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的“常”,当我在写这个“常”之时,又有人提出 来说:“奇怪?佛教不是讲无常吗?至人怎么又是回到“常”?”这个“常”,不 是与“无常”对比的那个“常”,只是回复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一个真正的解 脱者,就是回到平凡、平实、平淡的一个人--反璞归真。

   (第一节)“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证,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佛陀所讲出的法,也就是所有他体悟的真理, “彼彼意解作证”,都是经过佛陀本身的“意解作证”,“意解”都是经过他去体 悟、去求证的,“作证”经过他理解、然后加以求证的。“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都是来自佛陀的无畏智,意 即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体证真理实相的人,所有的畏惧、不安都消失了,展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因为他所体悟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求证,都是禁得起任何考验求证的,不会有任何的畏惧,只怕你不求证,不怕被考倒,因为他所讲出的,都是真实之语,来自于本身的亲修实证。

   “若比丘来为我声闻”成为佛陀的学生、弟子,只要能够“不谄不伪,质直心生”,真的实实在在、忠厚老 实,这样“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这样的材质,心地善良纯洁,我就会讲解“无上甚深微妙法”,让他 能够“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日中时得胜进处”,如果真正听闻解脱的方法--解脱法,早上听闻,下午、晚上经过你的闻思,就 会落实到实际的运用与求证,因此马上就会受用。“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晚上帮他讲解一些法要、法 义、法要,他就会加以去闻思求证,于是隔天就会有很多的法喜、很多的体悟。

   一个法喜体悟出来之后,就会转变他的观念,因此为什么会这么快呢?记得!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是在于整个修行从迷到悟,从凡夫生死苦海到解脱,整个重点 是在于“转念”,修行的重点在于你能不能转念?“迷”就是你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因为你的认知错误,对 真理实相没有正确的了解,当你认知错误之后,就颠倒梦想的抓取,于是导致在苦海中浮沉。今天我们经过法义的闻思、诠述、解析,加上你的去求证,当听闻之 后,就会处处去求证。当你真正去求证之后,发现:喔!原来事实就是这样,跟我所讲的、跟佛陀所讲的,没有两样,当你真正去体证到之后,才叫做你的亲证。

   当你体证到之后,因为都是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到:喔!原来过去是在颠倒梦想,这时候你醒过来了,就远离颠倒梦想。这中间没有增加两只手,也没有多增加两 条腿,你只是转个念而已。所以,解脱与否,不是在那里练功夫,不是说我要打坐多久、禅定多久,我一定要怎么样的姿势,那些都只是方便法配合,是有助于你迈 向解脱。但这些是方便法、不是究竟,它是有助于修行,但是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深入去闻思、去体悟,念头没有转过来,还是在苦海里面浮沉。所以,经过你的实修 实证,实际去闻思修证之后,受用都很快啊!在这半年上课期间,有学员、有学生就真正这样去做,以前他也是学佛经历了廿几年了,他也真的是到处在找、在找, 但是当他最初去找我,我还是跟他讲要好好归零,然后半年的闻思,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他真正这样去做了,因此每次上完课,他就是不断在历缘对境里面,去闻 思、去体悟、去求证,当他越体悟、法喜越多。

   真正能够归零、身心柔软,你随时都在体会,然后都是在转念,不断的转念,于是有一段期间觉得最近几个月,好像也很少打坐,好像没有什么修行,但是却觉得 法喜不断的涌现,就是当下的历缘对境里面,都是在止观双运。当你的心有静下来,然后不断的去求证,你的体悟就会很快。所以,昨天晚上跟你讲,经过好好体会 之后,今天早上就会有很大的转变。“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见、当得、当觉者,皆 悉了知,斯有是处!”因为他能够随时归零,身心又柔软、实实在在,然后不是迷信,又会不断去求真求证,“彼生正直心 ”,所谓“直心是道场”,你一定要实实在在、很直心,直心是道场。

   “实则知实”当你真正体会到就知道自己有体悟到了,当你没有体悟到的,也承认自己还没有体悟到,不要欺骗自己,是在道听涂说 的,也要确信自己是道听涂说的,别人在批评阿罗汉是怎么样?除非你是阿罗汉、你能够亲证,不然都要保留啊!要实实在在,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 道。“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有上进心就知道这段期间你有突破,就承认你有突破,这段期间都浸泡在没有成长,也要知道自己还 没有突破、没有归零,还带著我慢之心在听、在怀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现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如实照见,这样“当知、当见、当得、当 觉”,应该知道的、你会去知道,应当去体证的,你就能够体证得到,这样“悉皆了知,斯有是处!”如此才能够在短期间 内亲证。

