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文句(卷六 - 卷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文句后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辛)五观耳根。此门次序。本应在那律后。由其正被当机。故俟众圣各已略陈。乃广陈修证之相也。文分为二。初叙悟缘起。二牒证结答。

(壬)初中三。初值佛禀教。二依教修证。三由证起用。

(癸)今初。

尔时观世音苦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者。能观之智。所谓一心三观也。世音者。所观之境。所谓一境三谛也。世有三种。一器世间。所谓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二众生世间。所谓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三正觉世间。所谓佛。菩萨。缘觉。声闻。以要言之。卽十法界若依若正也。音者。依正所出种种音声。此音本卽如来藏性。循业发现。众生迷本闻。循声流转。故于十界依正音声。不能普徧圆观。又于所闻音声。或是有漏。或是无漏。或善或恶。或乐或苦。随其妄想。起诸分别。不达一切音声。皆如来藏三谛妙理。惟此菩萨。善证耳根圆通。观一切音。皆妙三谛。故名观世音也。古佛亦名为观世音。正显师资一揆。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者。亦如阿难圆悟藏性。深发四弘也。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亦如今佛开示阿难定境修观也。闻思修三字。寻常作三慧释。今则稍异。谓以闻根为所观境。从此思惟修习而入三昧。下正备明思惟修 习及证入起用之相也。释此圆通。亦须三意。境通别者。随闻一动一静一声一响。皆可触发闻机。别成所观之境。今但云从闻思修。其境通也。观盈缩者。观此耳入因缘所生。全体虚妄。无我我所。是藏教意。耳入卽空。是通教意。耳入出生十界因果。是别教意。耳入本如来藏。如来藏中。性闻觉明。觉精明闻。妙德莹然。周徧法界等。是圆教意也。证则本迹俱圆。具如下释。

(癸)二依教修证二。初总叙圆修。二别明破阴。

(子)今初。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初于闻中四字。明其所观之境。虽十八界。皆得为所观境。而大士初下手时。别从耳门而入。故定闻根为所观境。此境不取所闻声相。亦不取耳识能分别相。但闻而已。入之一字。明其能观之智。众生循声流转。非背而背。名之为出。大士反闻自性。非合而合。名之为入。卽一心三止三观也。流之一字。明其所显之谛。下文云。此则圆真实。此则通真实。此则常真实。乃是闻性真流。以此圆通常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名为流。若随染缘。则流为九界。 若随净缘。则流为佛界。九界名生死流。佛界名涅槃流。正随流时。水性不变。十界俱非十界。名真谛法流。惟一水性。随十界流。十界俱卽十界。名俗谛法流。流外无水。水外无流。非水非流。卽流卽水。十界俱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名中谛法流。真谛卽圆真实。俗谛卽通真实。中谛卽常真实。又三谛俱圆。量周徧故。三谛皆通。具胜用故。三谛皆常。体不变故。若以能入止观。对所入法流。须知横竖二义。方达非横非竖。言竖入者。体真止。空观。入真谛流。方便随缘止。假观。入俗谛流。息二边分别止。中观。入中谛流。言横入者。一心三止。入真谛流。一心三观。入俗谛流。止观不二。入中谛流。如此横竖。卽非横竖。又所观闻境。本具三谛。总名妙假。能观止观。三智一心。总名为空。所入法流。能所双绝。总名为中。当知约义说三。实非二体。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根尘识性。一一咸尔。众生迷闷。日用不知。今以妙止观力。向耳门中圆显此理。则一显一切显矣。言亡所者。亡之一字。总显澄浊得清。妄结得解之功。所之一字。总指耳根门头。五叠浑浊虚妄结根之相。盖迷背时。全卽以此真流之理而成妄所。今了悟 时。全卽融彼妄所之法而成真流。故云入流亡所。又复应知。入之一字。一心三止三观。止观不二。是般若德。流之一字。一境三谛。三非定三。是法身德。亡所二字。卽解脱德。所无实体。则亡无可亡。所是幻妄。则不亡而亡。所非有无。则非亡非不亡而论于亡也。

(子)二别明破阴。夫所亡妄所。元无实体。能亡观智。亦无渐次。但就迷中五叠浑浊。不无浅深。故令悟时。不妨无次第中说于次第。直是语不顿彰。实则次第元非次第也。分文为五。初圆破色阴超劫浊。(至)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丑)今初。

所入旣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此以一心圆妙止观。直观闻性本圆本通本常。了知耳根所对动静二麈。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动亦不生。静亦不生。不生之理。了然卽在二相之中。非灭二相而后为不生也。夫动静二相。旣已了然不生。则凡明暗通塞恬变合离生灭等相。又岂有生。故得圆破色阴超劫浊也。欲知此中修德浅深。仍须善达横竖二义。竖约六卽。横约四土。竖中有横。横中有竖。乃能会入非横非竖。言六卽者。众生循 声流转。妄计动灭静生。静灭动生。而动本无动。静本无静。是谓理卽不生。知此动静二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是谓名字卽不生。依于闻根而观闻性。深达不生之理。圆伏五住。是谓观行卽不生。观力旣深。相似理现。六根清净。粗垢先除。是谓相似卽不生。无明豁破。秘藏理显。一动一静。无非三德。是谓分证卽不生。动亦法界。静亦法界。法界圆照。惟妙觉明。是谓究竟卽不生。今一往约竖。先亡声尘之所位在观行。若卽竖论横。通于究竟不生也。言四土者。六凡众生。以声生为动。声灭为静。是同居土动静二相。二乘以生死为动。涅槃为静。是方便土动静二相。菩萨以二边为动。中道为静。是实报土动静二相。佛以不变随缘为动。随缘不变为静。又不变随缘。故非动说动。非静说静。随缘不变。故动亦不生。静亦不生。是寂光土动静二相。今一往约横。则四土动静皆悉了然不生。卽横论竖。则六凡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超同居土劫浊。位在圆教七信。二乘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超方便土劫浊。位在十信。菩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超实报土劫浊。位在初住已上。佛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证寂光 土真善妙色。一念普观无量劫。一尘普现十方界。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微尘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又能示现种种时劫。种种延促。皆悉自在。位在妙觉也。是谓初于闻中。入色阴本如来藏之流。亡九界劫浊之所。

(丑)二圆破受阴超见浊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如是渐增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纵令利刀一截千纸。而中间层数元自不乱。纵令大鹏一举九万。而中间寻尺亦自历然。故不妨于非渐次中说渐次也。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所闻之性本尽。所闻旣尽。能闻亦然。所谓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夫能闻所闻旣尽。则能见所见。能嗅所嗅。能尝所尝。能觉所觉。能知所知。又岂不尽。故得圆破受阴超见浊也。约六卽者。众生终日循声流转。而声本无性。闻亦本空。是理卽尽。达此本尽之理。是名字卽尽。余可例知。今一往约竖。次亡闻根之所。位在初信乃至七信。若卽竖论横。通于究竟尽也。约四见者。六凡以根为能闻。声为所闻。起有我见。二乘以慧耳为能闻。以真谛为所闻。 起无我见。菩萨以法耳为能闻。以俗谛为所闻。起亦我亦无我见。佛以佛耳为能闻。以中谛为所闻。成非我非无我无上正见。今一往约横。则四种闻所闻皆尽。卽横论竖。则凡夫闻所闻尽。超有我见浊。位在七信。二乘闻所闻尽。超无我见浊。位在十信。菩萨闻所闻尽。超亦我亦无我见浊。位在初住已上。佛界闻所闻尽。成非我非无我正见。位在妙觉也。是谓初于闻中。入受阴本如来藏之流。亡九界见浊之所。

(丑)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不住二字。卽是于未足中不生满足证也。后文云。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又云。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麈影事。乃至唯一精真。故知此文。是圆破想阴以超烦恼浊也。约六卽者。众生终日起诸妄想。而妄想无性。是能觉所觉。理卽是空。知此妄想无性。无能无所。是名字卽空。余可例知。今一往约竖。次亡觉观之所。位亦在圆七信。若卽竖论横。通于 究竟卽空也。约四慧者。凡夫以根尘为所觉。邪慧为能觉。成见思烦恼。二乘以真谛为所觉。空慧为能觉。成尘沙烦恼。菩萨以二谛为所觉。道慧为能觉。成无明烦恼。佛以中谛为所觉。佛慧为能觉。成无上菩提。今一往约横。则四种觉所觉皆空。卽横论竖。则凡夫觉所觉空。超见思烦恼浊。位在七信。二乘觉所觉空。超尘沙烦恼浊。位在十信。菩萨觉所觉空。超无明烦恼浊。位在初住已上。佛界觉所觉空。烦恼卽菩提。位在妙觉也。是谓初于闻中。入想阴本如来藏之流。亡九界烦恼浊之所。

(丑)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旣灭。寂灭现前。

极之一字。卽是不生满足。任运增进之功也。后文云。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又云。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内外湛明。入无所入。乃至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故知此文。是圆破行阴以超众生浊也。约六卽者。众生妄见种种生灭。而本无生灭可得。是谓理卽寂灭。 余可例知。今一往约竖。次亡空理生灭之所。位在十信。若卽竖论横。通于究竟寂灭也。约四行者。凡夫以有名生。以无名灭。成有漏行。作世间众生。二乘以生死为生灭。偏真为寂灭。成无漏行。作出世众生。菩萨以二边为生灭。但中为寂灭。成漏无漏行。作大道心成就众生。佛以不变随缘为生灭。随缘不变为寂灭。成不思议行。作无上众生。今一往约横。则四种生灭皆灭。若卽横论竖。则凡夫生灭旣灭。超世间众生浊。位在七信。二乘生灭旣灭。超出世众生浊。位在十信。菩萨生灭旣灭。超大心众生浊。位在初住已上。佛界生灭旣灭。成无上众生。位在妙觉也。是谓初于闻中。入行阴本如来藏之流。亡九界众生浊之所。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后文云。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又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等。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知此文。是圆破识阴以超命浊也。夫如来藏妙真如性。本自俱非世出世间。所以俱卽世出世间。由众生迷闷。背觉合尘。妄为五浊之所覆障。是故凡夫以世间自囿。圣人以出世自局。旣囿且局。则其相不圆。其光不明。譬如月体虽无增减。而光相妄有盈亏。今以称性所起圆顿止观。圆破五阴而澄五浊。故得发本明曜。彻证三无差别之性而上合下同也。诸佛本妙觉心。卽是众生心内诸佛。今旣自证九界中本具佛界之性。便能徧与十界道灭。故云与佛如来同一慈力。是名无缘大慈。十方一切众生。卽是诸佛心内众生。今旣自证佛界中本具九界之性。便能徧拔十界苦集。故云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名同体大悲。十界惟是一心。慈悲本自不二。且约究竟义显。故但称诸佛本妙觉心。非谓本妙觉心。独在诸佛。又约拔苦义强。故但称一切六道众生。非谓同体悲仰。不徧九界也。约六卽者。世间本非世间。出世本非出世。是谓理卽超越。余可例知。今一往约竖。次亡寂灭之所。位在初住已上。若卽竖论横。通于观 行超越。乃至究竟超越也。约四识者。凡夫以现前为世间。妄计诸天神仙为出世间。成有漏识。起分段命浊。二乘以三界为世间。以偏真涅槃为出世间。成无漏识。起方便土变易命浊。菩萨以生死涅槃皆为世间。以中道佛性迥超二谛为出世间。成漏无漏识。起果报土变易命浊。佛以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为俱卽世出世间。随缘不变为俱非世出世间。成庵摩罗识。证法性无量寿命。今一往约横。则四种世出世间皆悉超越。若卽横论竖。则破凡夫世间有漏识阴。超同居命浊。位在七信。破二乘出世间无漏识阴。超方便命浊。位在十信。破菩萨亦世间亦出世间漏无漏识阴。超实报命浊。位在初住已上。显佛界非世间非出世间庵摩罗识阴。证寂光无量寿命。位在妙觉也。是谓初于闻中。入识阴本如来藏之流。亡九界命浊之所。

(癸)三由证起用三。初明三十二应。二明十四无畏。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二十四圣所证藏性旣同。则所具妙用亦等。但非此会当机。故皆略而不说。慎勿因此作胜劣想也。此三妙用。不出慈悲感应。以观音大士心中所有十界苦乐而为能感。以十界众生心中所具大士慈悲而为能应。则有显感显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众生现在三业精勤。得见大士所现自身他身。得闻大士所说权实诸法。冥感显应者。众生过去善根湻熟。得见大士自他等身。得闻大士权实等法。此二通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及四妙德。显感冥应者。现在三业精勤。虽不见身闻法。而密得四益。冥感冥应者。过去善根湻熟。密得四益。此二惟在十四无畏。及第四妙德。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过去善根湻熟。现在三业精勤。得见大士自他等身。闻权实法。此亦通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及四妙德。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过现善根业力。虽不见身闻法。密成四益。此亦惟在十四无畏。及第三第四二妙德也。然此三种妙用。各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益。各有拔苦与乐二用。而一往为语。则三十二应与乐义强。故承上文慈力言之。十四无畏。拔苦义强。故承上文悲仰言之。四无作德。慈悲不二。故名不思议也。又三十二应。旣称与佛同慈。而现身说法。乃具十法界身。则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十四无畏。旣称与生同仰。而所获功德。不离大士身心。则知大士。是众生心内大士矣。

(子)初明三十二应。此与法华普门示现。同而不同。同者。皆现十法界身。不同者。法华说法。惟指流通圆教。此经说法。徧用权实四悉也。又分为三。初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应说之相。三结明功由三昧。

(丑)今初。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全性起修。修卽无修。故云如幻。以本觉闻性。熏于始觉。以闻性中所起始觉。修于本觉。故云闻熏闻修。以其顿破无明结根。顿显常住藏性。故云金刚三昧也。三十二应。总不出十法界身。入诸国土。卽是于实报方便同居三土横竖而入也。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二。初现四圣法界。二现六凡法界。

(寅)今初。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 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诸菩萨者。徧指四教因中大士。现佛身者。各现当教极果之身。为说法者。随其所应。说于四种第一义悉。令解脱者。令证四教佛果解脱之道。究竟归于圆教解脱也。出无佛世。名为独觉。寂静妙明。指无生观慧言也。出有佛世。禀因缘教。名为缘觉。缘断胜性。言已能成就断缘生之胜性也。得四谛空等。言先于四谛悟生空理。证须陀洹。今进修无漏道品。欲入灭度也。不言现菩萨身者。大士示居菩萨位故。

(寅)二现六凡法界又为二。初成就乐欲。二成就厌离。

(卯)今初。

若诸众生。欲(使其)心明悟。不犯欲(染秽)麈。欲(令其)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 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谭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持护)衞(以)自居(身)。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欲心明悟者。且指欲界为暗。色界为明。欲染为迷。梵行为悟也。梵天以上品十善根本禅定为因。此亦称解脱者。暂离欲界系縳苦故。又令转入出世道故。梵王卽初禅天王。帝释。卽忉利天王。以上品十善化他为因。自在天。居欲界顶。以十善及未到地定为因。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以四禅及四无量心为因。天大将军。护世四王。及王太子。同以五戒十善摧邪辅正为因。人王有五种。一金轮王。王四天下。二银轮王。王三天下。除于北洲。三铜轮王。王二天下。除西北二洲。四铁轮王。王一天下。唯统南洲。五粟散王。如西域十六国王。此土诸侯王等。同以五戒十善化他为因。长者。须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也。居士者。隐居求志之士。名言者。典雅名世之言。宰官者。上自卿相。下至百僚。婆 罗门。此云净裔。亦云梵志。卽道术之流。比丘解现初卷。尼者。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受持三归五戒。堪能亲近承事三宝故也。大家家字。读作姑音。乃后妃之所师事。令其成就。各有二意。一者现在成就乐欲。二者密令将来成就菩提。

(卯)二成就厌离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诸天虽乐。亦有二苦。一者为乐所醉。不得见佛闻法。二者复有一种天人。虽由总业。得受天身。别业 福微。恒受饥渴。故有乐出其伦者也。龙有热沙金翅诸苦。药叉。亦云夜叉。此翻轻捷。乾闼婆。此云寻香行。阿修罗。此云无端正。女美男丑。又云无天。有天褔无天德。又云无酒。酿海为酒而不能成。紧那罗。此云疑神。亦云歌神。摩呼罗伽。此云地龙。卽大蟒腹行之神。此等所受果报。皆苦乐相杂。而形相丑陋。故每每乐脱本伦。而欣慕人身。以诸佛皆于人中得道。又人道最能趋菩提故。有形者。休咎精明之类。无形者。空散销沈之类。有想者。神鬼精灵之类。无想者。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此皆八难中摄。虽不明言地狱之身。而理必具有也。令其成就。亦各二意。一者成就脱离。二者成就菩提。

(丑)三结明功由三昧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随类巧现。故曰妙。不染过患。故曰净。称性所起。故曰无作妙力也。

(子)二明十四无畏。此与法华七难三毒二求义同。幷其初文总答。最后劝持名答。共成十四。然法华但明果上胜用。此经兼显从因克果。又法华 双明机应。此经但明能应也。分文为三。初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施无畏相。三结明福备众生。

(丑)今初。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悲能拔苦。故令获无畏也。虽云六道。实该九界。

(丑)二别明施无畏相五。初总明脱苦无畏。二别明七难无畏。三别明三毒无畏。四别明二求无畏。五结明持名无畏。

(寅)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卽得解脱。

按法华经云。无量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卽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实与此文互为表里。今先正释此文。后与法华会释。此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乃显其从因克果。从证起用之由致也。旋闻与声脱。不复循声流转。故言不自观音。反闻闻自性。故言以观观者。上观字。去声呼之。卽是观智。下观字。平声读之。卽耳根境。以耳根境名为观者。正显六根无二故 也。观其音声。谓观其称菩萨名之音声也。众生正称菩萨名时。卽须一心观彼音声。由能一心观其音声。故得解脱。观此音声。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历历分明。称名不乱。理一心者。了知音声性空。惟心所现。能称所称。体卽法界。能所宛然。能所双绝。若但有事一心观。能脱事苦。若具有理一心观。能脱理苦也。与法华会释者。法华明言称菩萨名。今文不说。法华观其音声。意在于应。今文观其音声。意在于机。设无前机。欲何所应。设无能应。何以接机。故知相表里耳。又复应知。法华是如来述此菩萨果上化他功德。意令众生归依得度。今文是菩萨自述始终修证体用。意令当机悟入圆通。得此意已。往释下文十三无畏及四妙德。妙旨泠然。

(寅)二别明七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彼妄)闻成(于)闻(性)。六根(皆悉)销复。同于声听。(之不相黏)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 (之)性(为明所破)不能(自)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尘之妄)圆(成)闻(性)。徧生(同体)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见根属火。此火旣灭。何火能烧。是故果报大火。恶业大火。烦恼大火。悉不能烧。果报火。上至初禅。恶业火。通于三界。烦恼火。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妄火。证佛界清凉也。闻机属水。此水旣灭。何水能溺。果报水。上至二禅。恶业水。通于三界。烦恼水。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妄水。登佛界彼岸也。妄想如鬼。此鬼旣灭。何鬼能害。果报鬼。惟恼欲界。恶业鬼。通于三界。烦恼鬼。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鬼伦。证佛界神力也。妄根如刀触坏法界。此刀旣销。何刀能害。割水以喻无损。吹光以喻无动。果报刀。惟坏欲界。恶业刀。通于三界。烦恼刀。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事理杀具。成佛界慧剑智刀也。根麈为黑暗稠林。此暗旣除。何暗不破。药叉是轻捷鬼。罗刹是可畏鬼。鸩槃茶是魇魅鬼。呲舍遮是啖精气鬼。富单那是热病鬼。性皆幽暗。果报 暗。仅在人世。见思暗。通于三界。尘沙暗。通于二乘。无明暗。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暗妄。证佛界真明也。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以为枷锁。此锁旣开。何锁能禁。果报锁。禁系人畜。恶业锁。禁系六凡。烦恼锁。禁系三乘。以要言之。脱九界系缚。开佛界关键也。六尘为贼。劫夺家珍。此贼旣平。何贼能劫。果报贼。劫夺人间。恶业贼。劫于三界。烦恼贼。劫于三乘。以要言之。降九界怨贼。成佛界大慈也。由我成此妙应之本。故令众生称名得脱。

(寅)三别明三毒无畏

九者熏闻离麈。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麈。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昬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二法相对。妄生贪染。名之为媱。欲界以男女相染而为贪欲。色无色界。以味禅相染而为贪欲。二乘贪染偏真涅槃。菩萨贪染六度万行。亦复贪染但中佛性。今熏于闻根。永离前尘。了知色性本卽藏性。与诸闻性元无二性。不应以闻劫闻。以色劫色。 是故更无能贪及所贪也。二法相对。妄生违忤。名之为嗔。凡夫嗔于逆缘。二乘厌恶三界。菩萨轻鄙小乘。亦复弃舍二边。今旣达纯是法性妙音。无复尘相。则根卽是境。境卽是根。称性圆融。无有能对及与所对。是故更无一法可嗔恚也。有明明觉。失彼精了。迷己为物。认物为己。名为痴暗。凡夫不达诸法惟心。本性空寂。二乘不达诸法唯心。假名无量。菩萨不达诸法唯心。体卽中道。今旣销落尘缘。旋归明性。则法法唯心。法法圆照。故法界身心。朗彻无碍也。阿颠迦。此云无善心。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知性具缘了二善。皆名为无善心。此亦自行功成。化他有本。故令众生念者离毒。

(寅)四别明二求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权智干事。义之如男。实智顺理。义之如女。融形复闻。言融灭妄形而复还闻性也。不动道场。证诸法之实性也。涉入世间等者。由实智而起权智也。明照无二等者。照诸法之差别也。立大圆镜等者。卽权智而归实智也。果报男女。惟在欲界。法门男女。通于十界。恶法男女。此非所求。今约善法以辨男女。复为六意。一约五戒。二约十善。三约四禅。四约二乘。五约菩萨。六约佛法。一约五戒者。不杀是仁。不盗是义。此二属定法。表之以女。不邪媱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此三属慧法。表之以男。若不得此男女。失人天身。堕诸恶趣。穷苦孤独。今令求五戒者戒得清净。卽是诞生福德智慧男女也。夫不媱不妄不饮。一往说是慧法。而慧必有定。如男子虽尚智能。亦必具于福德。不杀不盗。一往说是定法。而定必有慧。如女子虽尚福相。亦必具于端正。端正卽是慧无邪丑。由福德故人爱之。由端正故人敬之也。二约十善者。不杀不盗属女。不媱及口四意三属男。余如上说。三约四禅者。且约五法修于初禅。及初禅所证五支言之。修五法中。乐欲。精进。及慧。三属男。念。及一心。二属女。证五支中。 觉。观。喜三支为男。乐。一心。二支为女。余如上说。四约二乘者。出世禅定为女。出世观慧为男。若不得此男女。卽当堕落三界。飘零孤露。余如上说。五约菩萨者。藏教事度。以前五度为女。般若为男。通教以入空断惑为男。出假慈悲为女。别教以功德庄严为女。智慧庄严为男。六约佛法者。卽实智之权智为男。卽权智之实智为女。若不得此男女。不能究竟自利利他。今大士自旣男女具足。亦令众生得具足也。

(寅)五结明持名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乃是)发妙(悟于)耳门。然后身心(一切)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名号只是音声。音声。卽是如来藏性。未达藏性。妄存一多情计。旣达藏性。则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不为少。多不为多。良由闻性圆明。不由声尘而起 知见故也。由我修习得真圆通者。正逗阿难及此方之机。故名为真。非谓二十四圣有未真也。

(丑)三结明福备众生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诸畏旣灭。净福自成。拔九界畏。成佛界褔。徧于十方。亘于三际。故名为备也。

(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二。初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不思议相。

(丑)今初。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丑)二别明不思议相四。初现容不思议。二说咒不思议。三受供不思议。四兴供不思议。

