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直通车”难以背负的使命
2007/9/24 8:52:17
最近,“港股直通车”试点吸引广大投资者眼球。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中国投资者参与世界上任何资本市场的途径都将越来越便利,个人直接参与港股投资只是一个小序曲。现实问题在于,这本来极为正常的“港股直通车”,却有意无意中背负了一个本不该背负的调控使命,通过“港股直通车”使A股软着路竟成了一剂调控妙药。据说,这剂妙药还能治好流动性过剩,是解决流动性过剩以及股市泡沫的一箭双雕之举。
所有把“港股直通车”炼成包治百病妙药的妙论,都离不开如下假设:在A股与港股同时上市的股票存在巨大价格落差是不合理的。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并不高明的误读。该误读,不过建立在这样一个错误认识上,例如以中国人寿为例,无论在A股还是港股交易,都是同一公司,因此,其每股价格应该一致。但南橘北枳,在市场中能评估的,只能是交易的价值,这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合力而成。A股的中国人寿到了港股,就有不同的价格,这反而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妨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来评估不同市场中同一品种的交易价值:用在市场中交易的流通总市值代表同一公司,相应地,可以以不同市场中同一品种的总流通市值必须相等来建立相应的价值分析模型。
例如,对于同在A股与港股中交易的中国人寿,就有A股价格XA股流通量=港股价格X港股流通量。目前,中国人寿的A股流通量只有港股流通量的五分之一,因此,即使A股价格是港股价格的5倍,也并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而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差价连1倍都不到。
从另一个方面看,港币的币值由于和美圆挂钩,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港币资产自然没有人民币资产保值,而港币的利率比人民币高多了,其能接受的合理市盈率自然要比A股低得多,因此同一品种在A股比在港股里得到高得多的交易价值是极端合理的。
由此可见,那种认为同一股票就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以同一价格买卖的想法无比幼稚可笑。可以断言,即使是同一群交易者,在不同的市场中交易同一品种,其交易价格也不可能相同。例如,面对流通量大五倍以上的港股中的中国人寿,其价格,即使是同一群人在交易,显然要远低于在A股中的价格。因此,那种以为有了“港股直通车”就可以拉平两地股票价格的幼稚想法极端可笑。除非把A股和港股间的所有基础市场变量都完全调节成基本相同,否则,这背负调控使命的“港股直通车”注定不能直通向其使命所指定的方向。
其实,A股的结症异常明显,根本无须任何形式的直通车就能解决。在上面的模型分析里,只要把港股变成调控达标的A股,那么在这调控达标的A股中,希望其股票价格在一个更合理、更低市盈率的环境下交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流通量加大。例如,现在只有15亿A股流通量的中国人寿,如果变成75亿,其交易价格显然就不可能如现在一样。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目前被大规模拉抬的所谓漂亮50或大盘蓝筹,站在证券法的角度,都有违法的嫌疑。证券法规定“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这样,中国人寿的A股流通量应该在28亿以上,而不是目前包括还未上市战略配售在内的15亿。这在所有大盘蓝筹中,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恰好是目前一线蓝筹能被轻易泡沫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没有合理的流通量,就没有合理的价格。目前,蓝筹供应不足问题的解决就应先从严格执行证券法开始,让公开发行股份比例达到百分之十以上标准。有人可能要说,公开发行股份还包括H股。如果是这样,那么该条款就有修正的必要,应明确修正为在A股的公开发行股份比例都必须在百分之十以上。否则,新的超低流通量蓝筹的上市只会让市场又多了能提供杠杆投机的品种,在股指期货迫在眉睫的今天,这点犹为重要。
站在资本市场历史发展的角度,目前国内的资金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这些宝贵的资金,更应该留在A股中,不能雨季怨水多、旱季怨水小,那么还要水库干什么?中国的资本市场如果蓄水功能不强,不能怪水,而是要怪水库修得还不够合格,因此就应该想方设法尽快把水库修得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才是实事和正事。否则,一味把水引到外面去解一时之急,这种病急乱投医所求回来的药,能成妙药的可能确实太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