   这里的课程已经七个多月了,一开始就有跟大家讲过,只要这一段期间,好好的来配合,好好的去闻思,你会有很重大的突破,不错!有人已经可以做到这样,可 以来亲证。【法义分享】学佛一开始就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如果你有谄曲之心,或是为名闻利养而修行,那么与原始佛法的解脱道是不易相应的。世间法是越修 越学越多,出世间法刚好是相反的,是要让我们认清实相,然后让我们远离过去的颠倒梦想,绝对不是消极悲观,那是一种如实观,让我们如实的了知实相。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与我慢不同;大无畏与霸气不同。因为有的人认为修行人要有霸气,在台上要展现好像很凶猛的狮子吼,你要真的是亲证,真的是大无畏、 没有我慢啊!真的是没有我慢才可以,不然你的霸气里面,是充满著我慢在作祟,而你表面的霸气、表面的我慢,事实上深层内心里面是自卑、卑慢在作祟,要静下 来自我好好的解剖、解析。一个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就是会展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他是有道骨,但是没有傲慢气息,至于说这个人到 底是有我慢的霸气?还是说无我--没有我慢的道骨呢?只要你心静下来,就可以感受得到。当当你越真实面对自己,别人是真是假?有没有我慢?可以清楚的感受 到。

   水是很柔软,但是妙用无穷,也是有很多的启示,而且妙用无穷。“空”是无为、但无不为,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 损,终至无为”无为之后呢?无为而无不为,真正“无我”之时,才能展现出大承担、大气魄。所以,解脱者是 “无为”,然而契入“无为”的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逃避啊!不是那回事啊!真正的“无我 ”,生命才会生龙活虎;真正的体会“无为”,才会有大气势、大气魄、大承担,那个是生死也在所不惜啊!粉身碎骨在所 不惜啊!置个人死生于度外,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没有说要建立自己的宗教事业、宗派体系、建立自己的山头,绝对没有那回事的。如果有那些,都还在我、 我所的框框里面绕。

   能放下一切,才能拥有一切,含意都很深,要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放下一切?当你放下之后,你才能够拥有。在禅修时,有的人可以体会到了,有部分的同修, 还没有真正产生法喜,当时也跟大家提过,你要用“无为”的方法,才能够体悟到法界的法流,你要能够放啊!种种方便法、种种闻思这 些是协助你,来到游泳池的旁边,协助你来到岸边,再来就是要放啊!“法尚应舍”,你要见法,要用“无为 ”的心,才有办法见到法,所以说你要放下一切,才能够拥有一切;能大死一番,才能不生不死。

   修行人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魄力与决心,才会有成。否则容易被世俗的名利欲望牵著鼻子走;想渡众生,反而被众生牵著 鼻子走。含意都很深,希望大家能够慢慢地去体会,慢慢地去求证,你看的越深、越多,包括佛教界、在家、出家众,所展现出来的这些,如实去看得越深,你的体 悟就会越深。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此才能真正反璞归真。无求品自高,绝不是消极悲观,就像现在各位有在上班、有在工作,把你现在当下的这一份工作,好好把它 做好,至于能不能升官,你不要去企求、不要去奢求,你只要实实在在的做,每天都过得很高兴、很快乐、心安理得,升不升官都无所谓,像这样才能够真正把你的 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当下该做什么、我就去做。

   (第二节)有人看那些出家人在修行,就觉得说你们何必如此自我折磨呢?等于就好像在煽动他,就跟他讲说“年在盛时”,你现在年 轻时候,“应受五欲庄严自娱”,应该要去追名逐利,应该是要好好去享受,为什么要“违亲背族”,一直专 心在修行呢?人家都一直在工作岗位上争取位子,你为什么没有好好去做这些,却把修行放在第一顺位呢?“悲泣别离,信于非家”,为 什么你想要出家的念头很强?比较广泛的解释就是为什么你一直要在找法、找解脱道呢?现在不是这样很好吗?你好好去享受享乐啊!“出家学道? ”何必如此、何必自找苦吃呢?你为什么要舍现在世的快乐,然后去“求他世非时之乐”呢?现在就能够享受了,你为什么 现在不享受,然后在那里修行?我觉得你这样好苦啊!