(寅)今初。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虽容咒并说。而结归在现容也。妙妙闻心。初妙字是妙谛。次妙字是妙境。妙谛约性。通于诸法。妙境从机。独在耳根。以此方众生。耳根最利。易显圆通常性故也。烁迦罗首者。金刚坚固之首。表法身德。母陀罗臂者。印手表于方便。是解脱德。清净宝目者。表于实慧。是般若德。各言八万四千者。意显众生迷本觉性。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卽此烦恼业果。一一无非三德秘藏也。

(寅)二说咒不思议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方容咒并说。而结归在诵咒也。现一一形。卽指前文首臂目等。诵一一咒。具如不空罥索经等。

(寅)三受供不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所游世界。卽实报方便同居诸土也。九界众生。云兴供养以求哀愍。良由不受诸受。故能无所不受。

(寅)四兴供不思议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不惟供十方佛。亦供法界众生无所不徧。良由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能无所不得。

(壬)二牒证结答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缘心自在等者。不误认缘心听法。则能因指见月。亲见法性。从此遂入圆通常法而成三昧也。第三众圣各说证门竟。

(庚)四放光现瑞总印

尔峙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幷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卽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五体同放宝光者。表根根尘尘。皆是圆通法门也。远灌佛菩萨顶者。表一一圆通。皆是无上大佛顶法。如来以之为密因。菩萨依之修万行者也。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者。表佛佛道同也。来灌佛顶并灌菩萨罗汉者。表于因果一致。二十五圣。同证大佛顶法。实无优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者。表有情无情。同一圆通性也。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者。表一一圆通法门。各各互徧互摄一切圆通法门也。普获金刚三昧者。悟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性不可坏也。四色莲华。以表住行向地四十妙因。间错纷糅。表诸大众圆悟藏性以为真因。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位圆具一切诸位之功德也。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者。表虚空顽暗之情执消殒。而七大妙性。一一周徧法界也。娑婆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者。表翳病得除。狂劳颠倒华相皆灭也。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者。表性真圆融。惟 一常寂光土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表寂光真土之中。具足无量称性法乐也。幽溪云。一本尊放光瑞。二诸佛放光瑞。为自他交互对。三无情演法瑞。四宝光交罗瑞。为依正圆融对。五众会获益瑞。六天雨四华瑞。为法位相应对。七空成宝色瑞。八大地不现瑞。为空界俱销对。九国土合一瑞。十梵呗敷奏瑞。为法报冥同对。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三。初佛敕文殊。二受命简择。三时众获益。

(辛)今初。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敕简选者。以前文但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然未的指何根最圆。故须选也。然如来不自指示而敕文殊。大旨有二。一者若依果位中论。则法法皆妙。实无可选。今之选根。本为初机。文殊正是初机导师。如华严以文殊为幼男。始则先说名号四谛以开圆信。后则指示善财徧参知识。皆其 事也。二者文殊卽表众生根本实智。今明欲入圆通。须是自己决择。譬如圆觉二十五轮。敕诸末世依阄取决。如来终不强以一法偏授人也。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者。正显圣无可简。法亦无可简也。圣则迹有权实。本皆大士。法则三科七大。无非藏性故也。我今欲令阿难等者。正显简机不简圣。简情不简法也。言阿难则不必人人皆尔。言此界则不必十方尽然。但以约机宜。则所习有生熟。约迷情。则诸根有利钝。故须简耳。

(辛)二受命简择二。初叙仪。二正说。

(壬)今初。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壬)二正说二。初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癸)今初。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将明随染净缘以成迷悟。先颂不变之体者。正如前文将破明不明之两关。先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如将破有为无为二法。先标真性二字也。觉者。本觉之性。非觉非迷。以其法尔灵知。强名为觉也。海者。喻也。觉性竖穷横徧。本无一物可喻。姑以 大海深广喻之。性澄圆者。寂而常照。卽所谓性觉妙明也。圆澄觉元妙者。照而常寂。卽所谓本觉明妙也。须知此不变体。卽在随缘之中。正随缘时。全体不变。卽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任昬迷倒惑。而妙明明妙。性无变坏。本自竖穷横徧也。是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指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全真在妄。全妄卽真。若舍却现前一念。别指空劫已前。则真时无妄。妄时无真。真则本有今无。今无后有。妄则本无今有。今有后无。其为戏论甚矣。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二。初颂随染缘从源出流。二颂随净缘从流溯源。

(子)今初。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生所。卽所谓妄为明觉。因明立所也。所立照性亡。言旣生妄所。遂失真性也。迷妄有虚空。所谓晦昧为空也。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卽所谓结暗为色。亦所谓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也。知觉乃众生。卽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也。

(子) 二颂随净缘从流溯源二。初总显灭妄归真。二别明归真方便。

(丑)今初。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此言现前一念大觉之心。本自竖穷横徧。亦无横竖之相可得。祗由认悟中迷。方乃晦昧大觉之体而为十方虚空。是故虚空情量。生于大觉心中。不过如大海中之一沤发现而已。至于十方有漏微尘国土。又依顽空妄想建立。假说依空所生。则知十方依正。岂离我现前一念心性。是故若能直观心性。俾此虚妄无明沤灭。则虚空情量。元自本无。况复空中诸三有国土众生。而岂有哉。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二。初总示方便须择。二正为选方便门。

(寅)今初。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根尘识大。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具根尘识大。周徧圆融。不可思议。旣归此元。则其性决定无二。不可谓观音独胜。诸圣或劣也。方者。法也。便者。宜也。约法约宜。则有多门。略说所观之境。有二十五。就彼二十五境之中。复各 有权实一十六门。通于藏性也。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者。此明圣之与法。皆不可简也。于此二十五境。或用顺观。或用逆观。皆成巧妙方便。如陈那于声悟谛。则是顺观。沙陀厌离不净。则是逆观。那律乐见照明。因逆成顺。特迦调息治愚。因顺成逆。舍利心见清净。亦是顺观。艳喜观鼻端白。亦是逆治。火头观诸暖气。复是顺观。持地当平心地。复是逆观等。乃至一一境中。皆得论于顺逆二种方便。不可泥文而失旨也。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者。此明机之与情。皆不可不简也。约当机。则夙习各有所宜。而阿难多闻士。必以从闻思修为宜。约迷情。则诸根必有利钝。而此土诸众生。多分耳门入道为易也。

(寅)二正为选方便门二。初简非。二显是。

(卯)初中四。初简六麈。二简五根。三简六识。四简七大。

(辰)今初。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惟也是也)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 圆通。触(必)以所触(而)明。(若)无所(便)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麈必有(其)所。能所非徧涉。云何获圆通。

此下简于二十四境。不惟非是简圣。亦复非是简法。直就初心夹带迷情习气而简之也。葢二十四境。虽复一一皆如来藏。而无明未破。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犹存。岂能直下彻见藏性。是故所观之境。不得不详择而简选耳。言初心若欲观于色尘。则色依妄想而结成尘。精了所不能彻。如何以此不明彻法。而欲于是获圆通证。顿同沙陀之妙色密圆耶。下皆仿此。可以意知。

(辰)二简五根

见性虽(亦)洞然。(但)明前(而)不明后。(且)四维(又)亏一半。云何(初心可)获圆通。鼻息出入(虽)通。现前无(有)交气。支离匪(相)涉入。云何(初心可)获圆通。舌非(领)入(滋味便)无端。(倪必)因味(尘而)生觉了。(若)味亡(时觉)了(卽)无(所)有。云何(初心可)获圆通。身(知因触显发)与所触同。(合时方知离时不觉)各非圆(融之)觉观。(其)涯(际分)量不(能)冥会。云何(初心可)获圆通。知根(夹)杂乱思。湛了(之性)终无(可)见。想念(旣)不可脱。云何(初心可)获圆通。

(辰)三简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祗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识见。卽眼识也。必须根境相杂。三缘和合妄有。若诘其本。则四性无生。非有体相。云何初心观之。便能心见发光耶。耳识可知。鼻端白想。本属权机。祗令散乱多者。得以摄心而住。倘不能如难陀之息久发明。则有住反成心之所住而堕虚妄。云何得明圆灭漏耶。说法播弄音文。但能开悟夙根先已成就如满慈者。倘夙根未熟。但耽著于名句。便非无漏法性。云何降伏魔怨。消灭诸漏耶。初心持戒不犯。但能检束其身。非身则无所束。元非徧于一切。云何得如波离之身心一切通利耶。彼目连之神通。本其宿因。何关初心之人。以意识缘法分别而得成就。若初心念于法缘。非能离物。云何得心光发宣耶。

(辰)四简七大

若(初心)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之法)非(是)圣性。云何获圆通。若(初心)以水性观。(但是)想念(所成而)非真实。如如(之性)非(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初心)以火性观。(但是)厌有非(是)真(性本)离。(之理便)非初心(因与果合之妙)方便。云何获圆通。若(初心)以风性观。(有)动(则有)寂非无对(法)。对(卽)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初心)以空性观。昬钝先非觉(性)。无觉(则)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初心)以识性观。(所)观(之)识(带生灭而)非常住。(所)存(观)心(亦)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此中地性水性等。且指迷情所计坚为地性。湿为水性。乃至分别为识性。非是如来藏之真性也。文并易知。诸行是无常等者。言初心若依根大念佛。旣未拔除结根。则六根祗属有为诸行。体是无常。而能念之性。亦元生灭。此则生灭为因。难感不生灭果。故名殊感。云何得同势至妙三昧耶。

(卯)二显是七。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二的明离苦得乐人法。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七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辰)今初。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娑婆。此云堪忍。三千世界之总名也。他方佛土。诸根利钝各有不同。随其机宜。六尘并为教体。此方偏用三尘。若黄卷赤牍。则色尘为教体。闻法得悟。则音声为教体。历法观察。则法尘为教体。今约佛世闻音获证者多。兼以末世。亦从语言指示得悟者众。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

(辰)二的明离苦得乐人法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离苦者。离九界五浊之苦。得解脱者。得佛界法性五阴真解脱乐。此自利成就也。恒沙劫。则竖穷三际。微尘国。则横徧十方。以大自在。普施无畏。此利他成就也。悟一切音皆如来藏。所谓随缘不变。名为妙音。悟如来藏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有十界依正音声差别。所谓不娈随缘。名观世音。此二亦约自行。所说妙法契理清净。名为梵音。所说妙 法善应群机。不失其时。名海潮音。此二亦约化他。救世悉安宁。结成利他功德。出世获常住。结成自利功德也。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此句宜在下)。身以合方知(此句宜在上)。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旣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言初心之人。卽可从耳门悟圆通常三德。所以的被群机也。如观音所说者。言观音所说耳根。法尔具此圆通常三真实义。非必观音口自说也。譬如者。举例之辞。非是设喻。直就现量为论。非是比量。正所谓昬迷倒惑。其理自存者也。圆则量无不周。是般若德。通则具无碍用。是解脱德。常则体性不娈。是法身德。又三德皆圆皆通皆常。具如前释。

(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又三。初示其合机。二劝其善修。三结其真实。

(己)今初。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妄谓缘心听法。卽是邪思。以缘心但是所听法音影子。决非真能听法之本闻故也。岂非随妄所而沉沦。若能旋流而悟其本闻。则便获无妄矣。

(己)二劝其善修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旣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麈尚诸学。明极卽如来。

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亦作一句读之。破一切惑。名金刚王。般若德也。立一切法。名为如幻。解脱德也。破立同时。名不思议。法身德也。一切 诸佛。皆从此三昧出。故名佛母真三昧。六根攀缘六尘。总名欲漏。今以耳缘法音。卽是欲漏。以此闻为能畜。以彼音为所畜。能所相黏。翻成过误。是故将此闻根以持佛所说之佛法。何不自反闻其闻性乎。夫闻根非自然生。乃因声而有名字。若旋其闻机。与声尘脱。旣能脱彼声尘。更欲以谁名闻根耶。此一耳根旣返其源。则六根皆成解脱。由此见闻诸根。皆如幻翳。三界尘相。总若空华。闻性旣复。翳根已除。尘相全销。觉体圆净矣。余文可知。幻师喻无明幻力。一机抽。喻一精明黏妄发光也。圆明是般若。净是解脱。妙是法身。余尘。指微细无明。如来。指妙觉极果。

(已)三结其真实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言真实圆通。别无他法。但旋转汝循声倒闻之妄机。反而闻此闻之自性。但得见性。卽成无上道矣。

(辰)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须知此中含有二义。一约初机一门深入。则耳根圆通。不但观音为然。十方三世。从此耳门入道者诚复众多。此则单就此一法门。亦自竖穷横徧也。二约究竟圆通常性。则耳根圆通。卽是二十五种圆通。其余一切圆通。乃至十方三世种种法门。皆可名为耳根圆通。此则一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故云一路涅槃门也。不达此旨。谓二十四圣。尚在门外可乎。谓二十四圣。更有岐路可乎。

(辰)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使其)卽事(以)舍尘劳。非是(此方众生)长(时)修学。浅深同说(之)法(也)。

卽事舍麈劳。犹所云就路还家也。余门圆通。深位方达。浅位不知。但能被于一种夙根成就之人。不能三根普被。惟此耳根圆通。普被三根。而妙尤在巧被下根也。

(辰)七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如来藏者。自性清净之理体也。无漏不思议者。究竟圆证之智果也。理名法宝。智名佛僧。卽是一体三宝义也。真实心如是。言真实心要不过如是也。

(辛)三时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前一念闻性。本圆本通本常。圆卽实智菩提。通卽方便菩提。常卽真性菩提。圆卽圆净涅槃。通卽方便净涅槃。常卽性净涅槃。则有理卽菩提涅槃。乃至究竟菩提涅槃。卽而常六。故言未得归还。六而常卽。则步步踏著故乡道路矣。得本心者。达此现前一念之本体也。远想相之妄尘。离识情之虚垢。故云获法眼净。此是如来正法眼藏。非次第五眼中之法眼也。性尼闻偈成阿罗汉。所谓于大教 中得小益。正为菩萨。旁为二乘。部在方等明矣。发无等等心者。无法可等此心。心能等一切法。此则创闻圆理。或是观行发心。或是名字发心也。初为当机示圆通本根竟。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三。初陈请。二赞许。三宣说。

(丁)今初。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幽溪云。心者。涅槃妙心。迹者。所明道路。吴兴云。悲者。悲昔不闻。欣者。欣今得悟。又念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前大众得益故欣。

(丁)二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下逗末劫修道之机。上合如来欲说之旨。故再称善也。

(丁)三宣说二。初明根本戒法。二明诵咒治习。

(戉)初中二。初总显三学以戒为本。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己)今初。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亦云毗尼。卽律藏也。摄心为戒者。为字。训作由字。言欲摄其心。必由持戒也。若非以戒摄心。何由甄别邪正。又必摄心。方可名戒。正显持犯不但束身而已。由此波罗提木叉戒以摄其心。然后生定发慧。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无此戒。纵有禅定多智现前。必落魔邪。成有漏矣。问曰。摄心为戒。摄真心耶。摄妄心耶。若摄妄心。妄本无体。云何可摄。若摄真心。真何用摄。又戒法虽一。历四教观慧。则有四别。未审如何摄心。方成圆戒。若云戒卽无漏。则凡夫持戒。报在人天者。亦可称无漏否。若成有漏。还得名净戒否。答曰。真心妄心。元非二体。随 染缘。则全真成妄。如水成冰。随净缘。则全妄归真。如冰成水。克论迷真起妄。祗因妄为明觉。所谓知见立知。过在立字。亦卽自心取自心之取字。认悟中迷之认字。克论反妄归真。祗贵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所谓知见无见。功在无字。亦卽不取无非幻之不取二字。弃生灭守真常之守字。脱黏内伏之伏字。皆与今摄字同也。故知不摄。则真心便为妄心。能摄。则妄心便成真心。而摄心妙法。无过于戒。念念与妙戒相应。则名为摄。非谓戒有方隅。摄是束缚也。如下文云。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夫身断。律仪戒也。心断。定共戒也。断性亦无。道共戒也。又身心俱断。故不住生死。断性亦无。故不住涅槃。又身断故出生死。真谛戒也。心断故游戏神通。俗谛戒也。断性亦无。达杀盗淫妄等性卽是佛性。无复可断。中道第一义谛戒也。经文又云。众生不识本心。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正与此中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义同。如此方名净戒。方可称为摄心。方是无漏之 学。彼以戒善感人天者。喻如摩尼博贸一衣一食。非法有优劣也。故今欲摄心者。先备明戒法以为其境。次深明观慧以成其功。则庶几近之矣。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二。初牒征。二详示。

(庚)今初。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言云何善摄其心。与身口一齐清净。我方名为戒耶。此正总显非戒决不能摄心。非摄心亦决不名戒也。

(庚)二详示四。初淫戒。二杀戒。三盗戒。四大妄语戒。此卽比丘四重戒法。乃大小乘之根本也。

(辛)初淫戒。生死根本。欲为笫一。故首陈之。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 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卽波旬说。

此言不但执身不淫。须是心亦不淫也。纵有多智禅定。尚为魔侣。况无定慧。直坠何疑。魔侣为善知识。亦复现慈悲相。而不断淫心。则落爱坑。妄谓淫不障道。则落见坑。旣堕深坑。永违觉路矣。夫淫心为生死根本。决不与佛果相应。如砂石决非饭本。禅定熏修喻之以蒸。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别成魔家邪福。喻如蒸砂成热耳。身断者。木义戒也。心断者。禅戒也。断性亦无者。无漏戒也。此入空意也。身断者。律仪及定共也。心断者。道共也。断性亦无者。涉境而不染也。此出假意也。身断者。证无漏也。心断者。涉境不染也。断性亦无者。断不断俱寂灭也。此中道意也。曰淫机者。如前偈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若未息机。纵能伏断烦恼。不曾永除幻本。故须直向机字觑破。则断与不断。二俱寂灭矣。

(辛)二杀戒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 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卽波旬说。

此言非但执身不杀。须是心亦不杀也。五净肉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自死。鸟残也。五天竺国。悉号为婆罗门。是尊姓故。问曰。佛旣具足神力。何不化作草菜。而乃化作五净肉耶。答曰。佛顺时宜。不立异故。此地旣本不生草菜。而今忽生。则人将以为怪。又复如来灭后。设遇草菜不生。又将奈何。是故佛及比丘。遇世饥荒。目连请愿番取地味。及取北洲自然粳等。佛皆不许。而云。后世无目连时。又将奈何。当知佛法可传可继为若此也。妄谓杀生食肉无有罪报。如自塞其耳。杀彼生命。如高声大叫。求其不闻。不可得也。修禅欲出生死。故名欲隐。杀生连仇结祸。故名弥露。服有二种。一者衣服。二者服食。丝绢绵帛靴履裘毳。衣服之服也。乳酪醍醐。服食之服也。然此中虽一概遮止。而准诸经律。不无分别。若丝绵绢帛。大小二乘并皆严禁。以其由此害多命故。若靴履裘毳。小乘一向听许。 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专为此而害命故。若乳酪醍醐。大小并许。乃至大涅槃经。仍复开听。此经亦云。汝常二时众中持鉢。其间或遇乳酪醍醐。名为上味。后文坛场仪式。又仍用此供享三宝。以其但分余润。不害命故。今云不服。则是充类至尽之意。言能不服则弥善耳。如人食其地中等者。劫初之人。身能飞行。由食地味及自然粳。足不离地。以喻服彼众生身分。不能永离众生之种类也。身者血肉之类。身分者皮毛等物。身旣不服其身分。不食其身肉。心又永无贪求服食之想。岂非真解脱者。问曰。小乘求出生死。何故反许五净及靴履等。大乘度生为务。何反严遮。答曰。小乘但求自度。止须不造杀业。不障出世足矣。喻如举家远逃之人。则小债可弗偿也。大乘须在三界广化众生。喻如乡国大姓长者。设有分毫负人。便有惭色。不能自在设化矣。行菩萨道者思之。

(辛)三盗戒。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 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恶)业。皆言佛法。(应尔)却非(毁)出家具戒比丘(以)为(是)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卽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鉢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 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卽波旬说。

此言非但执身不盗。须是心亦不偷也。邪道者。奸欺之类。精灵者。盗日月之精气而为神灵。妖魅者。盗人精气为妖魅鬼。循方乞食者。谓循顺方法而行乞食。僧祗律中名为分衞。言分施众僧。衞护道力也。肇法师云。乞食略有四意。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裨贩如来者。裨附佛法贪贩利养也。身然一灯等者。依于身见而起偷心。故以舍身微因对治盗业。温陵云。一切难舍。无如己身。难舍能舍。则自余贪爱决能弃舍。故曰是人于法已决定心也。茍但舍身而心不决舍。则无益于道。故下文云。必使身心二俱捐舍。如我马麦等者。佛于往世。曾诟比丘可食马麦。故于毗兰邑中。食麦三月。以示宿债必偿也。禅定喻水。偷心喻如漏巵。衣鉢之余分寸不畜。是贪心毕舍。乞食余分施饿众是生悭心毕舍。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是毕舍慢心。有人捶詈同于称赞。是毕舍嗔心。不将如来不了义说等者。上文是于依正二报永断偷心。此卽于佛法上永断偷心也。谓若欲说法利生。接引初学。必须备讨如来大小教 典。知其四悉因缘。不可但执一义一解而自以为是。兼以悞初学也。

(辛)四大妄语戒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卽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之于)未学(人前)。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 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卽波旬说。

爱见魔者。稍有所得。起增上慢。则是爱魔。执此是实。余皆虚妄。则是见魔。又借此贪求供养。则是爱魔。执性废修。妄谓已实齐于诸圣。则是见魔也。地前诸位。卽信住行向。一颠迦。卽是一阐提。三乘圣果。喻如旃檀。名利恶心。喻如粪秽。噬脐人者。人不能自噬其脐。以喻悔无所及。或云。麝被人逐。自噬其脐。虽复噬脐。终不免难也。余皆如文可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戊)二明诵咒治习二。初结前。二正明。

(己)今初。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此正结明欲摄其心。必须持戒也。一切枝叶者。指 余一切微细戒法。如十善中之口四意三。沙弥戒中之后六条。比丘戒中之余二百四十六条。乃至菩萨戒之后六重及四十八轻等。以此根本四种心戒摄之。罄无不尽。故云心三口四生必无因也。一切魔事。必托六尘而发。心旣不缘色香味触。则天魔无所施其术矣。所以三无漏学。必以戒为本也。

(己)二正明二。初略示应持。二广显仪轨。

(庚)初中二。初略劝诵持显益。二略示道场方法。

(辛)初又二。初劝持。二显益。

(壬)今初。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夫木义戒力。固能防御外魔。至若宿习偏强。必须神咒冥涤也。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此云大白伞葢。体无对待曰大。相绝尘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葢。又三皆绝待。故体相用称为三大。亦复三皆白净。三皆覆物。卽大佛顶三德秘藏之异名耳。五会神咒。乃是密诠此妙心者。故名心咒。亦名咒心。

(壬)二显益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先证那含。乃至于今)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犹言何况)汝等在会声闻。(本欲)求最上乘。(而)决定成佛(者)。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难险。

幽溪云。登伽习厚。比丘习薄。登伽下贱。声闻尊贵。登伽无心修行。汝等求最上乘。登伽是邪定聚。汝等决定成佛是正定聚。吴兴云。尘譬宿习。风如神咒。

(辛)二略示道场方法二。初方便。二正修。

(壬)今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徧。

沙门。此云勤息。第一沙门。如律中所谓满足十夏。具足十德者是也。不惟师必第一沙门。亦且僧必真实清净。故知三师七证或是边地五人。断断不可不选择也。幽溪云。今文方便。准止观二十五种方便。亦复大同。先持比丘清净禁戒。卽持戒清净。著新净衣。卽衣食具足。闲居。卽闲居静处及息缘 务。第一沙门为师。卽近善知识。前文心尚不缘色香味触。卽诃五欲。后文心灭贪淫三七不寐等。卽弃五葢。端坐安居。必调五事。坐禅之时。必行五法也。真际云。诵咒百八。表灭百八烦恼。

