇人轶事?”

  坦白讲,这是属于宗教信仰的问题,你是怎么样出生的,佛陀就是怎么出生的,耶稣也是怎么出生的。但是,以宗教信仰方面,会变成要把我的偶像神圣化、崇高化、要与众不同……,这样才可以。我们这样出生,他不可以这样出生,他要特别的一些现象,这样才能够显现出他与众不同,这是属于宗教信仰的层面。

   我们以冷静、智慧来面对这种事实,你怎么样出生,佛陀就怎么样出生,就是这样!有传说说我们的神不是从子宫出来,我们的神是从右胁的,于是佛教就认为释 迦牟尼佛,我们的大偶像,怎么可以跟我们凡夫同样都是从子宫、从阴道出来呢?!因此,才会有这些穿凿附会的说法。所以,大家要回归到理智的了解。

  有人问“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僧一定是出家人吗?还是只要宣示法的人,都可以叫做僧?”

  这个僧,并不限出家人,事实上讲的就是四双八辈。什么叫做“四双八辈”?“四双”就是向初果、证初果,在证初果以前,你要努力积极精进闻、思、修,这样才能够到达证初果。以各位来讲,在还没有证到初果以前,现在大家在闻、思、修的过程,都是在向初果。向初果、证初果,叫做“一双”,“一双”就是八辈里面的两种人。事实上,“四双八辈”的意思是相同,只是不同的用词而已,然后再来向二果、证二果,这是一双,这样就是四种人了。再来向三果、证三果,这样就是第三双,这有六种人了,再来是向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叫做“四双八辈”。

   真正能够让众生皈依做善知识的,以佛陀的高标准要求,是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你要阿罗汉,才可以真正做众生的善知识,以及众生的皈依处,这只是一个引导 的皈依而已,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所以,僧讲的不是说理一个光头之后,然后现个出家相,就是属于那个僧、僧团,然后就可以收弟子,接受人家的皈依顶礼,不 可以这样!至少要证到初果的最低标准,否则绝对不可以收任何弟子,不可以让人家顶礼,因为你自己的路、方向,该怎么走都还不懂,什么叫做正法,什么叫做解 脱道,都还不知道,你怎么去引导别人呢?!就很容易以盲引盲。

  僧,就是有修有证的修行人,当然出家人会占比较多,因为他们等于说是专业,以佛陀当年,出家人会占比较多,当然在家居士也会有,但是比例会比较少一点。然而今天已经是本末颠倒了,看到很多事实呈现在眼前,很多出家人反而忙于一些法会、法务,都是属于“在家法”。曾经有一位比丘到慈莲寺找我,就很感慨讲说,他这五年来很喜欢研究原始佛法,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喜欢!就感慨的讲:今天研究《阿含》、原始佛法的,竟然大部分都是在家人在研究;而真正研究有成的,也大部分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反而占的很少。

  当然,因为他本身是出家众,也是很感慨,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他也笑一笑说:因为出家人太忙了!太忙啊!一出家之后,就忙著很多的法务,真正实实在在去闻思修的很少。没有真正走在阿含解脱道上,没有真正走在“出世间法”的修行,你随便现个出家相,然后就在收弟子,往往很容易以盲引盲。

  “是不是宣示法的人,都可以叫做僧?”以高标准而言,不是说你会讲法,就可以叫做僧,而是你要有真修实证,要真正有所体悟体证的,这样才可以,不然你光是闻思,这样都还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