   “何为舍现世乐,而求他世非实之乐?”对修行人来讲,都是很大的一种诱惑、一种煽动,我们看这些修行的比丘就告诉婆罗门:事实 上,你是不了解的,我们是“不舍现世乐求他世非时之乐”我们不是说放弃现世的快乐,而是去求遥不可及的、未来梦幻世界的乐,我们 不是这样的!因为你们不了解啦!我们是“舍非时乐”,是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快乐,梦幻世界的那一种乐,事实上我们是舍弃那些的, “而就现世乐”我们是针对重视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解脱快乐的。一般没有修行的众生,认为说我们现在去打电动玩具、去飙车、吃 喝嫖赌、跳舞,都是很快乐,认为我们的青春不要留白,因此当下就要赶快去享受,人生苦短啊!这是一般人的一套说辞。

   但是,真正修行人却看到你这样在做,事实上你的背后、你的内心是苦的,你只是一直在找一些兴奋剂,找一些安慰剂,找一些刺激的东西,来兴奋、刺激麻醉自 己而已,就好像说内心里面的苦,然后去吃一些安非他命、吃一些毒品,他们是看到众生事实上都是在找一些止痛剂、兴奋剂来自我麻醉,不然就是不敢面对现实的 人生,然后寄托于遥远的未来、遥远的他方世界。对于真正走原始佛法的人来讲,那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就反驳他们,然后跟他们讲:我们不想去过梦幻世界的那种 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事实上是重视这一生、这一世的心安、快乐、解脱自在。于是别人就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你是“舍非时乐 ”,而“就现世乐”呢?

   比丘就回答:因为世尊曾经开示我们“他世乐少味多苦”,到他方世界、到来世,或是到他方世界去追逐那一种乐,是“ 少味多苦”,也就是说好处比较少,而坏处呢?却很多啦!因为很多的不切实际,“少利多患”的意思,益处比较少、患比 较多,因为不切实际的未来啊!“世尊说现世乐者”,什么叫“现世乐”呢?“现世乐 ”具体展现出来,他是当下这一生、这一世,而且现在就能够“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内心的苦迫不安、焦虑不安,真正 去闻、思、修之后,马上心就能够宁静下来、清静下来,叫做“离诸炽然,不待时节”,什么时候能够解脱自在呢?那是没有时间限制 的,没有限制你一定要几年或是几十年,或是还要几世代以后,不是这样的!

   真正一条明明白白的解脱道,如果好好实实在在去做,当你闻、思、修扎扎实实做,自然能够“不待时节”,随时都有解脱的可能,而 且每一天都是不断的,累积小悟、小悟、小悟,到有一天就会大彻大悟,那是“不待时节”。“能自通达”自 己能够知道现在解脱了没有,能够自知、自觉、自作证。“于此观察,缘自觉知”为什么能够受用到现世之乐、解脱自在呢?因为 “缘自觉知”,都是经过你的亲修实证。所以,解脱是当下就能够受益、受用,快乐自在啊!真正原始佛法的修行,佛陀早期所带领大家 的,都是很实实在在的,你一步一脚印的做,就能够很快的受益无穷,不是说三大阿僧祇劫,没有这样的说法,也不是说一定要到未来世,所谓“未来 世”是因为你的心智很弱,你的依赖性还很强,这样才鼓励你一些“生天法”。

   只要你可以,当下就能够得到快乐、解脱自在,只要能够把佛法正确的闻思、正确的去受用,这跟你的工作不会冲突,工作也是在修行。凡夫对于客观的世界,不 是乐观就是悲观,乐观就是只看正面,悲观的人就是只看负面,有智慧的人对于客观的世界,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他只是“如实正观 ”。这是一个实相的世界,众生都喜欢,这边是白的、这是我所要的,这边是黑的、这边是我所不要的,然后二元对立一直在对抗。如果以红与黑来对 比,我们就认为红的是好的、黑是不好的,这边是红的、这是我所要的,这边是黑的、这是我所不要的,有的人就是这样取角。

   事实上,有白天、有黑夜,有白天、有黑夜,当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有大风大浪的时候,很多人就一直在排斥,有的人只是看世间黑的一面,如果只是看世间黑 的一面,你就会产生悲观、悲观的人生,如果你看的只是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快乐、美好的这一面,光是看这一面,于是产生一种很乐观的心,但不是一种正确的 乐观、健康的乐观,此所谓“乐观”是掩饰掉他所不要的、只追他所要的,到后来他还是会很苦,因为他一直不能够接受黑的这一面。所 以,此即一些比较偏激的文学家,到后来会走上自杀之途之因,因为原来的文学家都是唯美,把世间都看成红的、要的、美的,因此写出来的文学方面,都是很动人 的,但是另一面却都是刻意去掩饰,不去看啊!