(壬)二正修

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结界。卽指下文坛法。准诸密部。将欲修行。择日立坛。修行旣毕。卽须灭却坛相。不得留至明相出时。葢方圆丈六为八角坛。旣不言高筑几许。应同密部画地为之。修此三昧。通于四众。白衣檀越。卽指清信士女。然入坛之法。必须各自为类。万无僧俗交参。男女混杂之理。或优婆塞。可许随比丘众。优婆夷。可许随比丘尼。仍须退列末位。断断不可充十僧数。以下文云十比丘故。佛自现身摩顶。正应行人所求。故非魔事。然须但念唯心。不得心外取境。

(庚)二广显仪轨二。初正示道场轨则。二重宣佛顶神咒。

(辛)初中二。初请问。二示答。

(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依此耳根圆通)修证。无学(之)道(可)成。(若夫)末法修行。(必须)建立道场。(未审)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壬)二示答二。初别示。二总结。

(癸)初中二。初明坛法。二明修法。

(子)初又二。初立坛方法。二供养方法。

(丑)今初。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此之坛法。有事有理。事相则如文可知。理致则法有所表。若不知其所表法门。则事相徒施。何以触境成于妙观。然从来诸疏各申其说。虽亦各有所见。而与经文前后宗旨。未甚符合。今不暇辩。姑以私意别为一释。俟高明者之自择焉。雪山者。表法 性理也。大力白牛者。表本觉智也。山中肥腻香草及清水。表性体中本具缘因诸功德也。其粪微细。表性具三因所起妙修也。旃檀。表性具无作妙戒也。泥地。表真因也。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者。表生灭为本修因。不能圆成果地修证也。平原者。表平常六受用根也。穿地五尺以下。表破五阴也。黄土者。表六根门头中道佛性也。和上旃檀等者。表具足受持十种戒法。所谓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杂戒。随道戒。无著戒。智所赞戒。自在戒。随定戒。具足戒也。十种细罗为粉者。表十种戒互摄互融。非有方隅次第也。合土成泥者。表戒乘俱修也。以涂场地者。表因地心也。方圆丈六等者。表八正道摄于八邪也。八角则方而复圆。圆而复方。表事理不二。权实同归也。葢上根之人。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卽菩提。喻如以白牛粪和旃檀也。倘未能直下歇狂。须知修行二决定义。就六根门头。破五阴浑浊。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以戒互严。方成妙因。喻如黄土和十香也。

(丑)二供养方法又二。初坛中供物。二坛外庄严。

(寅)今初。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鉢。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 幷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金银铜木者。意令随力为之。不必拘执。然总表一实之理也。莲华。表因果同时。言所造者。正表理非因果。能成一切诸因果也。鉢名应器。以表事理相应。八月露水。表中道妙定也。随安华叶。表中道妙慧也。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者。表众生本有大定智光。依八正道而得安住也。围绕华鉢者。表妙智恒依妙理也。镜外建立莲华香炉者。表从性所起慧华戒香。各须十六者。卽表自行八正。化他八正也。间华铺设庄严者。表戒慧互为庄严也。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者。表持于无相妙戒也。白牛乳为 煎饼。幷诸砂糖等者。表称性所起禅悦法味。亦是八正道味。各各十六者。表一一正道中。各具自行化他二种八正也。以奉诸佛及大菩萨者。表以己所证禅悦正道之味。仰契果德也。食时中夜。皆表依于中道也。蜜为华之精。酥为乳之精。皆是味中上味。表于圆通妙理也。半升。中数。三合。成数。表中道必具三德也。坛前别安一小火炉。表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二十五圆通境。必皆别藉此以为能观也。兜楼婆香。或云卽白茅香。煎水浴炭。表正助二行皆具足也。投是酥蜜等者。表以妙理投妙智中。俾其直下入流亡所。圆超五浊。上合诸佛菩萨所证性体也。

(寅)二坛外庄严

令其四外。徧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幷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 幷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徧悬幡华等者。总表具诸助行。幡表五悔法门。华表六度万行也。十方如来。以表极果。诸菩萨像。以表真因。卢舍那。是报身智慧。释迦。是应身慈悲。弥勒。是当来教主。阿閦。此云无动。东方佛名。表不动智。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西方佛名。表无缘慈。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如前文所明众首臂目等。此是显教圆通真主。金刚藏。乃是密教圆通真主。安其左右。表显密互严也。帝释。是忉利主。梵王。是初禅主。乌刍瑟摩。卽火头金刚。蓝地迦。卽青面金刚。军茶利。亦金刚名。毗俱胝。卽今三目持鬟髻者。四天王。卽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频那。卽猪头使者。夜迦。卽象鼻使者。此等外护。俱表摧邪显正力用也。八镜悬空。表诸佛果位大定智光无依无住。与坛中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表生佛互融。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也。葢空中八镜照于坛镜。则是果彻因源。坛中八镜照于空镜。则是因该果海。若向此处著眼。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妙理。便能悟入事事无碍法界矣。 原此一经妙旨。不外十乘观法。前三卷半经。显谭 不思议境也。五会神咒。密诠不思议境也。此之坛法。表示不思议境也。空镜坛镜。照而常寂。故称妙湛。种种庄严。依正相称。故号总持。坛地虚空。体性寂灭。故名不动。又镜妙湛故。庄严地空皆妙湛也。庄严总持故。镜及地空皆总持也。地空不动故。镜及庄严皆不动也。妙湛故言白。总持故言伞葢。不动故言大。又妙湛白故。总持不动皆白也。总持如盖故。妙湛不动皆如盖也。不动大故。妙湛总持皆大也。又大白伞葢三义一体。故妙湛也。一体三义。故总持也。三一一三不可思议。故不动也。故曰显谭密诠及与表示。其为不思议境一也。专心发愿等。是真正发菩提心。诵咒坐禅。是安心止观。征心辨见等。是破法徧。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等。是识通塞。三渐次等。是道品调适。律仪持咒等。是对治助开。五十五位等。是知位次。当处禅那觉悟无惑。是能安忍。中中流入。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离法爱。又卽此坛法。具表十乘。坛体可表不思议境。莲华可表真菩提心。鉢中安水。水中安华。可表善巧安心止观。八镜安坛八方。可以表破法徧。华炉间饰。毋令见火。可以表识通塞。八味各十六器。可 表道品调适。香水浴炭。可表对治助开。佛菩萨像。可表位次。门侧左右诸护法像。可表安忍。虚空八镜。可以表离法爱。摄此十乘妙理。总成一不思议境。良以乘乘互摄故也。

(子)二明修法三。初正示行法。二简其不成。三明其获益。

(丑)初中二。初三七行道。二忏后正修。

(寅)今初。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徧。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柰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笫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光交处。承佛摩顶。

一时常行一百八徧者。言绕坛一百八匝。表成百八三昧。有云诵咒百八者。非也。若诵全咒。则事决不能。若别指跢侄他以下为咒心。则理决不可。观后文云。是人心昬。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倘独指数句为咒心。何至心昬不能诵忆。又设使独此数句为咒心者。经中何无一言及之。故知后人臆见穿凿。深可痛也。毗柰耶先有愿教。应指梵网经中十大愿等。一向持佛般怛罗咒。则是心心 靡间。密成不思议熏。故第七日。能于镜光交处承佛摩顶也。此镜光交处。正是显示因该果彻。生佛平等之处。倘不能卽事达理。何由能使十方如来一时出现。愿修行者。用圆顿妙解。历一切事仪。勿徙为无益苦行可矣。

(寅)二忏后正修

卽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三七旣毕。坛仪应辍。场地仍存。故卽于此修三昧也。此三摩地。别则独指耳根圆通。通则亦可随修一种。须知前来戒律坛仪二种助行。只为助此正修。若正修旨趣未明。则助行皆为虚设。可不慎哉。

(丑)二简其不成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埸。多不成就。

十比丘者。且约极多不过十人言之。准余行法。设无同志。宁可独行。不必强足十人。致令不得清净也。此中简非。共有二事。一受戒不如法。二同行不如法。呜呼。末世比丘。有名无义。欲求成就。其可得乎。终日谭圆。曾不知比丘戒为何事。前文所云。却 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疑误众生堕无间狱。此之谓也。哀哉。

(丑)三明其获益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前云三七不寐。卽是制令常行。今云端坐百日。卽是制令常坐也。须陀洹者。见道之位。此通二义。一者约圆见道。卽是初发心住。此为最利。二者以藏对圆。卽是初信心位。犹如阿难圆悟藏性。顿获法身。此亦可称利也。纵其身心等者。近成五品。圆解分明。所谓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是故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也。

(癸)二总结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辛)二重宣佛顶神咒三。初阿难述请。二如来正说。三护法述愿 。

(壬)今初。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 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秘密章句。

(壬)二如来正说二。初现化佛说咒。二述功德劝持。

(癸)初中二。初现化表法。二正说神咒。

(子)今初。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徧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肉髻。卽无见顶相。所谓大佛顶也。百宝光者。表百界智光也。千叶宝莲。表千如因果也。有化如来坐宝华中。表此千如因果。卽是诸佛所证。又化如来。卽表众生心内本有佛果也。顶放十道百宝光明者。表众生本有佛性顶法之中。各具十界。界界各具百法也。一一光明等者。表法法中本有智光。皆如金刚。不可沮坏。皆能摧破十界恒沙烦恼。皆能显示十界恒沙德用也。具威折。故大众咸畏。具慈摄。故大众咸爱。

(子)二正说神咒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 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娑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赧(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啰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 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究)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口篮](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岐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密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亚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百)摩诃叠多(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跋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口篮]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沙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七诵者至此句称弟子某受持)乌[合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四十一)虎[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义拏羯啰(五十)虎[合牛](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合牛](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阝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罂迦(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么么写(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子某甲)啰阇婆夜(七十九)主啰跋夜(八十)阿只尼婆夜(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密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檀茶婆夜(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义揭啰诃(九十五)啰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干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三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 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担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免那么么写(七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刺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鉢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八十一)虎[合牛](八十二)虎[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口犂]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口犂]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口犂]弊泮(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口黎]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十一)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二十一)羯啰檀持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五十一)闭隶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佛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口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密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啰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你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鉢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侄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隶(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瓮泮(二十六)裟婆诃(四百二十七)

此一心咒。凡有五会。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卽是密诠大佛顶法。与前显说。力用是均。自有众生。应以显说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自有众生。应以密说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所以若显若密。皆是四悉因缘故说也。或云。显说生慧。密说生定。一往语耳。片言之下。狂心顿歇。显说何尝不生于定。持是咒者。金刚藏王菩萨。精心阴速发彼神识。密说何尝不生于慧。当知显密皆不思议也。孤山曰。诸经神咒。例皆不翻。自古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一云咒者。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义也。二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不相应 者。卽执治之。此为人义也。三云。咒者。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嗔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公主往欣。其人语曰。若当嗔时。应说偈云。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说是偈时。默然嗔歇。卽对治义也。四云。咒者。请佛密语。惟圣乃知。如王索仙陀婆。一名而具四实。谓盐。水。器。马也。群下莫晓。惟智臣解之。咒亦如是。只一法语。徧有诸力。病愈。罪除。生善。合道。卽第一义也。具此四义。故存本音。五不翻中。卽秘密故不翻。于四例中。卽翻字不翻音。 五不翻者。一秘密不翻。卽是诸咒。二多含不翻。如比丘三义。婆伽梵六义等。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自古存梵音故。五生善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薄故。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卽诸咒语。二翻音不翻字。如卍字是西字。此方呼如万音。非西音也。三音字俱翻。卽诸经文。四音字俱不翻。卽是梵筴。

(癸)二述功德劝持二。初显果上自行化他功德。二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

(子)初中三。初总明。二别显。三总结。

(丑)今初。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出生一切佛。犹所云一路涅槃门。正见显密惟一理也。

(丑)二别显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瘂。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消散。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咒心。卽心咒义。以此五会章句。乃是密诠心要故也。幽溪云。古人称此。谓之十种咒心。此说非也。须知事虽有十。心惟一种。但此一心。而有三义。体无对待曰大。卽如来藏妙明心元如实空不空义。相绝尘染曰白。卽如来藏本妙圆心如实空义。用覆一切曰伞葢。卽如来藏元明心妙如实不空义。若约义往释。应云。十方如来因如来藏咒心如实空义。得成实智菩提无上正徧知觉。因如来藏咒心如实不空义。得成方便菩提无上正徧知觉。因如来藏咒心如实空不空义。得成真性菩提无上正徧知觉。徧知属果。对果说因。所谓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如来密因也。十方如来执此咒心如实空义。降伏界内凡圣同居土分段四魔。制诸见思四见外道。执此咒心如实不空义。降伏界外方便有余土变易四魔。制诸尘沙四见外道。执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降伏实报无障碍土变易四魔。制诸无明四见外道。降魔制外。必执宝杵。今此咒心。喻如金刚王剑。故言执也。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如实空义。坐宝莲华。应凡圣同居微尘国土。乘此咒心如实不空义。坐宝莲华。应方便有余微尘国土。乘此 咒心如实空不空义。坐宝莲华。应实报无障碍微尘国土。自有所乘。以此度人。如乘大车。故言乘也。十方如来含此咒心如实空义。于凡圣同居微尘国转四种四谛法轮。含此咒心如实不空义。于方便有余微尘国转三种四谛法轮。含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于实报庄严微麈国转二种四谛法轮。说法是吐。对吐言含。所说如所行也。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如实空义。能于十方摩顶授实智菩提之记。持此咒心如实不空义。能于十方摩顶授方便菩提之记。持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能于十方摩顶授真性菩提之记。自旣受持不忘。亦能持此以授人也。十方如来依此咒心如实空义。能于十方拔济凡圣同居分段生死八难之苦。依此咒心如实不空义。能于十方拔济方便有余变易生死八难之苦。依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能于十方拔济实报庄严变易生死八难之苦。犹如拯溺必依舟航。自旣依止三德秘藏。能为一切作大归依处也。十方如来随此咒心如实空义。能于十方凡圣同居土事善知识。四威仪中。财法二施供养如意。随此咒心如实不空义。能于十方方便有余土事善 知识。乃至供养如意。随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能于十方实报庄严土事善知识。乃至供养如意。由能随顺三德秘藏。卽是随顺一切知识也。十方如来行此咒心如实空义。能于十方摄授亲因。令诸小乘闻般若德秘密藏。不生惊怖。行此咒心如实不空义。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解脱德秘密藏。不生惊怖。行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法身德秘密藏。不生惊怖。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自行化他。具足方便。故曰行也。十方如来诵此咒心如实空义。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圆净涅槃。诵此咒心如实不空义。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方便净涅槃。诵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性净涅槃。诵者从也。不忘失也。始终示现。不离秘藏故也。十方如来传此咒心如实空义。于灭度后。付佛般若德法事。究竟住持。严净真谛戒律。悉得清净。传此咒心如实不空义。于灭度后。付佛解脱德法事。究竟住持。严净俗谛戒律。悉得清净。传此咒心如实空不空义。于灭度后。付佛法身德法事。究竟住持。严净中谛戒律。悉得清净。以心印心。更无别法。故曰传 也。(此中虽录幽溪文义。不无增损。藏性三义。非三藏故。)

(丑)三总结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心性妙理。不可穷尽。所以密诠功德。亦称性而不可尽也。亦说此咒名如来顶者。卽是大佛顶三德秘藏故。

(子)二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三。初略明。二广显。三结劝。

(丑)初中二。初明不持之失。二明能持之得。

(寅)今初。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寅)二明能持之得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昬。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此必全书五会神咒。不可单书六字咒名也。

(丑)二广显二。初总标。二别示。

(寅)今初。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寅)二别示八。初能灭诸难。二菩萨加持。三不堕恶道。四同佛功德。五能净业障。六能消夙业。七能满众愿。八能护国界。

(卯)今初。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 幷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幷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此咒旣是密诠三德秘藏。则诵持者。固已全具秘藏威神。何难不灭。何毒不消。以彼诸难诸毒。亦全揽秘藏为体。不应以秘藏而毒秘藏故也。皆领深恩者。温陵所谓诵咒利彼故。

(卯)二菩萨加持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 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无疑惑。

菩萨精心。与行人精心。元非二体。今以决定菩提心持此神咒。则与金刚藏王心精通[湆-立+勿]。当处湛然。故此菩萨。能于同体心性之中。阴默迅速开发彼神识也。

(卯)三不堕恶道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幷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第一劫。指今发心持咒之初时也。后身者。指于最后成佛之一身也。

(卯)四同佛功德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 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十方如来所修功德。本欲普施一切众生。由众生不达同体法性。所以不能领受。今持此咒。则知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故得三无差别。如恶义聚。同处熏修也。

(卯)五能净业障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持此咒之)时。(今)持咒之后。(誓不复犯则从前)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令往时曾)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今持咒后)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问曰。经云。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今末世行人。于戒设有毁犯。为须先作法忏。后持此咒。方能灭罪。为是不须作法。但一心持咒。卽能灭罪悟无生耶。又或理观未明。但持事咒。亦能灭罪。或须解行并进。然后能灭罪障悟无生耶。答曰。经云持咒之后众罪悉灭 者。不惟为显神咒威力。正以此咒。卽是密诠心性。故名之为咒心。倘覆罪而不作法。旣非直心直言。那与神咒体合。其不能速除罪障明矣。至于诚心发露。后不更造。专持此咒。誓无废缺。无论解与不解。皆有大益。解则堪与阿难并驱。不解亦堪与登伽同列。或有不作法而但持咒者。须知更为三例。一者本无清净师僧可向作法。故止向像前发露。此与作法同功。二者有可向作法处。而怀愧不忏。但能永断相续。此则稍稍灭罪。决不能悟无生。三者虽知持咒。仍犯前愆。则厥罪不灭。但有远益而已。

(卯)六能除夙业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卯)七能满众愿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罗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卽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 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卯)八能护国界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幷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上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支提。此云可供养处。脱阇。此翻为幢。二十八大恶星。不必卽指二十八宿。大集经中。明言二十八宿。皆是菩萨示现。为护世间。不应名为恶星也。

(丑)三结劝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 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欲求感应。须具四法。一须依我坛场。二须如法持戒。三须师僧清净。四须不生疑悔。四法有缺。而谓如来妄语。其可乎哉。

(壬)三护法述愿二。初八部众。二菩萨众。

(癸)今初。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幷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复有无量药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 幷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神。水陆空行。 万物精祇。幷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八部外护。不出二世间主。金刚梵释。四王鬼帅等。卽是众生世间。日月天子乃至风神王等。卽是器世间王。无色界天。亦属众生世间。但权教中。尚无听法之事。况能护法。今是圆极法门。故能令彼称性发愿也。

(癸)二菩萨众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衞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求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此为内护。卽是正觉世间主也。久成菩提。则三觉已圆。更无余惑。不取涅槃。则同流九界。不复更灭。 诸大菩萨果后行因。大悲大愿。类皆若此。宝杵殒碎魔首者。摧邪显正。法应尔故。或慈或威。如父母故。一折一摄。皆拔苦故。性恶法门。善巧用故。从第四卷请入华屋至此。是第二大科。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竟。

(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三。初申请。二赞许。三正说。

(丙)今初。

阿难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修证佛三摩提者。从始至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所谓名字佛三摩提。乃至究竟佛三摩提也。涅槃者。究竟圆极之果。干慧者。最初观行之因。四十四心。卽指信住行向及四加行。至何渐次得修行目。问在四十四心之后。答在干慧地前。正显此三渐次。乃是始终能历之行。不局初心也。余可知。

(丙)二赞许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刳心者。剖去九界情见。虚受佛界因果也。

(丙)三正说二。初总明三德。二别示迷悟。

(丁)初中二。初明理绝名相。二明因妄立真。

(戊)今初。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者。第一义谛之体。法身德也。圆明者。照穷法界之相。般若德也。离诸名相者。不可以一切名而名目之。不可以一切相而表示之。无障无碍之用。解脱德也。本来无有世界者。卽是十界依正当体元不可得。葢旣无同居方便实报三土之相。则寂光之相亦复不可得也。本来无有众生者。卽是十界假名当体元不可得。葢旣无九法界之名。则佛界之名亦复不可得也。然此妙性。正是直指现前介尔心性本自如斯。非指最初以为本来。而谓在昔元无。于今妄有也。葢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本自 不可思议。法尔恒然。故称妙性。本自竖穷横徧。了了常知。故称圆明。本自具足十界依正诸法。而十界依正诸法均不可以名状此心。故称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也。倘不能直下荐取。归诸空劫以前。则迷头认影。辜负圆音甚矣。又复应知。约于心法。点示三德旣尔。约诸佛法及众生法。点示三德无不皆然。以一一佛法。一一众生法。无不皆是妙性圆明。无不皆自离诸名相故也。思之。思之。

(戊)二明因妄立真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因妄有生。非谓实有所生。意显只因迷妄。所以非生妄谓有生耳。由其非生妄见有生。所以非灭妄见有灭。是故生灭二俱名妄。了知二妄俱不可得。性本寂灭。强名为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种转依之名号也。葢众生迷此现前一念之性。著相计名。是谓转菩提依烦恼。转涅槃依生死。如水成冰。如来达此现前一念之性。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是谓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如冰成水。但转其名。元无实性。故云二转依号也。无转 而论转。则有名字转乃至究竟转之不同。初开圆解。知一切法本不生灭。为名字转。干慧地为观行转。十信位为相似转。十住行向。四种加行。十地等觉。为分证转。妙觉极果为究竟转。九界众生。转菩提依烦恼。转涅槃依生死。则有十二类生差别。佛界众生。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则有五十七位不同。菩提是能照之三智。涅槃是所照之三德。又菩提属智。卽般若德。涅槃属断。卽解脱德。烦恼卽菩提。生死卽涅槃。转无可转。当体法界。卽法身德。始终皆是三德秘藏。不纵不横。不可思议。故曰总明三德也。

(丁)二别示迷悟二。初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

(戊)初中二。初叙意总明。二约相别示。

(己)今初。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种)颠倒(之)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真三摩地。卽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言真也。直诣如来大涅槃者。直心正念真如。始从名字。乃至究竟。全以佛觉用为己心。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众生二字。约惑业边。卽是十界假名。对菩提言。世界二字。约果报边。卽是十界五阴实法。所谓十二类生。对涅槃言。乃指众生世间。非单指器世间也。以举正报。必能该依报故。夫离却众生。无十二类。离十二类别无众生。而皆在迷情颠倒之中。离菩提智。无涅槃理。离涅槃理。无菩提智。而总由妙悟不生之体。葢颠倒理卽不生。众生于无生中妄见有生。达此不生道理。便成名字不生。便是名字真三摩地。乃至究竟不生。斯则究竟真三摩地也。

(己)二约相别示二。初明众生颠倒。二明世界颠倒。

(庚)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具明九界众生颠倒因也。若约第一义谛。离名 绝相。则十界俱非十界。若约随缘染净。假名假相。则十界皆号众生。但九界违背真性。名为颠倒众生。惟佛妙合本理。可名不颠倒众生耳。文有三节。初从由性明心至及诸众生。是总明九界颠倒之因。犹初卷中所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等也。二从迷本圆明至宛成非相。是别明三乘魔外颠倒之因。犹初卷中所谓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等也。三从非生非住至故有众生颠倒。是结明九界颠倒之相。犹初卷中所谓皆由不知二种根本等也。初中由性明心二句。卽四卷中所谓性觉必明也。因明发性一句。卽所谓妄为明觉也。性妄见生一句。卽所谓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也。从毕竟无二句。卽所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非因所因一句。卽所谓迷本无因也。言祗由本性真明之心。其性本明圆故。然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因而明发于性。性中之妄见忽生。遂从毕竟无中。妄成究竟有相。然而此有所有。当体虚妄。如空中华。如梦中物。实非因于所因。卽今住所住相。亦复了无根本。不过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耳。此明众生颠倒而兼及世界者。正显世 界与众生。祗因一迷。更无二法故也。次文意谓迷于本性圆明之体。是生虚妄。是故妄性本无自体。亦非更有所依。彼权乘菩萨及二乘人。将欲舍妄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矣。况魔外等以非真而求复。不宛然益成非相乎。第三意显生住心法。本无自性。由诸众生及三乘魔外等。于此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而妄见有生有住有心有法。从此虚妄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有灭有生。而九界众生颠倒。从此非有妄成有矣。夫非生而妄见有生。乃至非法而妄见有法。此卽是惑也。生力发明。卽由惑以起业也。同业相感。卽由业以招报也。若于无生。无住。无心。无法性中。妄见有同居三界生住心法。是见思惑。熏成有漏善恶不动诸业。感于同居分段灭生。若于无生。无住。无心。无法性中。妄见有方便三界生住心法是麈沙惑。熏成无漏偏真之业。感于方便娈易灭生。若于无生。无住。无心。无法性中。妄见有实报三界生住心法。是无明惑。熏成亦漏亦无漏业。感于实报变易灭生。又不知同居方便实报。三土生住心法。当体卽空是见思惑。不知三土生住心法。种种假名。是尘 沙惑。不知三土生住心法。全体中道是无明惑。乃至由惑起业。由业招报。故有九界众生颠倒相也。

