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缠中说禅七律“虎丘”/“泰山”谈古诗的赏析

2006/7/27 17:21:08

古诗当然不一定只是古人能写,今人也一样可以写,而且古诗这种形式的艺术能量绝对没有发挥完,可以断言,由于现代白话文西洋东洋的恶劣基因,现代汉语白话诗除了重复一些西洋东洋被玩烂的东西,在艺术上基本就是一个小圈子YY的游戏,而古典诗歌的中国基因,使得经过一番努力后,必将仍是最中国人的诗歌形式。由于五四以及比五四更五四的其他垃圾运动的冲击,古典诗歌的赏析对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很陌生,这里就本ID七律“虎丘”/“泰山”谈谈该问题,这两首七律在本ID所写中只能算很一般之作,以前说过,中等以上的都不能在网上帖,现在抄袭太严重,只能放些下角料上来,这两首都贴过,顺手拿来就当演示的青蛙了。先说“虎丘”:

虎丘(缠中说禅)

虎丘山下吴王墓

古木苍然噪夏蜩

碧草长阶云寂寞

灰墙倾塔气森萧

三千宝剑埋荒土

半百雄心化怒潮

溅血未干鱼腹刃

浣纱溪上越歌撩

“虎丘山下吴王墓”平平而起,非如一般七律首句追求破空而至,主要是本作品整体的构思所构成的。前四句是很现实的场景,而现实总是平凡的,多牛的历史,最终最多也不过就是“虎丘山下吴王墓”般的一个名字,这样平平而起,恰好是最现实也是最历史的。虽然整首七律没有本ID出现,但当然是本ID游历所写所想而成,本ID无时不在其中,本ID的取景造句,其实就反应了本ID的观点,但这观点是不用写出来的,即使唐诗里,像“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样的直接讽刺议论句子,都不是本ID所喜欢的,至于宋诗,即使包裹了很多复杂的词语,就更露了。本ID当然希望尽在不言中,连最隐晦词语包裹的直接议论都不要,就是纯粹的白描、记述,但人的观察总是个人化的,自然就带着个人的观点,零角度往往是最大的角度。

一切就从最平常的“虎丘山下吴王墓”开始,这首先当然是听说的,然后就去了,去的也就是一个“虎丘山下吴王墓”,所有有关它的认识,当然也只能也必须从这“虎丘山下吴王墓”开始。第二句“古木苍然噪夏蜩”,到了现场,人一般最灵敏的就是听觉了,首先是听到知了在叫,季节也交代了,夏天,然后看到了很多古树,为什么是苍然?就是亨德尔那首著名的咏叹调“绿叶青葱”的感觉,那首咏叹调是一个国王唱的,并不是指苍凉的意思。至于知了是否在树里,当然是看不见的,只不过是推测,想当然,却是当时刚到的最直接感受。诗句省略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通过个人的经验不同程度地补白的。

颔联“碧草长阶云寂寞,灰墙倾塔气森萧。”就是看到东西的直接描写。“碧草长阶云寂寞”,是从低向高,也是人向上走时最容易感觉到的东西。碧草和长阶一起往上,然后人的视角自然延伸,就看到天空,天上的云不多,沿着长阶的视角,云挂在上面无依无靠的、不像长阶旁有碧草,很寂寞。碧草在中国汉语语境中有着很多含义,如“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长阶是后人去观看的路径,然草已碧绿而王孙早化土。云在上面寂寞地挂着,那片云,在中国的汉语语境中也有着很多含义,“碧草长阶云寂寞”这统一而发散的含义,比字面意义要丰富多了,自己慢慢去体会吧。至于“灰墙倾塔气森萧”就是纯粹的直写,“气森萧”是“灰墙倾塔”的纯粹感觉,没有什么大的含义,这样上句含义多而飘渺,下句很实和很单纯,就构成了这一联复调的整体。有些假冒西昆体的,企图每句都塞进很多谜语,这样首先就不平衡反而单调了;其次,诗是用来反映感情的,不是用来复习典故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后面四句“三千宝剑埋荒土,半百雄心化怒潮。溅血未干鱼腹刃,浣纱溪上越歌撩。”就从现实回到历史,而转折都从“气森萧”来。为什么“气森萧”,因为这“灰墙倾塔”以及上面四句所写的现实都有着所谓的历史,也就有所谓的历史感,另外这无形的历史之气自然就把人引入一种朦胧虚幻的历史空间中。后面四句依然是白描,但描画的是一种历史,或者说是历史传说、历史印象,里面的典故大家都很清楚,每一句写一个人,在有关吴国的故事中最重要的四个人都有了,究竟是哪四个,如何对应,大家知道的一看就明白,而不知道的回去读读书,这样比本ID直接说了更好。

这种四句的并列写法,在古人写的七律中是不鲜见的,甚至有并列七句,最后一句收的。但这并列四句在最后,没有收束的写法,在古人写的七律中应该十分罕见,是否绝对没有就不敢保证了,至少本ID没见过。这有点像音乐中用不和谐和弦当收束不解决,但“浣纱溪上越歌撩”这歌声,和那“气森萧”之气,都是可以穿越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无形又仿佛可感觉的东西,这里的不解决又仿佛解决了,所以这个句子的安排也不是乱来的,其中还有很多的讲究,自己慢慢看吧。

这里,只把历史中最关键的点写出来,其余的自然由人补白上去,这里没有评论,但却评论其中,而其中的历史悲剧、喜剧、正剧,在这四句的对比中耐人寻味,而正有这个历史,所以才有“虎丘山下吴王墓”,才有本ID的游览,因此后四句的开放性结构,却自然地回旋到第一句那里。而这也很符合一般人的实际,我们去参观了,最后带走一点历史的记忆,但这记忆如此虚幻,没有什么可结论的,只有一些故事、传说,各人按自己的想法去阐释,或者干脆忘掉,这里能有什么结论?但本ID的观点其实也在其中传达着,还有无限的感慨,也有着警戒,其中的滋味,就让各位自己去理解吧!

第二首“泰山”:

泰山 (缠中说禅)

泰岳耸然齐鲁隔

遮天坼野海临东

林沿晓夕冈崖断

山势阴晴草木融

寂寂盘云疑作雨

亭亭过日忽为风

残霞影拂秦皇石

畴昔曾看汉武雄

这首虽然和上面的都是游览,也是本ID不出现但无时不在,但写法上有着很大不同。前面四句,远近高低等角度写对泰山的总体感觉,而细部是按着上山的高度不断提升而安排,具体就不说了。“寂寂盘云疑作雨”是转,但不像上面那首是大转,只是转到现实与历史的界限之上,历史的风云与眼前的混杂在一起,当然眼前并不一定专指本ID的,也可以是泰山所看的。而全诗的最大着力点通过这历史与现实的混杂都归到最后尾联上来。

“残霞影拂秦皇石,畴昔曾看汉武雄”,这里有着很多层的意思,例如:一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感慨。二、汉武曾看过秦皇遗迹,今天我们也来看,同时也看汉武遗迹,而“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我们又有什么可值得后人看的?三、残霞不仅看过秦皇汉武,也在看我们,残霞拂动在历史中、也当下地拂动在眼前,历史与现实,一切如影般拂动着。四、秦皇汉武这么牛的业绩也化为灰影,最终都站在残霞之下,泰山依旧,谁是现实和历史的泰山?而站在更高的角度,现实和历史的泰山也不是永恒的,而永恒又在哪里?还有其他更微妙的含义,大家慢慢理解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