(庚)二明世界颠倒二。初约因标名。二约果释相。

(辛)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卽牒上众生颠倒之因。而为世界颠倒之相也。上云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今牒上此有所有一句而成界。牒上非因所因三句而成世。言是妄有所有。则分段之形妄生。因此而四方之界遂立。然此妄有旣非因于所因。则便无住所住。故复迁流不住。因此而三世之相遂成。卽此三世与彼四方和合互相涉入。因此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一念无明不觉而心动。动卽有声。 有声卽有色香触味法等。六尘顿具。乱想纷然。惑为业根。业为报本。报复起惑。如恶义聚。永不相离矣。然远论动源。过在无始。近而论之。只是当念。一念不生。六妄自息。惑业苦三。如华灭空。故曰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也。色声香味触法。互为缘起。互具互生。举声为首。必具六尘。举色举香。无不咸尔。约尘对根。名为十二区分。穷尽十二类之变态。为业性之一旋复。是故十二类生。类类互具。类类互生。乃至等觉以下。一分微细无明未断。则于十二类中。各各尚有一分生因未尽。故此十二类生世界颠倒之相。敌体与大涅槃相翻。正所谓迷时转涅槃依生死。则有地狱分段生死。乃至菩萨变易生死。悟时转生死依涅槃。则有名字涅槃。乃至究竟涅槃。是故下文十二类生之相。一往虽似但约欲界。仍须约事约理。兼约界内界外以申明之。乃与后文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之旨合也。

(辛)二约果释相二。初别明。二总结。

(壬)初别明十二。初卵生相。(至)十二非无想相。

(癸)今初。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萭 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世界者。指五阴实法也。虚妄者。惑也。动者。业也。气及飞沉。报也。卵惟想生。故云虚妄。惑为业报之本。故号轮回。想多掉举。故称为动。业必由惑。故言颠倒。卵以气交。如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之类。故云和合气成。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故云八万四千飞沉乱想。羯逻蓝。此云凝滑。卽是群卵受生初位。鸟为飞类。鱼及龟蛇。皆是沈类。充塞者。竖穷横徧也。约义申明者。见思虚妄。尘沙虚妄。无明虚妄。卽是分段变易二轮回本。恶动。善动。有漏动。无漏动。二边动。皆是颠倒业相。人畜男女气分。色无色界禅定气分。方便涅槃气分。出假神通气分。中道佛性气分。散乱为飞。昬昧为沈。观慧为飞。静定为沈。空观为飞。体真止为沈。假观为飞。方便随缘止为沈。中观为飞。息二边分别止为沈。见思卵壳。尘沙卵壳。无明卵壳。以要言之。九界皆名卵生。惟佛破无明壳。定慧平等。不飞不沈。永灭妄想缘气习影寂然不动。不颠不倒。真实常住。非卵生也。又佛永断微细卵生生因。而能示现九界卵生。又卵生颠 倒本自不生。达此不生之理。从名字断至究竟断故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又九界众生。不知诸法体是虚妄。误为真实。是故不能神通自在。转变由心。不能动于法界。不能和合自心所现十界气分。示现十界种种飞沈。惟佛彻证虚妄之性。善巧轮回变动法界。以九界为佛界。以佛界为九界。和合九界中佛界气分。示现佛界飞沈。和合佛界中九界气分。示现九界飞沈。是故惟佛如来。名为究竟卵生众生。是究竟鱼。究竟鸟。究竟龟蛇。一究竟一切究竟。则是显出卵生实性。方成佛道。葢虚妄轮回。是般若实性。动颠倒。是解脱实性。气及飞沈。是法身实性。又虚妄及动。气及飞沈。皆卽中故。名为妙性。皆卽空故。名为圆明。皆卽假故。离诸名相。如此显出实性。则有名字显出。乃至究竟显出。成妙觉也。下皆准知。不复具说。

(癸)二胎生相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胎因情有。惑名杂染。绸缪爱恋。业名为欲。精血杂 和。报名为滋。遏蒱昙。此云疱形。二七日位。胎卵渐分之相也。人仙是竖。畜龙是横。约义者。见思杂染。尘沙无明杂染。男女欲爱。味禅欲爱。偏真欲爱。神通欲爱。但中欲爱。精血为滋。十支为滋。无漏法味为滋。出假法味为滋。中道法味为滋。性中三德为横。修中三德为竖。因中三德为竖。果上三德为横。此是所断也。如外无智。智外无如。以为杂染。法喜之妻以为欲爱。三谛法味为滋。六而常卽为横。卽而常六为竖。此是所显也。

(癸)三湿生相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湿以合感。惑名执著。附势趋炎。业名为趣。火水相成。报名为暖。所趋无定。名为翻覆。蔽尸。此云软肉。湿生之初相也。约义者。见思执著。尘沙无明执著。趣有。趣空。趣边。趣中。同居暖相。方便暖相。实报暖相。有所翻向。必有所覆背。见思润生。尘沙无明润生。润名湿相。此是所断也。究尽诸法实相。方可执著。随举一法。一切法趣。是趣不过。一切诸法中。悉 有安乐性。善巧观察。犹如钻火欲然其木。便有真谛暖相。俗谛暖相。中谛暖相。十界俱卽为翻。十界俱非为覆。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与佛如来法流水接。名为湿相。此是所显也。

(癸)四化生相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无而忽有。革貌易形。皆名为化。化以离应。惑名变易。反覆不实。业名为假。随其所遇。报名为触。新是所趋。故是所脱。羯南。此云硬肉。化生之初相也。约义者。见思变易。尘沙无明变易。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同居诸触。方便诸触。实报诸触。界内界外传传为新。传传为故。业化。愿化。意生化。此是所断也。不变随缘。名为变易。一假一切假。三谛皆假。大般涅槃八自在触。惟心所现为新。因心成体为故。乃至无记化化。此是所显也。

(癸)五有色相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妄想坚执。惑名留碍。质滞不通。业名为障。精明显耀。报名为著。上则日月星辰。为祥为孽。下则蚌珠萤火。为瑞为妖。皆名有色也。约义者。见思留碍。尘沙无明留碍。有漏障。偏空障。二边障。幻色显著。涅槃显著。神通显著。有漏色。无漏色。如幻色。此是所断也。性相常住。名为留碍。遮障恶道。遮障有漏。遮障二边。名之为障。真谛显著。俗谛显著。中谛显著。名之为著。乃至真善妙色。此是所显也。

(癸)六无色相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厌有著空。灭身归无。惑名销散。迷漏无闻。不达空理。业名为惑。依晦昧空。报名为暗。难可见闻。故名阴隐。相是顽钝。仍名羯南。空散销沈。不专指于无色四天。大凡川谷幽险黑暗诸处。所有虚空神等。皆其类也。约义者。销散形色。销散涅槃。销散二谛。迷惑真空。迷惑妙有。迷惑中道。顽空暗。偏空暗。但中不具诸法暗。此是所断也。销散见思。销散尘沙 无明。犹如幻师。能惑一切引诱诸子置秘密藏。我亦不久自入其中。此秘密藏。义之如暗。亦名第一义空。卽是所显也。

(癸)七有想相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似有若无。惑名罔象。蹈迹附影。业名为影。幽潜之中妄结状貌。并因同分虚妄忆想之所构成。报名为忆无有实色。但有想相而已。约义者。见思罔象。尘沙无明罔象。有漏业影。无漏业影。二边业影。同居忆想。方便忆想。实报忆想。此是所断也。得理之智。名为罔象。法界诸法。一切如影。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名之为忆。此是所显也。

(癸)八无想相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不了谛理。惑名愚钝。固守顽碍。业名为痴。无知质碍。报名为顽。虽云枯槁。仍是乱想。以其心外无法。 法法唯心故也。约义者。见思愚钝。尘沙无明愚钝。有漏痴。徧空痴。二边痴。分段顽。变易顽。无有三谛法流所润。故名枯槁。此是所断也。于一切法不分别。名为愚钝。无所取舍。名痴。三谛之理常凝不变。名顽。惑业苦三不复生长。名为枯槁。此是所显也。

(癸)九非有色相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巧伪假托。惑名相待。无有真实。业名为伪。所取膻秽。报名为染。彼此异质。相为因依。如水母等。以水沬为体。以虾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又水母因虾而得行。众虾依水母而得食。故云因依乱想也。约义者。根尘相待。空有相待。中边相待。有为如幻故伪。无为不实故伪。界内染。界外染等。此是所断也。理函智葢。名相待。法无自他等实性。名伪。法身和功德。犹如水银和真金。故名为染。此是所显也。

(癸)十非无色相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 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互相引发。惑名相引。习以成种。业名为性。音声呼召。报名为咒。本非无色。今诅令无色而密召用之也。约义者。见思相引。尘沙无明相引。恶性。善性。有漏性。无漏性。世间咒。出世间咒等。此是所断也。三车引。大车引。缘因性。了因性。无上咒。无等等咒。此是所显也。

(癸)十一非有想相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二妄相合。惑名合妄。性情虚假。业名为罔。彼此不同。报名为异。本异而回互令同。故名回互乱想。蒲卢。桑虫也。细腰诸蜂。不能自育。取而咒之。不久成蜂。本来非有蜂想。而今忽成蜂想也。约义者。见思妄尘沙无明妄。有为法是罔。无为法亦是罔。界内异质。界外异质。此是所断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名合妄。见与见缘。 幷所想相。如虚空华。故名为罔。十法界性融成一性。名和合异。九界 众生皆称弟子。名为回互。此是所显也。

(癸)十二非无想相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怀怨谋害。惑名怨害。断彼躯命。业名为杀。碜毒变常。报名为怪。块果为儿。非无子想。子食父母。出于意想之外也。约义者。见思怨害。尘沙无明怨害。事杀。理杀。同居中怪。食真谛父。空智母。方便中怪。食俗谛父。道智母。实报中怪。食中谛父。种智母。此是所断也。弑无明父。害贪爱母。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怨害为法界。一切法趣怨害。是趣不过。此是所显也。

(癸)二总结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三。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

(己)初中二。初结前生后。二标列正明。

(庚)初又二。初结前生类互具。二生后对治法门。

(辛)今初。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 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犹如捏目二句。是先立喻。颠倒妙圆二句。是以法合也。颠倒二字。合上捏字。妙圆真净明心。合上目字。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合上乱华也。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不可思议故妙。竖穷横徧故圆。本无虚妄故真。本无染污故净。洞彻虚灵故明。虽在颠倒乱想之中。而其体如故。亦如虽由捏见乱华。而目体仍如故也。惟其目体如故。故一停其捏。依然清净。惟其心体如故。故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辛)二生后对治法门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幷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佛三摩提者。别则独指耳根圆通。通则二十五境。凡是先开圆解。依解起行。皆名佛三昧也。本因元所乱想者。指于所观之境。别则耳根门头所有五叠浑浊。通则一切阴入处界大等虚妄之相皆是也。三渐次者。能观之观。卽是正助两行也。净器者。通喻阴入处界大等之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别 则意指耳根闻性为净器也。毒蜜者。总喻见思尘沙无明惑染也。汤水者。总喻观慧正行也。杂灰香者。总喻持戒诵咒等助行也。下文第一第二渐次。卽是助行。第三渐次。卽是正行。正助合行。器方清净也。甘露者。不死妙药。以喻无上菩提及大涅槃。卽是所显圆融三德之理性也。此之喻意。有竖有横。言竖意者。除去毒蜜。卽是先开圆解。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汤水灰香洗涤其器。卽是次起圆行。以三渐次永断三缘。后贮甘露。卽是显圆三德。证入五十七位也。言横意者。始从名字。终于究竟。位位各论除毒涤器贮露。所谓名字除毒。名字涤器。贮于名字甘露。乃至究竟除毒。究竟涤器。贮于究竟甘露也。又除助因。卽是除毒蜜。所谓事辛。理辛。事毒。理毒。皆悉除断。刳正性。卽是涤净器。所谓其心不事淫。不理淫。不事杀。不理杀。不事盗。不理盗等。则器方纯净。违现业。卽是贮甘露。所谓旋元自归。乃至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也。是知事虽云渐。理本至圆。由圆理故。事亦圆妙。世人不达。谓是圆渐法门。未是圆顿。误矣误矣。

(庚)二标列正明二。初标列。二正明。

(辛)今初。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辛)二正明三。初除助因。二刳正性。三违现业。此三渐次。从浅至深。通因彻果。直以三法为能增进。五十五位为所增进。故后结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然则二种生死。皆有助因。皆有正性。皆有现业。事辛。理辛。事淫。理淫。乃至见思流。尘沙流。无明流。岂可但作名字位中解释而已。观第二渐次。便明五通。第三渐次。便明无生法忍。岂非浅深同说法耶。

(壬)初除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 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段食者。变坏为相。谓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以变坏时。色无用故。触食者。触境为相。谓有漏触。裁取境时。能为食事。如眼以睡为食。耳以声为食。乃至身以温凉诸触为食。皆有滋养义故。思食者。希望为相。谓有漏思。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如色界禅思。乃至小儿悬视灰囊。谓是饭食。得不死等。识食者。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乃至第七末那无始以来。念念执持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从生至生命根终不断故。欲界人天及畜生等。具足四食。段食为首。鬼及色天。无有段食。具足三食。触食为首。鬼神飨祀。但触气故。色界诸禅。具八触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 幷无触食。唯有思识二食。思食为首。非非想处。及无想定无想天等。幷无思食。唯有识食。无间地狱。亦唯识食。若诸二乘。入灭尽定。便断识食。故入此定乃至七日。则起定时必舍身命。以其四食皆断。无可滋养故也。养生诸味。皆名为甘。损生诸味。总名为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正显食为助生之因。不 可不慎也。五种辛菜。一大蒜。二葱。三韮。四薤。五兴渠。兴渠此方所无。然此五辛。且就人间段食言之。实则触思识等。各有辛味。能助淫恚。又复应知欲界以男女相染为淫。彼此相忤为恚。色无色界以贪著味禅为淫。厌下苦粗为恚。出世二乘以贪恋偏真为淫。厌离三有为恚。出假菩萨以贪著万行为淫。鄙贱二乘为恚。别教大士以但中似道法爱为淫。弃舍二边为恚。苟可以助此淫恚者。皆五辛之流类也。余文易知。

(壬)二刳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覩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正性者。业果相续之根本也。比丘四弃。比丘尼八弃。须要离于境缘而身心清净。故总名执身不动。菩萨律仪。则是涉彼境缘而身心清净。故总名执心不起。否则律中制远方便。岂不执心。大士护世讥嫌。岂不执身者耶。事淫理淫。事杀理杀。事盗理盗。乃至事酒理酒。皆悉断尽。故能得大神通也。然未云漏尽者。为让第三渐次故耳。

(壬)三违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旣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卽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前二渐次。是蹑前文道场方法而为助行。今此第三渐次。是蹑前文圆通本根而为正行。由此正助两行。乃成下文伏断诸位也。言违现业者。卽第二决定义中。所谓逆彼无始织妄业流也。如是清净持禁戒人等者。正显必由前二渐次。成今第三渐 次。由助行而成正行。由方便而成正修也。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卽所谓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仍是方便助行之力。因不流逸旋元自归。乃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之妙修也。尘旣不缘至六用不行。卽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乃至闻所闻尽。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乃至皆现其中。卽是觉所觉空乃至寂灭现前。获无生忍。卽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等也。色阴破故。根无所偶。受阴破故。六用不行。想阴破故。十方皎然。琉璃。喻所观理境。明月。喻能观妙智也。行阴破故。快然安隐。妙圆平等。卽是平等性智常得现前。密者。法身之理。圆者。般若之智。净者。解脱之行。妙者。三法不可思议也。皆现其中者。正前文所谓寂灭现前。后文所谓内外湛明。入无所入也。识阴破故。卽获无生法忍。一切诸法。本自不生。由于虚妄分别。幻见有生有灭。今证此不生之理。安住忍可。名为无生法忍。对前五通。此卽漏尽。就事名无生。就理名寂灭。又方证名寂灭。让果为无生。然无生寂灭二忍。皆可论于六卽也。言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者。正显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为能立。所谓发名字位中正助二行。安立干 慧观行圣位。发观行位中正助二行。安立十信相似圣位。发相似位中正助二行。安立住行向加十地等觉分证圣位。发分证位中正助二行。安立妙觉究竟圣位也。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竟。

(己)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四。初观行转依号。二相似转依号。三分证转依号。四究竟转依号。此诸位次。疏家每引华严诸经释之。窃以菩萨初发心位一念功德。三世诸佛说不能尽。何况深位诸功德海。可令诸经更无异文及异旨耶。且如梵网三十心十地。已与华严名义多殊。此经纯明圆观。文简义幽。设欲配合。反成牵强。不如略消本文。以俟观心密证可耳。

(庚)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此观行转依。名借通教。义惟在圆。卽法华中五品弟子之位。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也。善男子者。调柔名善。质直名男。若人不修正助二行。则有身口粗犷。见思粗犷。尘沙无明粗犷。是故非善。若人不开圆常妙解。则谓众生 去佛甚远。佛是修成。非关本性。又谓众生但有正因佛性。不具缘了佛性。又谓众生虽有性中三因。仍须别藉修中三法。方证果上三身。不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信众生现行无明烦恼。卽了因性。现在身口意业。卽缘因性。是故非男。复次自有善而非男。前三教中修心之士是也。自有男而非善。圆教名字初心。未起观行者是也。自有非善非男。一切迷流是也。自有亦善亦男。卽是此中开圆解。起圆行。从名字后心。成观行善男子。乃至究竟善男子也。欲爱干枯根境不偶者。卽是名字位中。初发三渐次行。功夫湻熟登五品观。圆伏五住烦恼也。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者。五浊旣轻。当舍秽土。超生同居净土也。执心虚明者。了知一切皆如来藏。故我法二执之心。虚通明朗。不复窒暗也。慧性圆明蓥十方界者。了知现前心性。本自竖穷横徧也。欲习初乾者。伏惑不起也。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者。无明未断。不接中谛法流。见思未断。不接真谛法流也。

(庚)二相似转依号

卽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此卽圆教十信。六根清净位也。以一心三观。相似见三谛理。而粗垢任运先落。真俗二谛任运先现。然虽云相似三谛。以言三卽一故非横。虽云二谛先现。以举一卽三故非纵也。谓卽以此观行之心。缘于中道之中。而流入法性。遂使圆妙得以开敷。从彼真妙圆境。重发真妙圆信。所信之理旣是常住。能信之智亦复常住。遂得销我亿劫颠倒想。不 历僧祗获法身。故云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也。葢观行位中。观于不思议境。由善修故。令不思议境任运现前。故名重发。当知前为观行发心。此为相似发心也。真信明了句。卽是牒上初信。一切圆通等。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慈悲誓愿故。所以得成忆念。历劫无遗忘也。妙圆纯真句。卽是牒上念心。真精发化等。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止观故。所以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也。心精现前句。卽是牒精进心。纯以智慧句。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破法故。所以慧心增明也。执持智明句。卽是牒上慧心。周徧寂湛等。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通塞故。所以定心安隐也。定光发明句。卽是牒上定心。明性深入等。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道品故。所以永无退转也。心进安然句。卽是牒不退心。保持不失等。卽是功夫胜进。见思俱尽。与佛相似。故云十方如来气分交接。由善修助道故。所以能护持正觉法也。觉明者。所护之法。保持者。能护之心。此句卽是牒护法心。能以妙力等。卽是功夫胜进。谓全本觉佛性。所起始觉之修。名佛慈光。今回始觉之修。向于本觉佛性而安住之。本始相对。光影互含。了知 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由善修位次故。所以成此回向心也。心光密回句。卽是牒回向心。获佛常凝等。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安忍故。强软诸魔所不能动。所以安住无为得无遗失。三业俱净。名戒心也。住戒自在句。卽是牒上戒心。能游十方等。卽是功夫胜进。由善修离爱故。所以无系无著。随愿去来也。此十信心。若约横论竖。则有理卽十心。乃至究竟十心。若一往约竖。则独在相似转依。又于竖中论竖。则是次第深入。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先显真谛。八九十信。断界内界外尘沙。次显俗谛。若于竖中论横。则是一念圆成十心。见于相似三谛也。

(庚)三分证转依号又分为五。初明十住。二明十行。三明十向。四明十地。五明等觉。

(辛)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旣游道胎。亲奉觉[胤-乚]。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此圆十住。分破无明。分证三德。以无住法。住秘藏中。大品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也。以真方便发此十心者。牒上十信言之。皆依中道称性而修。名真方便。相似而证。亦名为发。由是心精发晖。令此十用互相涉入。而圆成为一心。遂令三心一时圆发。名发心住也。言十用涉入者。十乘观法。一乘摄一切乘也。圆成一心者。十十之法。总不离现前一念也。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此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名为秘密之藏。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此之谓也。二十五圣初证真实圆通。卽是此位。从此以后虽有修习。皆是无功用道矣。心中发明等者。卽是牒上初发心住。能证之智。喻净琉璃。所证之理。喻如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卽是无功用道任 运增进。言卽以前所发妙心。践履之以成理地。故名治地住也。智照于境。境亦照智。故云心地涉知。境智互照。妙行普周。名修行住。如此修行。则因能肖果。故云行与佛同。因旣肖果。受果佛之气分。譬如中阴投轮王胎。便成刹利种姓。名生贵住。同佛缘因功德相好。故云人相不缺。同佛了因智慧庄严。故云心相亦同。缘了互资。故云日益增长。十身出华严经。所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又如来身复具十身。所谓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纯一无伪。故名童真。具体而微。亦名童真。余皆可知。此十住位亦可云理卽住。乃至究竟卽住。今但约分证言之。亦可云卽俗卽中之真谛现前也。幽溪云。初住已先。名为缘修。以未见佛性故。登住已来。名为真修。以真见佛性故。初住名发心。此由第十愿心。破一品无明之功。以发三德佛性之心。此住但言佛性现前而已。犹未加真修功行也。至第二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方以分真始觉。照于分真本觉。修之治之。名治地住。至笫三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则始 本一合。始本俱忘。方得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此之二位。方是真修次第功夫。犹如世人。先世行业旣备。然后入父母胎。入胎之后。不过长之养之。充扩前功而已。故四住名生贵。五住名具足。乃至九住名法王子。皆言增长之功。不复更言进修之事。卽使有之。亦不外乎始本境智也。旣出圣胎。表以成人。分委道化。名灌顶住。譬如世人。承先世行业得感为人。表表丈夫。堪付家业。至十行去。方明法王子所作事也。

(辛)二明十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圆十行。又成十番智断。又令三德十倍增明。卽是一行一切行。于念念中具足佛行功德也。成佛子已一句。牒上灌顶住而言之。十方随顺。是自觉圆成。故名欢喜。利益一切。是善能觉他。故名饶益。初则自觉为正。觉他为傍。次则觉他为正。自觉为傍。未免分于自他。犹是法中微细违逆。旣有违拒。便名嗔恨。今二觉无违。嗔恨何有。由其二觉无违。故拈一自觉之行。出生一切自觉觉他法门。拈一觉他之行。亦复出生一切自觉觉他法门。是名种类出生。竖穷横徧也。从体起用。旣行行无尽。会用归体。则法法无差。故云一切合同而无痴乱也。全体起用。故于同中显现群异。全用卽体。故一一异各各见同。名善现行也。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卽是同中现异之极致。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卽是异相见同之极致。界旣现尘。尘复现界。尘尘界界。重重无尽。犹如帝网。不可思议。名无著行也。束一切事理一切体用。总是一谛。无有微尘许法。而非全体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第一波罗密多。卽是一切诸法。一切诸法。卽是第一波罗密多。斯则权实不二。故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若权若实。咸 不思议。随缘不变。则无权非实。不变随缘。则无实非权。故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也。此十行位。亦可云理卽佛行。乃至究竟佛行。今但约分证言之。复有横竖二义。竖则行行转深。横则一心圆具十种妙行。亦可云卽真卽中之俗谛现前也。又欢喜是圆施行。饶益是圆戒行。无嗔恨是圆忍行。无尽是圆进行。离痴乱是圆定行。善现是圆慧行。无著是圆方便行。尊重是圆愿行。善法是圆力行。真实是圆智行。然十行皆不思议。迥与历别十度不同。

(辛)三明十向又二。初正明十向。二别明加行。

(壬)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旣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 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卽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卽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此圆十向。更成十番智断。更令三德十倍增明。卽是于念念中。具足三种回向。所谓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也。满足神通二句。牒前十行言之。无间名纯。无染名洁。无杂名精。无伪名真。生死是凡夫留患。涅槃是二乘留患。今由十住与佛同体。了知生死卽涅槃。不住生死。由十行与佛同用。了知涅槃卽生死。不住涅槃。故能远诸留患也。不住涅槃。故念念当度众生。不住生死。故了知实无众生可度。而灭诸度相。由其度众生故。所以不证无为。名曰回无为心。由其无度相故。所以不染生死。名曰向涅槃路。是称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也。生死涅槃。皆是可坏之相。故皆坏之。离俗离真。皆是妄离之心。故皆远之。从此中道不坏之性常得现前。名不坏回向也。本觉之理。湛然现前。则始觉之智。齐于佛觉。故名等一切佛回向。始觉精真旣已发明。则本觉理地。如于佛地。故名至一切 处回向。地为世界。觉为如来。世界是理。如来是智。理智融彻。互相涉入。得无挂碍。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证此无尽功德之藏。则与佛地浑同。于此浑同佛地之中。又各各生起清净万行真因。依此真因发挥。而取涅槃究竟真道。故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谓一切所作若大若小诸善。由随顺法性故。皆得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平等无异。咸趣萨婆若也。真实善根旣成。了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我之心性。徧能含育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心性。亦复如是互含互育。不谓我性独圆。他性不尔。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卽一切法。犹前文所谓元明心妙十界俱卽。离一切相。犹前文所谓本妙圆心十界俱非。唯卽与离二无所著。犹前文所谓妙明心元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此则彻悟真如妙性。名真如相回向。旣已真得所如。则十方世界。无非真如体相。更何障碍。故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具之三德圆成。法界之数量销灭。名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回向。亦可云理卽回向。乃至究竟回向。今但约分证言之。亦可云修于卽真卽俗之中谛以登佛地也。

(壬)二别明加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卽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四十一心者。指前干慧及信住行向也。妙圆加行者。妙则不可思议。圆则非小非偏。亦非渐次。正显虽借藏教之名。不同藏教之义也。夫入道要门。必由加行。统而言之。名字位中。由加行故。得登五品观行位中。由加行故。得净六根。十信位中。由加行故。得入初住。乃至等觉位中。由加行故。得成妙觉。今独于第十回向心中。开出四加行者。为显地法尊胜故耳。一暖地者。卽以初欢喜地之佛觉。用为十向始觉之己心。初地觉性。全在十向无明心中。譬如火在木中。今以十向始觉。钻于障初地之无明。求出初地本觉智火。此火欲出而未出。无明之木未然而将然。故喻如钻火欲然其木。暖相先现。名暖地也。次顶地者。又卽以十向始觉之己心。成 于初地佛觉之所履。初地所证涅槃。犹如虚空。回超十向变易生死之山。今下有微碍。故云若依。身入虚空。故云非依。此则十向位中一分变易生死。将脱而未脱。初地位中所显虚空涅槃。未证而卽证。名顶地也。三忍地者。牒前佛觉用为己心。是佛与心同。己心成佛所履。是心与佛同。心佛旣其二同。则已善得中道。胸中了了。非复怀疑。惟独自知。非有出说。故如忍事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此以初地菩提涅槃。喻如所忍之事也。四世第一地者。初暖地中。用佛觉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二顶地中。以己心成佛履。尚存佛履数量。此二皆是迷中道之数量。三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数量。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今则不但无迷。亦且无觉。始本冥合。始本俱忘。故名世第一地也。盖称性真修。虽复极圆极顿。一念便能该因彻果。而于一念之中。法尔亦具此四加行。卽此四种加行。说虽次第。行在一时。所以名为妙圆也。

(辛)四明十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 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此圆十地。更成十番智断。更令三德十倍增明。犹如大地荷负一切。普入三世诸佛智地。不思议一境三谛任运现前。故名为地也。旣从十向后心。善成四种妙圆加行。则一分障初地之无明。豁尔顿破。故于大菩提性。善得通达。能觉之菩提智德。全与佛同。名为觉通如来。所觉之涅槃断德。全与佛同。名为尽佛境界。如三世诸佛所应得者。我已得之。如一切众生所本具者。我已证之。是故庆己庆人。名欢喜地也。地前虽断无明至三十品。犹是贤圣。未是圣贤。名异生性。登欢喜地。与佛体同。名同生性。然而对异说同。异固是垢。同亦是垢。今泯绝异同。名离垢地也。问曰。七护法心。卽云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四生贵住。卽云入如来种。今至初地。何又云异性入同。若初地方名同性。验知十向尚为异性。仍是别教三贤十圣之义。如何可说惟圆位 耶。答曰。圆位妙义。不出六卽。六而常卽。故与别教三贤之位不同。卽而常六。故不妨展转说于同异。当知七心气分交接。是相似气分也。四住入如来种。是分真种也。今云异性入同。是从分证同性。邻于究竟同性也。盖十住与佛同住。十行与佛同行。十向与佛同向。十地与佛同地。所以法华经中。名此四十圣位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虽复同在分证位中。不妨仍有浅深之别。开异于示。示异于悟。悟异于入。今以悟佛知见之异性。入于入佛知见之同性耳。离垢则净。净极则明自生。故名发光。发光卽明。明极则觉目满。故名焰慧。觉满能照不思议理。旣照不思议理。亦照不思议事。照理而又照事。故一切同性出世之智所不能至。照事而又照理。故一切异性世间之智所不能至。至。及也。盖离垢地。但能泯绝同异。此乃会通同异。故世出世智皆不能及。名难胜地也。若事若理。当体皆是无为真如。性本清净。今已昭明显露。名现前地。法法旣皆真如。则便穷尽真如边际。名远行地。真如边际。横徧竖穷。统惟一心。安有出入。故名不动。旣证真如不动全体。必发真如随缘大用。故名善慧。善慧 者。权实二智皆善也。前从初住至此。虽则皆是无功用道。仍是称性所起修习之功。从此以往。幷其无功用之修习。亦已毕功。而大智大悲。功德俱已圆满。故亦目此九地名为修习位也。若第十地。则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惟以慈阴妙云。覆于众生本有涅槃性海。而任运拔苦与乐。名之为法云地。此十地位。亦可云理卽佛地。乃至究竟佛地。今但约分证言之。复有横竖二义。竖则地地深入。横则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譬如十大山王。同依大地。如是菩萨十种智地。惟一佛地也。

(辛)五明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言如来已证法性真流。复从法性之中。逆流而出。同流九界。以度众生。如是菩萨。逆生死流。顺涅槃流。行至本觉源中。一则从用归体。一则从体起用。譬如二人。一方入门。一方出门。各各一足在内。一足在外。出入虽异。体相并同。故名为等觉也。夫如来权智下垂机感。名为寂照。菩萨实智。上合觉心。名为照寂。照寂寂照。其义亦等。所以自佛视之。尚名菩萨。自下视之。则已如佛也。分证转依号竟。

(庚)四究竟转依号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此言证等觉已。仍须用彼金刚观智。重历前来所证诸位。使彼见思尘沙无明一切习气影子。荡尽无余。乃成妙觉。是故从初干慧。至此等觉。此觉只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从此金刚干慧。重历信住行向加行地等。凡有两重十二。方尽妙觉而成无上道也。言重重单复十二者。始则一干慧。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十十地。十一等觉。十二金刚心。是为单十二之一重。次则一金刚心中干慧。二金刚心中十信。三金刚心中十住。乃至十二金刚心中之金刚后心。是为复十二之第二重。如此历尽单复两重十二。则无明正习。永尽无余。更无所断。彻证本来心性。名为妙觉。而成究竟转依无上道也。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竟。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三。初总以止观结。二正以三行结。三复以邪正结。

(庚)今初。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种种地者。指干慧地乃至妙觉地也。金刚者。喻能观之智。如幻者。喻所观之境。一切观智。皆是称性所起。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故名金刚。一切境界。皆是唯心所现。非断非常。非空非有。故名如幻也。十种深喻者。一幻人。二阳焰。三水月。四空华。五谷响。六干城。七梦。八影。九像。十化也。然诸大乘经。所列稍殊。不必融会。贵在得意而已。又卽如幻人一喻。通于四教。若以正因缘生。无我我所。故名如幻。是藏教意。因缘卽空。故名如幻。是通教意。幻法不实。随心转变。假名无量。是别教意。幻卽法界。一切法趣幻。幻卽中道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是圆教意。今正取圆教意。故名深喻也。奢摩他。卽是一心三止。毗婆舍那。卽是一心三观。言用诸如来毗婆舍那者。正是全以果觉而为因心也。全性起修。全性成证。故名清净修证。卽而常六。故云渐次。六而常卽。故云深入。斯则彻果通因。总惟圆顿止观。乃有旣弘此经。复毁止观。譬如供养帝释。毁憍尸迦。其为愚惑。亦已甚矣。

(庚)二正以三行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卽前三种增进修行渐次也。正助合行。故能成就真菩提路。言五十五位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及等觉也。始终皆以三增进故而能成就。则知三行。不局初心明矣。干慧是路而非真。妙觉是真而非路。故不说之。复次干慧虽是所成。而位在观行。兼有能成之功。妙觉虽亦所成。而位在究竟。 幷无所成之相。故前文但曰方尽妙觉。以妙觉卽是众生本有之性。今令彻底究竟而已。如达多之头。衣里之珠。本不曾失。今何所得。故下文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

(庚)三复以邪正结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是观。卽指如来毗婆舍那而言之也。须以三事别其邪正。一者知圆顿止观性修不二。名之为正。否则为邪。二者知六而常卽。不生退屈。卽而常六。不生增慢。名之为正。否则为邪。三者知由三增进行。正助并修。戒乘俱急。名之为正。否则为邪也。大章第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竟。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二。初文殊问。二如来答。

(丙)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性修因果解行智断。旣已全彰。今欲摄别归总。以总挈别。摄广归略。以略得广。故请问经名及奉持方法也。然此圆顿教行理三。自非根本实智。不能彻底承当。故须文殊请问。首问经名。欲人寻名而得体。次问奉持。欲人卽体以成宗。宗体旣成。便有力用。故知只是问三法耳。又名者。总诠三法。经者。卽指三法为经。体是理经。宗是行经。用是教经。奉持者。以此三法自行化他也。

(丙)二如来答二。初别答五名。二总答奉持。

(丁)今初。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初大佛顶三字。从体立名。显密皆以大佛顶为体 也。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者。显密皆以大佛顶实相为印。而意指密诠也。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显密皆是大佛顶性正法眼藏。而意指显说也。次名救护亲因者。亲因。犹言亲缘。如此会中。阿难为亲。登伽为因。一切亲因。用此显密二诠救之护之。无不得蒙度脱。必令得菩提心。入徧知海而后已。此从用立名也。三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者。以宗立名。大佛顶性。卽是不生不灭真因。因该果彻。故名密因。虽亦兼指密印般怛罗义。而重在显诠也。四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者。仍约体宗立名。单指密诠。大方广卽是大佛顶之异名。亦是大白伞葢异名。此则约体。妙莲华王。是因果同时义。十方佛母。是一乘因果义。此则约宗。虽显说中。亦云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又云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而重在密诠也。五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从用立名。灌顶章句四字。意指密诠之用。所谓果上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因中持此咒心。亦于十方蒙佛授记也。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句。意指显诠之用。由悟阴入处界七大皆如来藏。所以一心能 具万行。事事可证圆通也。余如玄义中释。

(丁)二总答奉持

汝当奉持。

奉持别无他法。只是识取名下之义。而会归自已耳。然问中言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今但答汝当奉持者。正显传法之人。应须以身设教。汝能如法奉持。则一切众生。自当不令而行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末世弘经。所当深思而力勉也。大章第四结经名竟。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意显若无出世妙戒。决无出世妙慧也。三恶道及阿修罗。无木义戒。人仙欲天。无有禅戒。色无色天。乏无漏戒。无戒故无慧。不出生死。文分为二。初申请。二示答。

(丙)初中二。初经家叙益。二当机正请。

(丁)今初。

说是语已。卽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此之领益。其来甚远。一则得蒙开示般怛罗义。卽是前文重宣神咒。述益劝持。二则悬示修进圣位。 卽是能立三种增进。所立五十七位。三乃兼闻了义名目也。禅那。此云静虑。卽止观之异名。前文所谓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是也。虚凝者。观无沉滞故虚。止无散动故凝。闻法之力。资其定慧故也。三界修心所断烦恼。共有八十一品。今阿难且断欲界六品烦恼。证于第二斯陀含果。此约迹言之也。

(丁)二当机正请二。初赞谢。二陈疑。

(戊)今初。

卽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戊)二陈疑三。初总疑真不容妄。二别疑地狱同别。三结请决定开示。此是阿难同体大悲。悬见末世之中。有妄执圆常之理。谓天堂地狱。总一真常。而不畏恶道者。有妄计法空之名。而硬作主宰拨无因果者。有仿佛心净土净之说。而直云地狱无定处者。有但见地狱等各有定处执为究竟实有。而不达惟心者。故致此问。使行人解行并进。不堕迷网。亦扶律谈常之极思也。

(己)初总疑真不容妄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徧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卽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此虽总疑真不容妄。然与第四卷中。满慈所问理违事难。其意不同。满慈是从阴入处界文中蹑成难端。意谓如来藏性不应忽生诸有为相。故佛须以迷真成妄。妄本不生答之。今文是领二种转依道理。重辨性具法门。倘一转一切转。则佛体不容更有六道。倘一心本具十种法界。则六道当与佛界并驱。故佛须以妄想发生。非本来有。乃至汝妄自造。非菩提咎答之。文中若此妙明至本来徧圆。领前妙性圆明离诸名相而言之也。本元真如。卽是如来成佛真体。领前灭妄名真二转依号而言之也。此道为复本来自有句。结成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六道之难也。为是众生妄习生起句。含下有定处各私受之两疑而问之也。

(已)二别疑地狱同别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 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此别举现事以为问端。正欲显示惟心业果。警三界之沉迷也。宝莲香私行淫欲。则是破戒。妄言无报。则是破见。戒见俱破。直堕何疑。琉璃废父自立。诛瞿昙族姓以报一言之辱。旣非有戒可破。亦非拨无因果。只由嗔恚增上而招地狱。善星妄说法空。则是破见。虽未破戒。亦复同堕。此诸地狱。明知皆是妄习生起。但未知其有定处耶。各私受耶。各各私受。卽是无定处也。此虽单问地狱定处之有无。意实兼问六道。下文答以虽则自招。兼有元地。虽有定处。惟属浮虚妄想凝结。则三界惟心之义。益彰明矣。

(已)三结请决定开示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观此结问。知其意在扶律矣。

(丙)二示答二。初赞许。二正说。

(丁)今初。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妄谓六道是本来有而不可灭。此是邪见。妄谓六道卽是性真而不须灭。此亦邪见。妄谓六道惟心而无定处。此是邪见。妄谓六道有定处而非惟心。此亦邪见。妄谓业性卽空而不受报。此是邪见。妄谓业障有实而不可转。此亦邪见。今由此问。重为开示。俾知六道皆是妄想凝结。非本来有。则知卽性空成性具。卽性具是性空。不入初二邪见。俾知自妄所招。兼有元地。则知惟心三界。三界惟心。不入次二邪见。俾知妙发三昧。永除三惑。方能证妙寂常。则知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若能毕故不造新。灭障犹如翻大地。不入后二邪见。故称快哉此问也。

(丁)二正说三。初总明二分。二别示七趣。三结示劝修。

(戊)初中三。初约迷真双标。二约情想别示。三明纯杂升沉。

(己)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内外二分。止就众生现在迷妄身心辨之。克实不 过善恶二业。而以恶为内分者。犹律中所谓俗人造罪。是其分内也。夫内分外分。只因妄习。妄习只因妄见。妄见更无所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故知狂华乱舞。空体依然。妄习纷纭。实本真净矣。

(己)二约情想别示

阿难。内分卽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卽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众生全体在迷。故以爱染恶情为分内。渴仰善想为外分也。文皆可知。

(己)三明纯杂升沉二。初正明升沉。二结答同别。

(庚)今初。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 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卽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卽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卽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生从顺习者。因惑起业。各顺其习气也。死从变流者。随业受报。总不能自主也。死逆生顺二习相交者。人当临命终时。则死从变流之境。与生从顺习之事。如此二习。当下交现。随其善恶业力牵生。毫发不爽也。纯想但是上品十善。福则出世戒定。慧则出世智慧。净愿则出世四弘及往生诸愿等。故 乘此纯想善力。而得心开见佛。随愿往生也。九想一情为飞仙。八想二情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为地行罗刹。此皆善神种族。诸天流亚。若加以善愿善心。则成护法八部众矣。情想圴等。是人道总报之业。就均等中。或想为其主。则明且聪。或情为其主。则幽且暗。乃人道别报之业也。情多想少。谓六情四想。就六情中。复分重轻。重为毛群。足不离地。轻为羽族。仍能飞举也。水能害己者。纵得水时。变成烊铜沸屎等也。轻生有间。意指八情二想。重生无间。正指九情一想。纯情沉入阿鼻。正与纯想必生天上为匹。是故阿鼻地狱寿量。亦与他化自在天同。若沉心中。兼有谤经毁戒诸恶。正与福慧净愿相反。是故更生十方阿鼻。亦与往生净土者相对也。是知善恶业力。俱不思议。如铸像铸兵。同一金质。同一人工。同一器具。倘转此一点关棙。则十方阿鼻。便成十方净土矣。央掘广额。诚证具在。如何弗思。

(庚)二结答同别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言循业自招。可见非本来有。言同分有地。可见非 无定处。此随文便。且结恶业。若天趣等。则应云循造善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矣。

(戊)二别示七趣卽为七。初示地狱趣。(至)七示修罗趣。

(己)初中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结。

(庚)今初。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此等二字。牒上地狱而言之也。自业所感。所谓非从天降。非从地生。亦非人与。亦非无因妄招果也。

(庚)二别释二。初明十因。二明六报。

(辛)今初。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牀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囗舌自相緜味。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 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徧执。如临毒壑。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旣云十因。因必克果。是故备陈惑业苦之三相也。淫是贪惑之最重者。又是生死根本。故首明之。二根交接。是其业相。研磨发火。致成铁牀铜柱诸事。是其苦相。二习者。死逆生顺之二习也。相然者。生前别业欲火。死后同分苦火。俱现而交发也。十方如来。觉悟圆满。深达一切业因业果。故于行淫一事。定其名色名目。谓之欲火。令诸众生知所警惧。一切菩萨从迷得悟。故见欲如避火坑。誓不敢蹈也。下皆淮知。贪是根本烦恼。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故以交计而为业相。吸揽生冻。致成寒冰而为苦相。吒吒波波罗罗。皆是地狱忍冻之声。赤白青莲皆地狱冻冽之色也。慢亦根本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故以交陵而为业相。驰流生波。致成灌吞诸事而为苦相。嗔亦根本烦恼。于苦苦具憎恚为性。故以交冲而为业相。忤结铸金。致成宫割诸事而为苦相。诈亦名谄。是小随惑。为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故以交诱而为业相。乃至杻械诸事而为苦相。诳亦小随烦恼。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故以交欺而为业相。诬罔造奸。致成没溺诸事而为苦相。怨卽是恨。亦小随惑。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故以交嫌而为业相。衔恨畜恶。致成投掷诸事而为苦相。见是根本烦恼。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故以交明而为业相。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有二十句。乃至六十五句。二是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三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禁戒。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四边执见。谓于五蕴随执断常。五是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执。皆名邪见。今云邪悟 诸业。总摄边邪二见也。发于违拒出生相反者。随起一见。卽与诸见互相违反。各言此是真实。余皆虚妄也。勘问辞辩诸事。是其苦相。枉者。非理横加。以直为曲。是害所摄。亦小随惑。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故以诬谤而为业相。合山乃至衡度而为苦相。讼是恶业。由于藏覆。覆亦小随烦恼。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因我覆罪。彼则发之。遂成讼业。致招恶友业镜诸苦报也。戒序云。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戴山履海之喻。持戒者幸深思之。问曰。根随烦恼共二十六。何故独约此十为习因耶。答曰。佛具一切种智。深知众生惑业因果差别。举此十因。卽能该摄一切烦恼。如根本中痴疑二种。及中随二。大随八。皆与此之十因。并得相应而起。若小随中忿恼嫉三。皆属嗔摄。憍是慢摄。悭是贪摄。故举十因。卽摄二十六种烦恼。乃至恒沙烦恼业苦。皆摄尽也。

(辛)二明六报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 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徧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毐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三者齅报招引恶果。此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口*帀]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灸。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 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根尘识三。如恶叉聚。设非根尘。则识何由造业。设非尘识。则根何由受报。故吴兴云。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根出者。盖业并由心。报多约色故也。此见业交者。谓见根所造恶业。正当死逆生顺二习相交之时也。此明极重恶业。直入无间。所以不经中阴之身。成论所谓极善极恶。皆无中阴也。发明二相者。平时见根造罪。元有二种不同。一者因于明见。二者因于暗见。故今受报。亦随其惑业而发明不同也。一根所招恶报。令余五根亦互受者。良由造罪之时。虽以一识为主。必曾牵动余识。从而和之。故今还感斯报。倘造罪时。缺有一识不起。则受报时。当亦免此一苦也。耳识造罪本有开闭二相。乃至意识造罪本有迷觉二相。所招恶报。义并可知。惟心地狱。地狱惟心。迷般若而成惑。迷解脱而成业。迷法身而成苦。读经至此。不悚然急断生死三缘。不恍然顿悟性德三因者。非夫也。

(庚)三总结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 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恶业同造。谓一切时中。六根同造十因也。六根各造。谓六根虽各有罪。而造非一时。或但兼十因之几境。但兼六根之几根也。身口意三作杀盗淫。谓六根中减去三根。十因中减去七因也。三业不兼。谓身口意随缺一种也。或为一杀一盗。谓三恶业随缺一种也。见见一根。谓六根中惟有一根造业。举见见以例闻闻等也。单犯一业。谓十因中惟造一因也。别作别造。结显恶业自招。入同分地。结显兼有元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结显实本真净也。有卽非有。如空华无体。故云非本来有。非谓本来不有而后来成有也。思之。思之。

(己)二示饿鬼趣三。初总标。二别显。三结示。

(庚)今初。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 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克论鬼趣。有四差别。一者下品十恶为因。直招其报。二者过去异熟业力。忽牵其报。三者将入地狱。先受华报。四者从地狱出。受此余报。以要言之。七趣后有。皆可趣于鬼道。只此一趣。复分有财少财无财三类九品之不同。今但约地狱余报。乃一往略言之耳。

(庚)二别显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厉鬼。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贪物卽是贪习。由其爱著诸物。故今遇物成怪也。贪色卽是淫习。由其淫风鼓扇。故今遇风成魃。作旱妖也。贪惑卽是诈习。由其谄媚成性。故今遇畜 成魅。如妖狐之类。仍欲媚惑人也。贪恨卽是嗔习。由其心怀毒恚。故今遇虫成蛊。仍毒害于人也。贪忆卽是怨习。由其衔恨不忘。故今乘衰作厉。报夙仇也。贪慠卽是慢习。由其尚气自恃。故今遇气成于饿鬼。所谓空腹高心之剧报也。贪罔卽是诳习。由其暗地造奸。故今遇幽成于魇鬼。依旧乘人之卧而魇之也。贪明卽是见习。由其邪悟邪执。故今遇精成魍魉鬼。望之有似高明。就之实无威德也。贪成卽是枉习。由其证人入罪。指暗为明。故今遇明为役使鬼。助人成事也。贪党卽是讼习。由其发他阴私。必须牵引傍人为证。故今遇人为传送鬼。仍报种种阴私事也。只此十类。必各各苦乐别报之不同。亦是略而不说。可以理推。

(庚)三结示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言是人者。本从人道造十习因而坠落也。虽以业火烧干。上出为鬼。乃其夙习仍在。故习不可不慎也。然旣云悟菩提而本无。则今正在迷时。又岂实 有。无奈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耳。哀哉。

(己)三示畜生趣三。初总标。二别显。三结示。

(庚)今初。

复次阿难。鬼业旣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克论畜趣。亦四差别。一者中品十恶为因。直招其报。二者过去异熟业力。忽牵其报。三者从地狱出。卽偿其报。四者从饿鬼来。乃偿其报。以要言之。七趣后有。皆可趣于畜生。只此一趣。复分上中下品各各三类之不同。今但约鬼业旣尽言之。亦是一往语耳。言情与想二俱成空者。向来坠狱之人。或是纯情无想。或是九情一想。八情二想。乃至鬼趣之中。或是七情三想之所直招。今则虚妄所积恶情善想。势力已尽。不复更招二趣苦报。故曰成空。非谓 幷空于宿债。亦非谓能空其惑体也。

(庚)二别显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衰厉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 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緜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枭类者。盗贪余习。附块为儿。又盗贪之最重者莫如食肉。故今怀怨报仇。致成食父母想也。咎征一切异类。卽凶事之前征。由淫习故为妖为孽也。狐仍诈习。毒仍嗔习。蛔类乘人之虚。仍是怨习。并皆可知。由慠慢故。妄言天生万物。本以养人。取诸众生血肉充食。故今报为食类。又慢习陵人。今乃以肉充食。则受陵斯极也。服类者。蚕虫及诸皮毛。可为衣服。牛马可以乘服。由昔诳人。今以此偿债也。应类者。社燕塞鸿之属。应时而来。此由计时计方种种邪见之余习也。休征者。嘉凤祥麟。乃至鹊噪报喜之类。由昔枉人成罪。故今报人善事以酬之也。循类者。猫犬之属。由昔贪党讼人。今故依顺人也。各言多为者。举其大概言之。正显不必尽然之意。

(庚)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由惑火故成业火。由业火故感报火。今言业火干枯者。恶业如薪。薪不尽则火不息。以果从因而言之也。若悟菩提。先转惑火以为智火。则一切业薪。当下烧尽。何俟地狱报火所烧。惟其迷菩提为烦恼。所以迷解脱为恶业。迷法身为苦报也。然而烦恼之性。不离菩提。恶业之性。何殊解脱。苦报之性。岂外法身。故曰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譬如迷空作华。结水成冰耳。岂于空外有华。水外有冰也哉。

(己)四示人趣三。初总标。二别显。三结示。

(庚)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其)所(当)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如彼(人)有(定慧)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 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此明三恶趣中复还人道之相。幷详示杀业难停以警迷也。克论人道。亦三差别。一是五戒及中品。十善为因。直克其果。二是从胜类中来。谓天仙等。三是从恶道中来。复有四类。所谓地狱鬼畜及阿修罗。今但约畜生复形人道。亦是一往略言之耳。就互偿中有二差别。一偿力。二偿杀。偿力又二。一有福力。卽于人身中偿。二无福力。还为畜生偿之。偿杀亦二。一为畜生相食。二于人中相诛。又人旣杀畜。畜亦害人。唯此相食相诛之业。结怨连仇。终无自停之日。除是修行一心三止。永超生死。方可停寝。或是诸佛出现于世。以不思议大慈悲力。大神通力。为之解怨释结。亦可停寝。舍此二途。纵经尘劫。常如转轮。然而奢摩他路。殊不易臻。诸佛出世。悬远难值。可不哀哉。可不畏哉。

(庚)二别显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 生人道中。参合狠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人道自有正因。所谓五戒十善。今是酬足复形。故皆云参合也。贪故愚顽。所谓利令智昬。淫故妖异。所谓乱伦灭理。多诈故庸鄙可贱。怀嗔故狠毒不仁。怀怨故陋劣轻微。不齿于人。慠慢故自失威力。柔弱可欺。诳他故劳形酬债。邪见故巧饰文词。枉习故小慧明察。讼习故世事敏达。此非经天纬地之文。仰观俯察之明。聪明圣智之达也。

(庚)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转轮。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虽则复形人道。还于人道起惑造业。不久又堕苦轮。由淫欲故相生。由杀盗故相杀。譬如捏目。乱华发生。诚可怜也。修心之士。可不以断业计为急务哉。

(己)五示仙趣三。初总标。二别显。三结示。

(庚)今初。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言复有从人等者。意显进趣菩提。惟有人道为易。今旣幸得人身。又复稍知修进。乃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而别修妄念。甚可惜也。不依正觉。谓不以正觉为本修因。不修三昧。谓不以首楞严定上趋极果。别修妄念。正显除佛法外。决无真修。存想固形。正显仙虽十种。宗趣是同。总不出于固其妄形而已。形有二种。一浮尘根。二胜义根。若欲 幷肉身而常存。则是固浮尘形。若欲舍凡躯而蜕化。则是固胜义形。计此胜义诸根。以为本命元神。而不知其如频伽瓶。只是生死幻妄色法。非实我也。

(庚)二别显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 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故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服饵者。服延生物。不忌烟火。故但得长寿。名地行仙。坚故草木者。不用烟火。但餐松柏黄精之类。故身能轻举。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者。用五金五石以炼外丹。故能化形易骨。撮土点石游戏人间。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者。调气固精。遗形涉空。故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者。鼓天池。咽津液。不交世欲。故令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与天无异。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者。吸风饮露。采取日月精华。故能通于造化。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者。专精术法。故能役使鬼神。显其道力。名道行仙。如此方张道陵之流。又依内教密部。亦有误成此者。坚固思念者。或存想顶门而出神。或系心丹田而炼气。或送想蓬莱而委蜕。澄凝精思。久能照应。故名为照行仙。坚固交遘者。以心为离火。肾为坎水。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故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者。谓存想变化之理。心随邪悟。故能起大变 化。其行超绝。名绝行仙。夫此十仙。虽复高下不同。一一皆云坚固而不休息。方得圆成。则其修炼功夫。殊亦非易易者。乃所成妄果。不过寿千万岁。倘将此全副精神。依于正觉修三摩地。岂不能顿阶常住乎。譬如不龟手药。但洴[糸*辟]纩。又如夜明之珠。用弹黄雀。亦可叹也。

(庚)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虽炼心而不修正觉。是故迷无生而别得生理也。仙报旣尽。依旧随业流转。散入诸余六趣矣。何足贵耶。

(己)六示天趣二。初别示诸天。二总结虚妄。

(庚)初中三。初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辛)初又三。初总标欲天之因。二别示六天之相。三结成欲界之名。

(壬)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不求常住者。无有出世智慧。此三界之通惑也。未能舍离妻妾恩爱者。不修出世戒定。此欲界之别 惑也。由此二惑。所以常为欲界所系。

(壬)二别示六天之相卽为六。初四天王天。(至)六他化自在天。

(癸)今初。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欲界诸天。同以上品十善为因。今独举邪淫一事者。由此淫欲。正是生死根本。故单约此以论升沉。其余可例知也。据正法念处经。不杀功德增上。能生此天。今于邪淫心不流逸。则不杀功德。不俟言矣。言四天王者。东方持国。为乾闼婆王。南方增长。为鸠槃茶王。西方广目。为龙王。北方多闻。为夜叉王。此天离人间地四万二千由旬。身长拘卢舍四分之一。当此间周尺七十五丈。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则是九百万年。亦复有中夭者。死时五衰相现。甚大苦恼。

(癸)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正淫亦薄。故超前天。据正法念处经。不杀不盗功德增上。能生此天。居人间顶。卽指须弥山顶。今望 之而苍苍者是也。离地八万四千由旬。共有三十三天。谓四方各有八天宫殿。幷中间帝释天王宫殿。并列而居。故名三十三天。天身皆长半拘卢舍。当周尺一百五十丈。帝释身长一拘卢舍。与兜率天身相等。由其过去偏修恭敬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一千岁。计人间数。则是三千六百万年。亦有中夭及五衰相现之苦。以下四天并同。

(癸)三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动少静多。卽是兼学坐禅。故能超地居而成空居也。据正法念处经。不杀不盗不邪淫功德增上。能生此天。离此间地去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朗然安住。但以莲华开合而为昼夜。名须焰摩。亦云夜摩。此翻时分。亦翻妙善也。身长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

(癸)四兜率陀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一切时静。已成欲界中定。故能不接下界诸人天境 。此通指外院而言之也。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别指内院言之。兜率陀。亦云覩史。此翻知足。亦翻妙足。据正法念处经。身三口四善戒功德增上。能生此天。离此间地去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癸)五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嚼蜡以喻无味。此是旣成欲界中定。进修未到地定之境界也。越化者。超越下地能为变化。故名乐变化天。亦名化乐。梵称须洹密陀也。离此间地去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八千岁。

(癸)六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徧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卽是已成未到地定。幷嚼蜡 之味而亦无也。超化境谓超第五乐变化天。超无化境谓超前之四天。梵语婆舍拔提。此云他化自在。离此间地去一百二十八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又魔王宫殿。亦在此天。或云在欲色二界中间。别有魔宫也。

(壬)三结成欲界之名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形虽出动。言出于人间散动境界也。心迹尚交。言下四天。心迹俱交。化乐他化。心虽不交而迹尚交。此约因中言之。若约果言。则四王与人间同。忉利二根相到。但出风气。无有不净。夜摩相抱为欲。兜率执手为欲。则是心迹俱交。化乐共笑为欲。他化相视为欲。则是心交而迹不交。然虽因中果上。轻重各殊。总未离男女欲爱。故同名欲界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辛)二色界三。初总出其因。二别明其相。三总结其名。

(壬)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

此总明四禅之因也。以其能伏下地思惑。亦名修心。以其不修出世妙定。故云不假禅那。以其不修 出世妙慧。故云无有智慧。以其不修出世妙戒。但修世间事戒事禅。故云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也。夫不行淫欲。则身恒清净。十善事戒成就。想念俱无。则心亦清净。十支功德发生。而不名出世妙戒妙定者。以是旧医之法。凡夫外道所能建立。非是如来所结波罗提木义故也。客戒客定客慧。台宗辨之颇详。人都忽而不察。亦可慨矣。

(壬)二别明其相卽为四。初明初禅。(至)四明四禅。

(癸)今初。

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旣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清净离欲。故名为梵。梵众。卽是梵民。律仪。亦指世间微细禁戒。非必是佛戒也。梵辅。卽是梵臣。心旣离欲。身顺律仪。故曰身心妙圆。此妙圆字。特就彼 天言之。远离欲界一切粗浊。名之为妙。较前二天功德满足。名之为圆。加以明悟者。卽是修于四无量心成就。故得为梵王也。言胜流者。展转胜下地故。下皆仿此。一切苦恼。卽指欲界八苦。诸漏二字。亦指欲界思惑也。禅者。梵语具云禅那。此翻静虑。静则不同欲界之散动。虑则不同四空之昬昧。故亦名等持也。初禅于九地中。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趣生。得清净乐。律中喻以巧浴润渍也。吴兴曰。初禅修五法。离五葢。成五支。具八触十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进。慧。一心。五葢者。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八触者。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复有八触。掉。猗。冷。热。浮沉。坚。软。此八虽与前触大同。若约分别。不无小异。合而言之。名十六触。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大梵天寿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禅悦为食。又起世因本经云。色界天。不著衣服。如著不异。头虽无髻。如著天冠。无男女相。形惟一种。法苑珠 林云。大梵天无别住处。但于梵辅有层台。高显严博。大梵天王独于上住。以别群下。于此三天之中。梵众是庶民。梵辅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禅。有其君臣民庶之别。自此以上。悉皆无也。今按后文四禅四位天王。及华严经。亦有二禅三禅天王等。则知此说亦未尽然矣。劫尽火灾得至此天。由其内有觉观火故。

(癸)二明二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徧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圆满梵行。牒前梵王而言之也。澄心不动。谓幷离其觉观二支。成就内净喜乐一心四支功德也。映十方界。且指中千世界为十方也。光为教体。喻如人世以音为教。故名光音。非谓光实有声也。初禅有觉有观。故有忧悬。亦名粗漏。今觉观俱离。则忧悬不逼。而粗漏已伏。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 泽其心。律中喻以山顶之泉也。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俱发为异。少光寿二大劫。身二由旬。无量光寿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寿八大劫。身八由旬。火灾不到。水灾得至。由其内心有喜水故。

(癸)三明三禅

阿难。如是天人。(旣已)圆光成音。(今更)披(去光)音(教迹)露(出)妙(定)。发成精(纯之)行。通(于)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犹言拓充)无际。身心轻安。成(就)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殊)胜(归)托(之境)现前。归(于)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徧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此第三禅。具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葢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此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澹寂静。故名寂灭乐耳。非是无漏寂灭乐也。由其永离喜动。名为安隐心中。由其得无量乐。仍名欢喜毕具。此离喜妙乐地。世间之乐更无过者。律中喻以莲华出地而未出水。根。茎。华。叶。无不润渍也。少净天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无量净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徧净寿六十四大 劫。身六十四由旬。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

(癸)四明四禅又二。初明凡夫四天。二明不还五天。

(子)今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了知)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故于)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之中)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旣以(厌舍苦乐之)生灭为因。(决定)不能发明(本)不生灭(之)性。(故生彼天时经)初半劫(想心方)灭。(到)后半劫(想心又)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苦因已尽。结上三禅之德。久必坏生。显彼三禅之过。苦乐二心以下。方显四禅正行。此禅具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净。四一心也。穷未来际者。言其福性益增。寿倍初天而已。非真尽未来际 也。福德圆明修证而住者。谓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也。广果者。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无想天者。于四百九十九劫之中。六想不行。如冰夹鱼。如石压草也。此名舍念清净地。律中喻以沐浴被新净衣。又如密屋中灯。他经福生。或名无云。言无云者。下虽空居。犹依云住。此天果报虚妙。 幷云相而亦无也。福生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爱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广果无想。皆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火水风灾皆不能到。法苑珠林云。无想天亦无别所。但与广果同皆一处。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种别名。

(子)二明不还五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栝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 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此之五天。皆三果圣人寄居处也。下界。指欲界。习气。指思惑。九品习气俱灭。此于欲界无续生业。不可卜居也。苦乐双亡。则于初二三禅无续生业。不可卜居也。舍心众同分者。卽指第四禅天。通名舍念清净地故。由其上界思惑未尽。所以须向此中安立居处也。斗心。卽双舍苦乐之心。机栝。卽苦乐两忘之心。盛热名烦。微烦名热。十方世界。统指大千国土言之。尘象沉垢。指四禅中定慧之障。陶铸无碍。言其定慧精明。融炼自在也。究竟者。研穷之义几者。动之微。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穷亦究竟之义。心旣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穷彼色性之性。邻于空无边际。此为色界最顶。故名色究竟天。幽溪曰。初无烦天。卽杂修下品。谓行人先入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 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由此有漏无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亦名夹熏禅。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故业故。从广果没便生无烦天也。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卽是障。障卽苦乐两斗也。次无热天。卽杂修中品。有六心用前。下品三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无漏有漏无漏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能超无烦。生于无热天。盖前斗心虽不交于苦乐。犹有不交者在。今则机栝独行。研交者无地。则其热亦无。三善见。卽杂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为加行。更起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生善见天。无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见圆澄。名善见天。盖前天虽无热。犹有机栝独行者在。不得称为善见。今则独行机栝亦无。十方世界惟一妙见也。四善现。卽杂修上胜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超三生四。盖前虽善见。未能转变自在。今旣无尘象沉垢。犹如陶师著少泥于轮上。一拨便转。大小器具。随行施设。无所不可。能起十四变化自在。故名善现。五色究竟。卽杂修上极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 根本。资于故业。能超四天。生色究竟。无烦寿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无热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见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现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结中云四位天王不能知见者。由其凡圣异途故也。然据起世等经。则五不还天。倍倍居上。若据此经文意。似与四禅同在一处。而凡圣自殊途耳。恐亦如方便之与同居。具有横竖二论。不可偏执一途也。详之。问曰。彼之天王。旣是菩萨。云何不能知见三果境耶。答曰。惟其菩萨示现。所以迹同诸天。相与钦闻五不还天。生其出世善根也。

(壬)三总结其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言其无有情欲。异欲界也。未尽形累。言其尚有色质。异四空也。故总名为色界。

(辛)三无色界五。初简去回心不入。二别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圣二类。四总辨王民不同。五结成无色名目。

(壬)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先明色究竟中。一类利根之人。慧性增上者。不入四空处也。幷下一类钝根入四空者。共名二种岐路。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旣销。无碍(之)无(亦)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及)半分微细。(意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旣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若在舍心句。总指舍念清净众同分地言之。虽似独说钝根那含。其实兼摄广果无想凡夫外道。故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卽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卽凡夫外道也。斯言得之。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阿赖耶。卽第八识。末那。此翻染污。卽第七识。此第七识。无始以来。 妄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今言全于末那。正显俱生我执全在。分毫不曾伏断也。半分微细者。指第六识。无复外尘可缘。独有内缘之半分犹在。其相微细。不但非色。亦且非空。故以此为识处也。识心都灭。则并其第六识之内缘者亦伏。故名无所有处。第八识性。从来不动。不可断灭。今以妄灭之心。强加穷研。于此无尽性中。虚妄发宣尽性。故使第八识性。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见故。第七执我之心。若尽而非尽。以其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未断非非想处爱故。此则但离下地粗想。故名非想。不达妄想无性。不入泥洹真无想道。故名非非想也。空处寿二万大劫。识处寿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

(壬)三更判凡圣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若)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言旣以空而灭色。复以识而灭空。又以无所有而灭识。又以非想非非想而灭无所有。则于空境。可谓竭尽心力矣。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旣离色求空。岂尽空理。此钝根那含与凡夫外道。所以同归迷闷也。但此中若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直待非非想处八万大劫寿满。方出三界。生方便有余秽土。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及广果凡夫来者。则一味求空。不知回头观察真空道理。名为穷空不归。此乃迷有漏天。作涅槃想。旣不闻出世真正法门。则报尽还堕。随其夙业。依旧轮转于七趣矣。

(壬)四总辨王民不同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人轮。彼之天王。卽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文宜在下科之后。乃是通结三界之文。今旣错简在此。另作一科释之。是诸天上者。总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三及无色四。惟除五不还天。非此所指。以非凡夫酬业处故。言菩萨所修行路者。如华严经。三地多作帝释天王。四地多作夜摩天王。乃至八地多作小千世界梵王。九地多作中千世界梵王。十地多作大千世界大梵天王等是也。孤山曰。游三摩提者。以菩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 定而为天王。九次第定名善入。师子奋迅名善出。超越三昧名善住。一一皆能深达实相。号首楞严。

(壬)五结成无色名目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色蕴销亡。名身灭尽。四蕴精微。名心灭尽。定性现前者。仍有定果色也。无业果色者。凡外肉天二眼所不能见。所以名为无色界也。从此逮终者。言此外更无别天。当知三界虚妄之相。终于此矣。初别示诸天竟。

(庚)二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特伽罗。此翻有情。亦翻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趣受生。于三界中。数数有所取著也。

(己)七示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 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修罗。具如前释。鬼道护法力者。是其先因。此由善力而升者也。天中降德亦是先因。此由业力而堕者也。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但其权不及天。故每怒而争之。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常为帝释先锋。或时帝释不胜。亦求梵王等助力也。此卽修罗中王。其居皆在须弥山下。大海之中。彼下劣修罗。则其所统之人民耳。孤山曰。若依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下。今为摄属不定。故在其后。幽溪曰。六道摄属。各有定处。惟修罗摄属四趣者。不特显果报之有四种。将是每一种下。亦杂具四因。惟观其何因为多。以堕其趣。如中品十恶为鬼道因。下品十恶为畜道因。中品十善为人道因。上品十善为天道因。若善恶业纯。则随受鬼畜人天之报。其或倏焉为善。倏又为恶。倏焉而下。倏又为上。或善恶交战于一生。或上下交攻于一念。况复心怀猜忌。事欲胜他。故令垂终受报。强者先 牵。或为鬼道而卵生。乃至或为畜道而湿生。然虽为鬼道。又能乘通入空。虽为畜道。又能旦游虚空。非兼人天福乎。至于人天二趣摄者。虽居邻日月。力洞无畏。仍有苦具日夜三时。非兼鬼畜罪乎。故诸天与修罗战时。每以人间善恶多少而卜胜负。善多则天胜。不善多则修罗胜。一日方相战。而天帝乍胜乍负者再。正缘世有一人。欲为善而忽有恶念间之。欲为恶而又有善念间之。由其持疑未决。故令天帝若此。每见今之为行者。是非美恶。杂糅神襟。猜忌之念容存。好胜之心不免。亦当以是而为戒也。二别示七趣竟。

(戊)三结示劝修二。初结示迷妄。二举悟劝修。

(己)初中二。初结成妄果本空。二重示妄因颠倒。

(庚)今初。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昬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精研者。微细推穷也。昬沉。是惑。有为。是业。受生随业。是其果报。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苦卽法 身。故名为妙。惑卽般若。故曰圆明。业卽解脱。故名无作。是知妙圆明无作本心。犹如太空。惑业苦三。均为华相。故曰但一虚妄更无根绪也。旣称元无所著。则知虚妄七趣。元不碍于佛体真实。旣称更无根绪。则知此道非本来有矣。

(庚)二重示妄因颠倒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出生无杀盗淫。正指旧医十善戒法。及欣厌事禅而言之也。有名鬼伦者。现在卽是三恶趣因。将来决招三恶趣果也。无名天趣者。现在卽是三善趣因。将来决招三善趣果也。对有说无。对无成有。不达出世妙戒妙定妙慧。则终于轮回而已。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者非耶。是知空本无华。虽不须扫。目中有翳。还赖金錍矣。

(己)二举悟劝修二。初正举悟境。二结劝真修。

(庚)今初。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妙发三摩提。言出世妙戒。依于首楞严王三昧而开发也。妙戒若发。则波罗提木义戒。卽无漏戒故常。卽是禅戒故寂。犹向所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等也。有无二无。故不堕凡夫地。无二亦灭。故不堕二乘地。斯则 幷其不杀不盗不淫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有杀盗淫事耶。得此一语。方知无相妙戒。不是破戒。倘有杀盗淫事。仍是鬼伦而已。无惭之辈。其可借口乎哉。

(庚)二结劝真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卽魔王说。

各各有私。卽别业也。众私同分。卽彼相似别业所同感之依界也。从此便有七趣定处。此诸别业及诸定处。总是自妄发生。而生妄更无别因。是故无可寻究。但须除其心中三惑。则因穷果尽。譬如翳除则华自灭。华灭则空自呈矣。三惑者。卽淫心杀 心偷心也。由惑起业。故必断惑。方除妄根耳。大章第五广示七趣竟。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意显若无中道妙慧。幷失中道妙戒也。由无相似中道慧。所以或堕魔境而破戒。或堕外道而破见。破戒破见。总是违犯波罗提木叉。由无分证中道慧。所以或成声闻。或成缘觉。而破菩提心戒。故云无慧 幷无戒。文分为二。初正明禅境。二更断余疑。

(丙)初中三。初结前生后。二时众伫诲。三总别开示。

(丁)今初。

卽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诚恐)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初因不达法相)妄言证圣。(及至)天报已毕。衰相现前。(不知自未证果反起)谤(心以为我今是)阿罗汉。(仍复)身遭后有。(佛是妄语。由此谤心)堕阿鼻地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此禅那中所现魔境。非一切智。莫能辨识。故今回紫金身。无问自说。乃是最后深慈也。洗心非正。谓不能以正法洗心。幽溪曰。洗心有二义。一凡修禅。先须洗涤先心。从前所有邪恶知见。悉从忏断。犹如除去毒密。灰香荡涤。方贮甘露。一有不尽。便为致魔之端。二者所修圆顿止观。乃是洗烦惑之慧水。不与三止三观相应。便为非正。卽落魔道也。或汝阴魔等者。通则五十重境。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境。但是阴中自现。止名阴魔。受阴十境。则有外魔入心。兼遭魑魅。想阴十境。兼有天魔。及著鬼神。行识二十重境。皆是得少为足之流类也。又摩诃止观广明十境。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惟阴界入。是初心所常观境。余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今以二十五境而为圆通之门。正是初心常观阴界入也。此五阴境。具有烦恼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及二乘境。惟缺病患及菩萨耳。然偏教菩萨。亦可合于二乘境中。而总示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正所谓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也。

(丁)二时众伫诲

阿难起立。幷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丁)三总别开示三。初总明魔事之由。二别显境发之相。三结劝钦诲遵修。

(戊)初中二。初正明魔动因由。二劝诫迷悟得失。

(己)今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只今现前)本觉妙明觉圆心体。(元自)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是故)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情见)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便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湆-立+勿]。当处湛然。(彼)一切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各各)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为之)振坼。水陆(为之)飞腾。(所以)无不惊慑。(世间)凡夫昬暗。(故)不觉(其)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饰。庄严也。以功德智慧。庄严法身。则修德有功。性 德方显。故与菩萨罗汉心精[湆-立+勿]湛也。凡夫昬暗不觉迁讹者。譬如人在大舟之中。舟行人尚不觉。况世界震动。凡夫那知。余皆如文。

(己)二劝诫迷悟得失二。初劝悟则成得。二诫迷则成失。

(庚)今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是禀)受幽气(者今)。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此中凡举四喻。一者风吹光。二者刀断水。但是不动不伤。明其无害而已。三者汤消冰。四者明破暗。则不惟无害。又能转魔界为佛界矣。修心之士。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诫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一切境界。皆依阴发。故但云被阴所迷。以离五阴则无天魔鬼神可得故也。籍没者。没其属籍。

(戊)二别明境发之相五。初明色阴境。(至)五明识阴境。

(己)初中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又四。初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妄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道场者。修道之场。若据佛世及末世利根。止取可安居处。便为道场。若欲事理并修。克期取证。则指三七坛仪之后。卽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名为坐道场也。销落诸念。卽入流亡所正修功夫。以一心圆顿止观。随观一境。销镕五阴生死情计。譬如大冶铸金。故名为销。令彼垢除故名为落。其念若尽。通则从观行尽。至究竟尽。别则且约观行名尽。所谓初登五品。圆伏五住烦恼也。离念一切精明。通亦从观行离。至究竟离。则有观行精明。乃至究竟精明。今且约观行言之。旣登观行一品。便能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观音所谓所 入旣寂者是也。当住此处入三摩地者。印成下手功夫正应如此也。然此处有二义。一约观。二约境。约观者。卽是离念精明之处。约境者。卽是事理二境。各有通别。通者。二十五门为事境。门门所具如来藏性为理境。别者。耳门为事境。闻性本圆本通本常为理境。今正合明以此离念精明之观。住于耳根闻性圆通常处。乃可入三摩地也。利根之士。便从此处一超直入。若色阴习强。则有幽暗区宇现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此明观行位中。色阴现前之相也。圆解已开。故如明目之人。事障未破。故如处大幽暗。了知色阴本如来藏。故云精性妙净。理境未现。故云心未发光。被此虚妄色质覆障真性。故名色阴区宇。区者。区局。宇者。处所也。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十方洞开无复幽黯者。卽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乃至明暗通塞。恬变合离。生灭种种二相。皆悉了然不生。故名为色阴尽超劫浊也。同居十方洞开。则六凡色阴尽。方便十方洞开。则二乘色阴尽。实报十方洞开。则菩萨色阴尽。如次超于三土劫浊。又有观行开观行尽观行超。乃至究竟开究竟尽究竟超之不同。须以第二卷中释五阴文。及第六卷释圆通文。与此对参。方知此文脉络旨趣。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夫九界众生。于此漏无漏色。谁不以为定有实法。良以不曾子细观其所由故也。今以佛眼照穷色阴之源。不过由于坚固妄想。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岂真有坚固之实色哉。但是妄想谓坚固耳。坚固妄想为本。则是无本。所以圆顿止观一起。彼则随尽也。设有实法。如何可尽。设不达其元非实法。惟属妄想。如何可成圆顿止观。思之。思之。下皆准此。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至)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此之十境。或先或后。或发不 发。或有并发。或复重发。事非一致。今但次第详列。令行人知是色阴境耳。

(辛)今初。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此中。卽前文所谓此处。指于卽事之理境也。精研者。观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织。是故少选时间身能出碍也。身能出碍者。依于色阴所发之境。精明流溢者。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等者。明其发境之由。由于功用。功用至此。亦是善现。但旣非圣证。切不可作圣心耳。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为圣证。所以断其妄喜。又云名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也。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此心。亦指观行之心。精行。亦功用也。余可知。

(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初文虽云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次文虽亦精研妙明。而是内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体。今则内外并研。故令魂魄意志精神。但除执受总报之身。余皆互相涉入互为宾主。遂于空中十方闻敷法义也。医书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胆藏志。肾藏精。心藏神。当知递相离合互为宾主。良由于此。一切唯心。唯心所现诸法。皆不可思议也。

(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徧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观之力。澄以妙止。露以妙 观。使此心皎洁莹彻。故得内光发明。报土乍现。毗卢遮那。此云光明徧照。卽是法报合身。盖观行中所观色阴。元不局于同居。今旣心光研明。加以灵悟所染。岂无暂照之力。但不可认为圣证耳。言灵悟所染者。寻常习闻教相。曾知华藏境界。熏成种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徧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皆是圆伏五住之功。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进过分也。此是于观行中。由圆解力。暂时横见寂光境界。非关断惑。故不可作圣解。

(辛)六心见密澄暗室覩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澄彻者。寂照之体。由研究而精光不乱。故能暗室见异物也。盖鬼神诸趣。恒与人间杂居。互不相碍。互不相见。今以心细所视洞幽。方乃别见种种异物。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则仍不相碍也。

(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心体本自虚融。由坚固妄想而生窒碍。今以止观之功。圆入虚融之性。深观内四大性。与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现。无我我所。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尘相并销也。然但观行暂成。岂容以此滥圣。

(辛)八凝想化现徧见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徧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徧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欣厌者。欣净厌秽之心也。净秽虽并唯心。不妨炽 然欣厌。欣厌若极。与不欣厌亦非异辙。是故圆顿行人。正可求生净土。但圣境虽现。不可妄作圣心耳。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心作依作正。是心是依是正。了知惟是想久化成。不作圣解。如远公三见圣相。何过之有。若作圣解。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廹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观于事境理谛。竖穷横徧之体性也。廹逼飞出。亦是暂时境界耳。缘影未破。岂圣证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精极者。言其研究功深。至此则与菩萨罗汉心精将[湆-立+勿]。色阴将破。虚空将殒。故魔事从此而发也。或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形无端变改。现佛现通。当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有此妄见。非真见圣相也。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自己无端说法通达妙义。当知此是魔力使然。非真实心开也。此虽防心不密。致使魔魅得入。若能不作圣心。则魔事终归销歇。惟其妄作圣解。乃中天魔计耳。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言此十种境界。从禅那中发现者。皆由无始虚妄色阴。与今所用妙止观心。能所交互。故现斯事也。盖能观之心如钻。所观阴境如木。阴中藏性如火。种种现境如烟。钻火得烟。则知去火不远。故一一名善境界。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损木损工。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也。下皆准知。

(己)二明受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中四。初结前色阴尽相。二正示受阴区宇。三悬示受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始终皆以止观而为体用。今言奢摩他中。举止以摄观也。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又达三土色阴卽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卽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卽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也。则有观行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利根之人。一尽一切尽。一见一切见。若受阴习强者。则于观行位中。又现客邪区宇。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观行见于佛心。故若有所得。未与法流水接。故犹未能用也。受以领纳前境为义。今六根虽不缘尘。而领纳之习仍在。所以犹如魇人。了知六入本如来藏。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见闻不惑。三土虚妄受阴。喻以客邪。不得去住自由。喻不能动。葢虽非实有外邪。只此受阴区宇。便是心触客邪也。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魔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闻所闻尽。知魇咎歇。无所执受。故心得离身。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余如耳根圆通中说。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因于违顺妄境。生诸损益妄受。虚有所明。是受阴相此之虚明。但是妄想。非真有虚明也。旣识其本。则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过抑生悲。(至)十爱极成贪。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者。事理二境观行三昧之中也。由观行力。破 色阴境。故能得大光耀。由其受阴未破。故发种种诸受境界。盖受有五种。一苦。二乐。三忧。四喜。五舍。今之悲心。乃缘众生苦受而发也。虽似大悲。实依受阴。只因内抑过分而发。岂入圣阶。所贵觉了不迷。庶不招魔成失耳。

(辛)二感激生勇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于观行定中。剥去一层色碍境界。露出一种虚明境界。故感激过分而生于勇。此缘自心乐受而发也。文皆可知。

(辛)三智衰成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 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未破。故前无新证。色阴旣销。故归失故居。此缘自心舍受而生枯渴也。病在定过于慧。所以沉忆悬心。

(辛)四慧胜成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妄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缘喜受而生胜性也。病在慧过于定。所以忘失恒审。

(辛)五失守生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牀。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心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新证未获。亦指受阴未破。故心已亡。亦指色阴先销。此缘忧受而求自害。定慧俱劣。

(辛)六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缘轻安而生喜受。亦是定过于慧。

(辛)七见胜成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郤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自谓已足。亦缘喜乐而生诸慢也。恃已陵他。名大我慢。同德相慠。但名为慢。于同争胜。名为过慢。于胜争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礼塔庙等。卽是邪慢。共名七慢。此但见于定中胜相。故云无慧自救也。

(辛)八轻安自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精明中者。色销之境界。圆悟精理者。悟此受阴本如来藏也。得大随顺。亦是喜乐二受。因慧获诸轻安。旣得轻安。便自谓足。仍是定过于慧。故成无闻比丘。良由不达法相故也。

(辛)九空解成断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明悟中。卽是色阴旣销之观慧中。虚明性。卽是受阴性也。此亦缘于舍受而成空解。乃慧多定少之咎。每见今时知识。虽不敢啖肉行淫。而比丘戒法罕有不判为小乘者。其亦几邻于魔说矣。岂不险哉。

(辛)十爱极成贪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旣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味受阴之虚明。生爱发狂。此亦缘喜乐受。有定无慧之过也。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己)三明想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中四。初结前受阴尽相。二正示想阴区宇。三悬示想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相。须约三土。及与六卽。今云虽未漏尽。一往且约圆教初信言之。卽此根初解之境界也。俱生我执尚在。故未漏尽。分别我执已断。故心离其形。如鸟出笼。犹前文所谓去住自由也。六十圣位者。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七位为所增进。能所合 称共成六十。于六十中。能进三法通于凡圣。所进干慧是外凡。十信是内凡。余四十六。方名为圣。今通名为圣者。以其从凡入圣。因果理同故也。旣登初信。先断见惑。则势如破竹。有进无退。由后圣位。令前凡位功行。亦不唐捐。所以名为六十圣位耳。意生身者。随意所到。身则便到。故云随往无碍。此有三种。一者入三昧乐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者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十信能得。若至初住。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法身应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复名意生身矣。

(辛)二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利根之人。受阴尽时。一尽一切尽。便能朗然大觉。若想阴习强者。于观行中。受阴虽复虚妙。又现寐寱区宇也。想阴未破。喻如熟寐。受阴虚妙。喻如寱言。无别所知者。以喻思惑未断。不达真境也。言成韵次者。以喻观行功深。见惑永伏。能邻圣位也。诸佛菩萨。喻如不寐之人。悉知悉见此善男子。与其观行心精通[湆-立+勿]。喻如咸悟其语。但以虚妄想阴所隔。故如醒者能知寐语。寐者不知醒人耳。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于觉明心如去尘垢。卽所谓觉所觉空也。一伦生死者。伦是类义。分段生死。自为一类。变易生死。复为一类。首者。穷其所自始。尾者。究其所由终。了知二种生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名为首尾圆照也。同居动念尽。则去见思尘垢。圆照分段生死首尾。方便实报动念尽。则去尘沙无明尘垢。圆照变易生死首尾。则有观行尽。观行去。观行圆照。乃至究竟尽。究竟去。究竟圆照。余如圆通中释。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惟此想阴。能为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只此融通。实惟妄想。更非别有融通之性可得也。知此想阴虚妄无本。则不被其所迷矣。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贪善巧想。(至)十贪长寿想。烦恼虽多。贪为上首。一有所贪。便堕魔网。可不戒哉。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濳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受阴虚妙者。谓于观行位中。了知受阴本如来藏。不发十种魔事。或虽发而觉悟不惑。故云不遭邪虑也。本以圆解而修圆定。今旣不遭受阴中之邪虑。则将转有漏受成无漏之正受。故云圆定发明也。夫圆定旣得发明。只须如法精进。从观行三昧。策入相似分真究竟三昧。则有何善巧之不得。有何法界之不历。有何机理之不契。有何根本之不析。有何感应之不成。有何静谧之不入。有何宿命 之不知。有何神通之不具。有何深空之不证。有何常住之不获。而乃忽生心爱。著意贪求。譬如鳞角未成。辄思飞跃。羽毛未备。便拟抟扶。学未优而求仕。丹未成而先服。其可乎哉。故知招魔成堕。皆是自心妄想为咎耳。一一文中。各有三节。初从彼善男子至贪求善巧。明其定中所起妄想。二从尔时天魔至俱陷王难。明其妄想所招魔事。三从汝当先觉至堕无间狱。劝诫觉迷所成得失也。初文可知。次文又四。初尔时至身有光明。明其魔事之相。次是人愚迷至濳行贪欲。明其受魔所惑。三口中好言至无故耗散。重明魔所作业。四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难。结明魔所成事。初言候得其便者。谓得此行人贪想之间隙而可乘也。飞精附人者。以此行人受阴虚妙。魔不能附。所以转附他人也。其人者。卽魔附之人。虽被魔附。彼不自觉。乘于魔力。至此行人之前。现诸善巧。以逗其所贪求也。次是人者。指修定之行人。惑彼魔附之人以为菩萨。故信其教化而濳行贪欲也。三口中好言者。仍是魔附之人。不惟惑乱此一行人。亦复徧惑一切也。四此名怪鬼者。出其魔鬼之名。意令行人先觉而骂破 之也。弟子。指修定行人。师。卽指魔附人。魔业旣炽。故魔去每先遭于王难。然后堕无间也。汝当先觉二句。劝其觉则成得。迷惑不知二句。诫其迷则成失。所云先觉者。或防检其心。令不起贪。或贪心初起。便能觉破。或魔人现巧。不受其惑。此皆可免轮回。倘一信其教化。破佛律仪。纵令从此觉知是魔。亦已悔之晚矣。下文并同。不复更释。可以例知。

(辛)二贪经历想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濳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卽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辛)三贪契合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緜[湆-立+勿]。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緜爱其心。破佛律仪。濳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緜者。远也。缠也。续也。緜[湆-立+勿]。犹言悬合。緜爱。犹言缠爱。洗涤本心。言移荡其正知正见。易入邪悟。谓改正为邪也。

(辛)四贪辨析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卽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卽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卽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濳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卽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此所谓穷物性之终始。析其根元者也。证十力智。自能如圆镜之普照。岂可妄贪求耶。求元。卽求物性根本也。问曰。眼耳鼻舌皆为净土。与台宗观心释山城等。及六祖直指人心道理。不相侔耶。答曰。台宗禅宗。俱是卽事明理。未尝拨事相也。今言无别净居等。旣欲执理废事。又岂成真理乎。末世禅门。故有类此者矣。

(辛)五贪冥感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濳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问曰。前云无别净居。旣是魔说。今云别有大光明天。何亦非耶。答曰。一人成佛时。法界皆为此佛之依正。而云别有所休居地。则有分剂。有方隅矣。故知未了四土横竖之义。则说有说无。皆戏论耳。

(辛)六贪静谧想(应作贪宿命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应作心爱知见)。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应作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应作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勑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比与下节标章相易。则文理俱顺。恐是错简也。

(辛)七贪宿命想(应作贪静谧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应作心爱深入)。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应作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谧宁定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应作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 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欲诳)诱听人。(先以珠宝)藏于地下。(使彼听人各见)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及)十方圣贤濳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濳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辛)八贪神通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 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当知但是)鬼力惑人。非有真实(也)。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辛)九贪深空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濳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 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辛)十贪长寿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便欲)弃分段生。顿希(彼法性土中之)变易细相(以为)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修定人之)虚明。(乘此)食彼精气。或不因(魔附之)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其为魔)多(与之俱)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住世自在天魔。卽第六天上大魔王也。遮文茶。旧云嫉妒女。又云奴神。毗舍。此云啖精气。此等亦有 已发心者。便不恼乱行人。未发心者。每思啖人精气。况此修定男子。受阴虚妙。则精气虚明。倍为诸鬼所利。今功夫至此。若不加害。倘令想阴一尽。超烦恼浊。永出三界。更于何处候得其便。故须乘此亲自现身而破坏之。噫。魔心若此。亦太毒矣。所幸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耳。

(庚)三结过劝示二。初结十魔过恶。二结想阴所招。

(辛)今初。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徧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近则九生者。百年为一生。九百年后。正法将灭时也。多逾百世者。三十年为一世。三千年后。正属末法时也。呜呼。读经至此。而不痛哭流涕。抚昔伤今。 思一振其颓风者。其真魔家眷属也已。

(辛)二结想阴所招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己)四明行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中四。初结前想阴尽相。二正示行阴区宇。三悬示行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 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虚妄五阴。皆以妄想为本。是故想阴一尽。则平常梦想销灭也。金光明最胜王经。明十地菩萨。皆有梦兆。故知直至佛地。方名究竟觉者。但此梦想亦自不同。有六凡见思梦想。二乘能销灭之。有二乘尘沙梦想。菩萨能销灭之。有菩萨无明梦想。唯佛能销灭之。又有观行销灭。乃至究竟销灭之不同。若在利根。则一销一切销。根或不等。亦可非次第中说于次第耳。觉明虚静犹如晴空等。正前文所谓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乃觉所觉空之境界也。虚受照应者。虚而能受。如谷答响。照而能应。如镜写容。了罔陈习者。罔。无也。陈习。前尘落谢影子也。了无尘影。正如谷响镜容。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也。见思想阴尽。观同居世间了罔陈习。唯一真空。尘沙想阴尽。观方便世间了罔陈习。唯一妙有。无明想阴尽。观实报世间了罔陈习。唯一中道理谛。

(辛)二正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迁流造作。名之为行。卽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根元也。今于观行位中。想心旣伏。故行阴境界。从此披露。然犹未见识阴区宇。故未通其各命由绪。而只此行阴。乃十二类受生之本基。浮根尘究竟之枢穴。非此熠熠妄性。则十二类何由受生。浮根尘何由开合耶。殚。尽也。由绪。来历也。野马。日中所映水上浮游之气。亦名阳焰。望之似水。卽之无实。行阴亦尔。无实性也。枢者。门轴。穴者。停轴之处。由枢穴故。门得开合。由行阴故。根尘妄有生灭也。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言此清扰熠熠不停之元性。若销其性。入于本澄之体。惟一澄湛之元习。譬如波澜旣灭。化为澄水。此则空所空灭。生灭旣灭。寂灭现前。是故名行阴尽而超众生浊也。九界六卽具如圆通中释。一澄元习者。指识阴言。旣称元澄。复名元习者。以其含藏一切习气种子。犹属真常流注。后文所谓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也。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之相甚为幽隐。而此幽隐。但是妄想所成而已。岂更有他本哉。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计二无因。(至)十计五现涅槃。此与阿含所明六十二见。法数并同。法相稍异。彼则本是外道。此乃修心。误堕故也。

(辛)今初。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旣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旣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 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文有三节。从初至二无因论。总明依阴起计。从一者是人至惑菩提性。别明邪计相貌。从是则名为讫文。结明成外道论。下皆例此。不复更出。初言凝明正心者。卽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故十魔不能候其便也。从此精研。穷究十二类生之本。则生灭根元便得披露。故得观于幽清圆扰动元。但不应于此圆元境界横生计度耳。动元卽指行阴为群动之元。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外道本劫本见十八见中。自有无因而出之二见。一则从无想来。自谓本无今有。一则捷疾观察。妄谓无因而有。今之行人。本为修正徧知趣菩提果。但由妄起计度。误坠其中。故曰亡正徧知惑菩提性也。生机全破者。观行破也。乘眼根八百功德能见八万劫者。圆观力强也。本无因者。约业名本。又来处名本。末无因者。约象名末。又当果名末。皆本无因。应云皆末无因。恐字误耳。此于止观十境中。卽属见境。而见境依于行阴。行阴本于幽隐妄想。故今搜示根原。备明妄相。令真修者不堕其中。然此虽云发在观行。而深位亦有发义。但深位人。功德力大。不至堕落外道耳。如楞伽经云。七地菩萨。若无善念正受。堕外道邪径。八地菩萨。灭三昧乐门醉所醉。妄想涅槃想。皆其义也。今谓楞伽七地。似指三乘共十地言之。卽合此中竖论五阴尽相。想尽而行未尽。位在七信。若约别地。须论界外五阴也。

(辛)二计四徧常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徧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应云六识)末那(及第八)执受。(如是)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旣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 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此之行阴。无始以来相续恒转。有似常住。故名圆常也。外道十八见中。有我及世间常四见。前三与此并同。第四名为捷疾相智。

(辛)三计一分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卽生卽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初则计自为常。他为无常。二则单计他常无常。三则单计自常无常。四则双计自他皆有常无常也。外道十八见中。有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种。但法相不同。彼云。一梵天常我无常。二由戏笑故无常。三由相观视故无常。四捷疾观察。谓常无常。

(辛)四计四有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徧知。(以为独)得无边(之)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亦皆各各徧知)名彼(以为)不得无边之心。但(是)有边(之)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性真常中。安有分位。依于行阴。分位妄生。初二皆 计三世分位。初以过未为有边。现前一念相续之心为无边。次以八万劫内为有边。八万劫外为无边。三计能所分位。以我为能知故无边。彼为所知故有边。四计生灭分位。行阴之性。惟是生灭。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外道十八见中。亦有有边无边四论。但法相不同。彼云。一有边想。二无边想。三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

(辛)五计四矫乱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徧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犹云见不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 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卽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虚论。

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知四句四门。邪正之分甚微。倘未达如来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妙理。于行阴中而起知见。随所知见而生计度。未有不成颠倒矫乱者也。邪分别性。故名徧计。终无实义。故名虚论。变化元。卽指行阴。互互无。谓生中无灭。灭中无生等。故一切法俱无。各各有。谓生时有生。灭时有灭等。故生灭等皆是。有无俱见。谓生时有生而无灭。灭时有灭而无生。又生时则生生而灭灭。灭时则灭生而生灭等。故有卽无。无亦卽有。总由不达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所以计此虚妄诸法谓有真实。而不能自决。乃成矫乱虚论也。外道十八见中。亦有异问异答四见。但法相不同。彼云。一者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二者有他世无他世耶。三者何善何不善。四者愚冥暗钝。随他言答。资中曰。准婆 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

(辛)六计十六有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行阴名无尽流。以其无始以来。恒相续转故也。色是我。卽色是我也。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色属我。离色有我。色但是我所也。我在色。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历受想行三阴。各有四句。成十六相。从此或计。又转深一层之计度也。意谓由造作故有烦恼。由造作故有菩提。造作卽是行阴。行阴 不可尽。则烦恼菩提亦不可尽。故两性皆悉驱入尽未来际。亦复不相陵蔑。此则错解性具圆宗。无作妙旨。差之毫厘。谬逾天壤者也。危乎。危乎。外道末劫末见四十四见中。亦有世间有想一十六见。而法相不同。彼谓一有色见。二无色见。三有色无色见。四非有色非无色见。五有边见。六无边见。七有边无边见。八非有边非无边见。九有乐见。十有苦见。十一有乐有苦见。十二不苦不乐见。十三一想。十四若干想。十五少想。十六无量想。今谓初四见依色阴。次有边等四见依行阴。次有乐等四见依受阴。次一想等四见依想阴也。

(辛)七计八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生理。谓行阴也。四阴现前死后俱不可得。则因果皆无。名八无相。又计世间四阴因果旣无。出世涅槃因果安有。故成断灭心颠倒论。外道四十四见中。亦有世间无想论八见。而法相不同。彼云。一有色。二无色。三有色无色。四非有色非无色。五有边。六无边。七有边无边。八非有边非无边。

(辛)八计八俱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昬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以有破无。以无破有。故云自体相破。初则以色受想而例行阴。见有非有。以行迁流例色受想。观无不无。是故四阴各有二非。名八俱非。次又单从行阴迁讹起计。有则不应念念变灭。无则不应念念 出生。又不住故非有非实。相续故非无非虚也。外道四十四见中。亦有非想非非想论八见。名相与前无想论同。

(辛)九计七断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后后无。谓行阴念念迁灭也。七断灭论者。计此人天七处。死后皆卽断灭也。一者人道身死卽灭。二者欲天寿尽卽灭。三与四者。初禅二禅苦尽皆归死灭。五者三禅极乐。亦归死灭。六与七者。四禅双舍苦乐。四空 幷舍色阴。亦归死灭。故云穷尽七际皆销灭也。外道四十四见中。亦有断灭论七见。一身灭。二欲天灭。三色天灭。四空处灭。五识处灭。六不用处灭。七有想无想处灭。与此开合不同。今经开四禅而合四空也。

(辛)十计五现涅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六欲天上境界)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出离忧根)故。或以二禅。心无苦(出离苦根)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计此)五处(暂时)安隐。(以)为(便是)胜净(转)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后后有。谓行阴念念生起也。前计七处灭已。方为涅槃。此以五处安隐。卽是转依。外道四十四见中。亦有现在有泥洹五见。一云现在五欲自恣。卽是泥洹。余四并与此经同。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狂解者。依于行阴所起见惑也。由禅定发。故亦名悟。背正徧觉。故仍是迷。想阴旣伏。天魔已不得便。今之六十二见。皆是自心所起魔孽耳。呜呼。末世暗证之流。所有邪悟。较此外道。更为浅陋。而门庭高竖。妄称宗匠。徧于域中。亦可悲也。标。谓标榜。指。谓指南。又觉王如月。佛语如指。

(己)五明识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斥邪结正。

(庚)初中四。初结前行阴尽相。二正明识阴区宇。三悬示识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诸世间。徧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而言也。九界一切生类。喻如网目。沉细行阴。喻如纲纽。有为诸行尽。故六凡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偏真诸行尽。故二乘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二边诸行尽。故菩萨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盖九界有情。各以自心所现惑业为能感。卽以自心所现果报为能 应。今行阴旣尽。感应俱绝。此正空所空灭。生灭旣灭之境界也。利根之士。一灭一切灭。幷识阴亦复不当情矣。

(辛)二正明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此仍约识阴习强者。于观行中。虽达行空。复现湛明之境界也。二种生死。皆如长夜。今有为行空。则于圆净涅槃天将大明悟。偏真行空。则于方便净涅槃天将大明悟。二边行空。则于性净涅槃天将大明悟也。六根者。识阴之所执受。行阴之所开合。于观行中。行阴已破。故虚静而无复驰逸。识阴尚存。故无入而犹言内外。盖识性卽如来藏。但以无明覆蔽。如频伽瓶之隔越虚空。妄成内外。故名为阴。阴当破故。似有所入。识性藏性。本非二性。如内空外空。本非二空。故元无所入也。行阴旣破。识阴现前。所以深达十二类生受命元由。以此识阴。正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者故也。无枢穴。故其由可 观。无迁流。故其元可执。无生机。故诸类不召。了知万法唯识。故于十方世间已获其同。观行旣深。能见如来藏性。故精性妙色。不复沉埋。幽秘理性。从此发现。此正寂灭现前境界。但未忽然超越耳。余如圆通中释。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隣。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群召。卽牒前诸类不召。获同。卽牒前于十方界已获其同也。以六根为一根用。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名开成就。世界身心如吠琉璃。正所谓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具如圆通中释。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幻妄似有。名为罔象。体性空寂。名为虚无。迷背性真。名为颠倒。更无实法。惟此妄想以为其本。了知妄想无性。则其本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因所因执。(至)十定性缘觉。

(辛)今初。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湆-立+勿]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将于识性伏还元觉。生灭旣灭。寂灭现前。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此时六根渐得清净。故云能令己身根隔合开。能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亦于十方诸类通觉也。此圆元境。虽复本如来藏。全属颠倒妄想。以其离彼色受想行。别有圆元。非是头头法法皆圆元故。是故此非真常。不应妄生胜解。若误立此以为所归。而云此是万法生因。此因是常。万法无常。则为非因计因。便堕因所因执。盖娑毗迦罗。亦是于禅观中。以第六识。分别第八识体。不知惟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妄起法执。前文所谓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是也。今由过在立字及胜解字。便令真修却成外道。故名曰堕。

(辛)二能非能执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圆种。

前计八识为他而成法执。今计八识为自而成我执也。非能而妄计为能。故云能非能执。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三目八臂。

(辛)三常非常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卽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旣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此与冥谛异者。冥谛计他法。此计他天也。天非常住。妄计为常。故云常非常执。本是心生天地。反谓天地生人。故名倒圆。

(辛)四知无知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无知而妄执为知。故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名也。夫所言无情有性者。谓一切法。皆第八识之相分。皆与如来藏性相应。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今不达性空道理。却执草木有命。虚谬甚矣。然不得因此。遂谓无情但是法性。不是佛性也。以法佛无二性故。

(辛)五生无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见一切法皆能互圆发生胜果)。便于圆化一切发生。(之中或)求火光明。(或)乐水清净。(或)爱风周流。(或)观尘(能)成就。各各崇事。(妄)以此群尘(为)发(生造)作(之)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 幷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四大无生。而妄计为能生之本。故名生无生执。盖不知如来藏中。性具四大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故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直计四大为圆融妙性。此则错解惟地惟水惟火惟风法门。而谬同天坏矣。

(辛)六归无归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此)明中(本自)虚。(寂遂欲)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及四空天)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非归而妄计为所归。故云归无归执。无想天中。令不恒行心心所灭。诸舜若多。令彼有对色法销灭。皆计虚无而成断灭也。

(辛)七贪非贪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之中卽欲)固身常住。(使其)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非所应贪而妄贪。故云贪非贪执。阿斯陀。此翻无比。长寿仙名。虚妄色身。全属尘劳。今欲固之。则长劳矣。

(辛)八真无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观(此)命(元)互通。(遂乃)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无真而妄执为真。故云真无真执。媛。美女也。叱枳迦罗。亦魔王名。

(辛)九定性声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 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识精元明。九界寿命之本也。妄谓变易细相常住为精。分段生死形质为粗。无漏胜业为真。有漏杂业为伪。变易果。酬无漏因。分段果。酬有漏因。故惟以出世道。感出世灭。背于本自超越世出世间之清净道。所谓见三界是实苦。断见思之实集。为证偏真寂灭。乃修无漏真道。一得入灭。便谓了当。不知祗一真谛。尚未全彰。俗谛中谛。何曾知见。但圆精应之因心。以成趣寂之小果。被空所缠。不能回心出假。此真增上慢人。由其无闻熏力故也。

(辛)十定性缘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卽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湆-立+勿]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融清净觉明。徧一切法。随举一尘。罔非全体圆 明觉性。今独立此深妙之处以为涅槃。不知法法皆深皆妙。故虽称觉悟。未臻化圆。出有佛世。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名为独觉。仍是定性偏真而已。

(庚)三斥邪结正二。初斥邪。二正结。

(辛)今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初卷正示二本。卽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正指此阴魔诸境而言之也。外道邪魔所感伪果。卽是诸天魔眷及十种仙。至于业终堕无间狱。则必更历鬼畜。复形人道。乃至或作修罗。则修行人。适与种种颠倒诸众生等。惟声闻缘觉。得免分段苦轮。然亦不成增进。则变易生死仍在。良由不知二种根本。迷于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耳。若 知二十五门。各具五阴虚妄境界。只此虚妄五阴。本皆如来藏性。无一可取。无一可舍。迷之则为二种生死根本。悟之则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何至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中途成狂也哉。见魔。亦卽心魔。谓依识阴。起于分别我法二执。故名见魔。须知声闻缘觉。亦是分别法执所摄也。

(辛)二结正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诸根互用。正所谓忽然超越之境界也。观行尽。则入相似。便得六根清净。相似尽。则入分证。便得六根互用。分证尽。则阶究竟。便能入于菩萨金刚干慧。究竟尽。则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故圆明精心。于中发化。三类分身。徧息苦轮。惟如如理。及如如智。内外明彻。譬如琉璃内含宝月。顿超信住行向地等。而成妙觉无上道也。 言如是乃超者。正明圆顿行人。一超直入。不藉劬劳肯綮修证也。又互用中。卽能超入金刚干慧。从金刚干慧。又卽超入妙庄严海。则重重单复十二之义亦成。譬如利刀一截千纸。大鹏一举九万。直是迅速。然非总废诸位。又超字有二义。一者刹那顿证为超。二者虽历尘劫。但以不遭枝岐。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亦名为超也。妙庄严海。卽万行究竟。圆满菩提。卽智德究竟。归无所得。卽理体究竟。又功德庄严。智慧庄严。自性清净庄严。不纵不横。无二庄严。故名妙庄严海。实智菩提圆满。方便菩提圆满。真性菩提圆满。不纵不横。无二圆满。故名圆满菩提。三谛妙理。如头本不失。神珠在衣。故理无所得。性具万行。如空中鸟迹。镜中群像。故行无所得。称性止观。如日月本明。镜水本照。故智无所得。不纵不横。无二所归。故名归无所得。彼魔外二乘等。由其皆有所得。所以皆非究竟也。二别明境发之相竟。

(戊)三结劝钦诲遵修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文有二节从初至心不迷闷。结劝遵修显教。从若诸末世讫文。结劝遵修密诠也。初文可知。次文愚钝众生。言其无多闻性而已。非谓茫如白羊者也。乏智慧故未识中道禅那妙理。缺辩才。故不知说于修行法要。但已发真正菩提之心。决欲超生脱死。证入圆通。故乐修三昧也。此必亲近明师秉承教示。于此二十五门。称其所宜。随依一种修行。事非一概。然虽有师承。仍须咒护。验知末世。师匠旣不谙于此经。持咒又不合于轨式。其不同邪者几希矣。以上初正明禅境竟。

(丙)二更断余疑二。初疑问。二答释。

(丁)初中三。初领前法。二腾三问。三总请答。

(戊)今初。

阿难卽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戊)二腾三问卽为三。初问阴本妄想。二问并销次第。三问诣何为界。

(己)今初。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此问五阴何故惟是五种妄想为本。更无他本耶。

(己)二问并销次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己)三问诣何为界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戊)三总请答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丁)二答释二。初正答所问。二结劝传示。

(戊)初中三。初广答阴本妄想。二超答诣何为界。三追答并销次第。

(己)初又三。初总明。二别示。三结成。

(庚)今初。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 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亦指现前一念心之实性而言之也。不杂名精。不妄名真。妙明者。寂而常照也。从来无不觉故。名为本觉。圆净者。照而常寂也。死生。徧指分段变易。尘垢。徧指九界惑业。知妄所起。谓知其无起而妄有缘起。所以强说虚妄因缘。此如以药疗病也。若了知妄体元无。起非实起。会须说妄因缘亦复元无所有。此如病去药除也。盖知妄所起。祗是不变随缘。达妄元无。祗是随缘不变。斯则因缘二字。已属强名。何况更欲推为自然者耶。是故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夫旣曰妄想为本。谓之说妄因缘可也。旣惟妄想为本。妄岂有本。谓之元无所有可也。

(庚)二别示卽为五。初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至)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辛)今初。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设使)汝(之色)体必非虚妄通伦。(则此)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人谓色有实法。不知惟是坚固妄想而已。妄想谓之坚固。岂真有坚固哉。试观口水。惟想所成。一切色法。亦如是矣。

(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卽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则知)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顺之则益。违之则损。人谓实有违顺二境以为所受。不知惟是虚明妄想而已。妄想谓有所明。岂真有所明哉。足心酸涩。惟想所成。一切诸受。亦如是矣。

(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卽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前后四阴。旣云惟是妄想为本。此之想阴。又岂更有他本。卽以妄想所现之境。还为妄想所依。是故 色受二阴。则明想外无境。今之想阴。须明境外无想。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随想所成。除却融通妄想岂复更有本哉。盖人谓色心两法。寤寐二境。决定不相融通。今试观由汝念虑便能使汝色身。设使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且夫心中种种取像。心旣生想。形随取物。所取之物。必与所念相应。又寤时卽为想心。寐时便为诸梦。则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尝不互融互通。当知现前想念摇动妄情。更非实有外境令我摇动。不过卽是融通妄想而已。

(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能令体迁。故不离汝想。曾无觉悟。故惟是虚妄也。除却幽隐妄想。岂复更有诸行。

(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设欲)名恒常者。于身(总)不出(于)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便决)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覩前异。 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妄)想(根)元。宁受(此虚)妄(熏)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使彼妄习无寄则)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识阴虽云通指八识。须以第八为总报主。此第八识见分。恒托六根门头。任运缘于现量性境。故云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也。串。与惯同。常也。几。微也。除却颠倒微细精想。岂复更有罔象虚无陈习。

(庚)三结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言五受阴者。以是众生之所执受故也。是故五阴通名为受。通名为想。当知亦复通名为识。以受想行三阴。不过皆是识之心所。色阴不过卽是识之相分故也。又复通名为行。以色受想识皆是迁流造作法故。又复通名为色。以初是有对有表色。后四皆是无对无表色故。

(己)二超答诣何为界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 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色空皆是色阴边际。则十界色法。无不竖穷横徧。触离皆是受阴边际。则十界诸受。亦皆竖穷横徧。记忘皆是想阴边际。灭生皆是行阴边际。入合皆是识阴边际。则十界想行识等。一一皆复竖穷横徧。所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惟是五种妄想为本。观性元真。皆如来藏。清净本然。周徧法界也。

(己)三追答并销次第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重叠生起者。意显一念迷妄。法尔顿具五叠浑浊。非谓实有先后也。生因识有二句。大须体会。盖一往就迷情言。须云生因色有。灭从识除。今是原始要终。故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耳。请试辩之。迷情所见。必须先有色空。方成触离。因有触离。方有记忘。因有记忘。方名生灭。因有生灭。方成了别。了别之性。称为湛明。岂非生因色有乎。下手功夫。必须先断分别。无分别。则无造作。无造作。则无诸想。无 诸想。则不取诸受。无诸受。则不召诸色。岂非灭从识除乎。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无明心动。卽为识本。此识动相。卽为行本。动必取境。卽为想本。能取见分。卽为受本。所取相分。卽为色本。是一念顿具五叠浑浊。仍是生因识有也。要其所由终者。动静等二相了然不生。故色性自灭。闻所闻等皆尽。故受性自灭。觉所觉空。故想性自灭。生灭旣灭。故行性自灭。忽然超越。故识性自灭。是一念圆超五种妄想。仍是灭从色除也。悟生卽无生。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所谓一销一切销。喻如巾之六结。一解一切解。约横喻也。无灭而论灭。故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谓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后入无生忍。喻如巾之一结。要须从中下手。渐令分散。约竖喻也。然而事理本自不二。迷悟不免天殊。以理从事。则何理非事。以事从理。则何事非理。倘不深知六卽妙义。通达横竖法门。何由能识此经宗趣。今不避繁。再为点示。先约义立成四句。次融会收入一途。先立四句者。一顿悟顿除。二顿悟渐除。三渐悟顿除。四渐悟渐除。一顿悟顿除者。卽是最利根人。事理二障俱薄。始则于观行中。乘此心开。超入金刚 干慧。次又于金刚干慧中。圆明精心。顿超信住行向地等。入妙觉海也。二顿悟渐除者。如阿难等。先悟藏性。顿获法身。次复定境修观。涤除根中积生虚习者是也。三渐悟顿除者。如满慈辈。所知障重。故开悟为难。由其三缘先断。故但使三因不生。则狂心顿歇。歇卽菩提也。四渐悟渐除者。二障俱重。须以闻熏渐开圆解。次依圆解而起真修。乃至历劫辛勤修证者是也。此之四句。但约圆家建立。非关藏通别等。设于前三教门各立四句。义亦可得。非此所急。故不说之。次会一途者。全事之理。无渐而非顿。纵令六结解不同时。而解法毕竟无二。未有知解此结。而不知解彼结者。是故顿渐二悟。同名为顿。全理之事。无顿而非渐。纵令五阴刹那同尽。而次第终自炳然。未有色不尽而受先尽。乃至行不尽而识先尽者。是故顿渐二除。同名为渐也。所以劫波巾喻。约六根。则横而兼竖。以根根皆有五阴重叠故。约五阴。则竖而复横。以观行中亦尽五阴。乃至究竟位中。亦复尽五阴故。法喻巧妙。所应深思。初正答所问竟。

(戊)二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五阴旣惟妄想为本。所以无非虚妄。九界众生皆由不知五阴虚妄。不能深起厌离。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恋三土之三界也。涅槃三义者。一性净涅槃。卽法身德。二圆境涅槃。卽般若德。三方便净涅槃。卽解脱德。若离而言之。横约三人。竖约三位。三人者。性净属佛。方便净属菩萨。圆净属二乘。三位者。圆净属七信。方便净属十信。性净属初住以上。今合而言之。正因性显。名性净。缘因性显。名方便净。了因性显。名圆净。三因圆显。则三德涅槃圆证。所谓举一卽三。言三卽一也。又知涅槃。亦具横竖二义。一竖义者。知有圆净涅槃。不恋同居三界。知有方便净涅槃。不恋有余三界。知有性净涅槃。不恋实报三界。破界内阴。显圆净涅槃。破有余阴。显方便净涅槃。破实报阴。显性净涅槃。三涅槃显。卽法性五阴显。所谓去泥纯水也。二横义者。十界五阴皆卽空故。名圆净涅槃。十界五阴皆卽假故。名方便净涅槃。十界五阴皆卽中故。名性净涅槃。证此三涅槃性。故一切变现不为烦恼也。大章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二。初如来叹述。二大众欢喜。

(乙)初中二。初明灭恶力用。二明生善力用。

(丙)今初。

阿难。若复有人。徧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旣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卽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财施增上功德而为能校。次正明法施功德能灭重罪。兼得胜福也。此法门者。全性成修之法。一路涅槃之门。凡夫现在阴入处界大等。本与诸佛无二无别。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念迷妄。旣可 举此法身般若解脱之全体大用。而为阿鼻惑业苦三。则一念了悟。岂不能举此阿鼻惑业苦之全体大用。而还成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耶。盖十界升沉。元不外于现前一念。一念能造四重十夷。备经无间。所以一念还能弘通此法。庄严净土也。法门旣圆顿难思。末劫又多疑障重。未学则闻熏乏种。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圣世像季。不作二想。能为希有殊胜难事。令未学顿同有学。末劫犹如正法。则地狱苦因。何不当体变成莲华净界乎。正报转故。依报随转。慧性超故。福性亦超。弘经之士。须向此一念荐取始得。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灭恶旣极至阿鼻。生善则径归佛果。显说密说。功用实均。穷劫广宣。如何得尽。我辈生虽末劫。获遘上乘。碎首粉身。莫酬至德。所愿依教修行。戒乘俱急。遵最后之叮咛。祈报恩于万一耳。

(乙)二大众欢喜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幷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大论释三义故欢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能说人者。卽是如来法王。为度众生故说。不为名利故说。所说法者。卽今了义极典。乃是圆顿真宗。非复权渐曲说。依法得果者。始则不历僧祗。顿获法身。次则普会大众。获法眼净。无量众生。发无等心。后则顿悟增上妙理。断除微细烦恼。乃至节节闻经。处处受益也。我辈今者。值此遗文。深心玩索。虽复世远地偏。而心心相印。何殊给园初唱。前之二喜。幸皆有之。所愧夙根劣弱。克果未期。是故缺于第三喜耳。然一字沾神。永作金刚种子。亦可悬为未来喜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文句

后序

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沉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旭年二十 三时。岁在辛酉。创获闻熏。决志离俗。次年剃染。坐禅双径。每遇静中诸境。罔不藉此金錍。乙丑丙寅两夏。为二三友人所逼。频演此经二徧。实多会心。愿事阐发。但以志在宗乘。未暇笔述。己已春。与博山无异师伯。盘桓百日。深痛末世禅病。方乃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然虽徧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越七年丙子。抱病窜居九华。惟以念佛伫死期。不意诵帚昉师。蹈冰远至。首以梵网合注为请。遂力成之。次年昉师归闽。续有同志数人。乐闻此经要旨。一番商究。会心更多。戊寅幻游新安。结夏休邑重拈妙义。加倍精明。今夏弘法温陵。昉师及一切知己。坚请疏解。以发前人之所未发。予谓此经旧解多矣。利根者。一指便可见月。钝根者。多指益复眩眼耳。昉师曰。不然。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法无精粗。救时为要。痛兹末世。宗教分河。尽谓别传实在教外。孰知教内自有真传。纵令截去指头。依旧不曾见月。每聆吾师竖义。快痛直捷。实与本分宗旨相应。并不蹈袭前人窠臼。始信不离文字而说解脱。非欺我也。何忍秘此妙悟。不以全体示人。吾师于法有悭心乎。于时复有修白 慕公。若水轮公。极力劝成。予感其意。兼理夙愿。述为玄义二卷。文句十卷。固不敢矫古人而立异。亦不敢殉古人而强同。知我罪我。听诸高明而已。独可悲者。讲至大士圆通。而昉师示疾。解至大士圆通。而昉师西逝。劝予始事。乃不及观予竣事也。然昉师旣游净土。观世音菩萨。为其胜友。不久将入耳门圆照三昧。观听十方圆明。又何有于数卷玄文。而不悉知悉见也哉。予亦可以无憾矣。

是岁秋八月二十有五日阁笔故序

比丘善成募捐洋银七十圆

比丘妙湛募捐洋银三十圆

钱塘许灵虚施洋银三百圆

共刻此经玄义文句全部连圈计字二十六万七千二百三十四个

同治十三年冬十二月金陵刻经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