   问题是你不想看的,它偏偏都会出现,到后来内心的苦、内心的恐慌,没办法去接受之时,都是苦啊!悲观的人,他这一面都不去看到。一个修行者、解脱者,他 这两面都是如实观,都去看到啊!人性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每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能不能如实接纳自己的缺点,也如实接纳别人的缺点?让每 一个人的优点能够发挥出来,也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以及包容自己的缺点,这样才会是一个健康的、如实观的完整人格,故而一个解脱者是如实正观,不去扭曲、 不去染污,让万事万物如实的显现。凡夫的乐,是与苦相对称的乐,是有得、有依、有抓取之后的乐,此种乐的背后跟随著的是苦,解脱者的乐是离苦乐两边,是无 依、无得、也无系缚的乐。

   凡夫的乐是把这些否定掉、掩盖掉,然后追逐他的乐,就像有的人没有什么钱,反正做一天、赚一天,我就吃一天,如果没钱了,我借来也可以借,至于什么时候 再还,变成只是讲求当下的一种享受。事实上,他都是一直在逃避,一直在逃、一直在避,那不是健全、正确的心态,凡夫的乐是在未来,当目标、理想达成之后, 一般人都常常想:未来要怎么样?然后当目标实现之时,我才会快乐啊!在过程中你都不快乐,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到达,我怎么可以快乐?!但是解脱者的乐是在现 在,在永恒的现在,你不要想说自己还没有解脱,我现在是凡夫啊!因此我现在还苦啊!很苦啊!因为你观念的认知还没有扭转过来而已。事实上,如果你真正体 悟、体会、扭转过来,你当下就很快乐,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只是你有没有体悟到而已。

   所以,解脱者的乐是在现在,是在永恒的现在。众生所能活的只有在现在,其他的过去与未来,那都是众生脑海中的一个泡沫、一个念头,这是很重要的观念。我 们所能够活的只有现在,但是一般众生却都是活在未来,或是活在过去,被过去的重重的包袱拖累著好苦、好苦啊!被一些业力…… 很多的观念,把你这样拖累著,你的脚都被那些石头绑住了,因此你走得好辛苦啊!不然就是去想像很多的未来,去投射在很多的未来梦幻世界,然后拼命一直追 啊!一直追啊!你现在就过得很苦啊!很紧啊!像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够停下来呢?如果没有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但是,你不要想说我现在活 著、我现在很好啊!我们这是以高标准来讲,你的生命没有全然的活出来,你没有解脱自在啊!这样就算在行尸走肉的世间。

   禅修就是以一些有为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各种方法都只是让你回到当下来,让你从过去到未来的梦幻世界,从醉梦的世界里面醒过来、活在当下,持咒也好, 念佛也好,打坐也好,经行也好……,都只是让你清醒的活在当下。当你清醒活在当下之后,才能够去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法 都是在现在,要见法一定要活在现在,你要入法流,一定要活在现在,如果你的种种方便法门,种种修行、打坐、念佛、经行,如果不是让你回到眼前来见法,你都 还在世间的方便法里面绕,因此重点要掌握住,不然你很认真修行,然而还是一直在构筑你的梦幻世界。

   (第三节)有人煽动就是佛陀,因为佛陀成道之后,还是过著托钵的生活,佛陀的外相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且只是穿著很简单的“粪扫衣 ”,不是像现在一般出家众所穿的。“粪扫”是什么吗?台语是“垃圾”,事实上我们很多台湾 话,都是唐宋当时国语,汉语很多都是这样,因此“粪扫”事实上就是垃圾,“粪扫衣”就是垃圾衣,他们都 是废物利用,而且很多都是人家裹尸体之后不用的,然后那个衣服是出家人才拿来用,他们都是废物利用,想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佛陀穿的也是这种粪扫 衣,然后外相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于是有人就煽动他说:佛陀啊!你是一个太子,应该回去做国王,这样你又可以叱吒风云,又可以这样有名有势、有利。

   事实上,就在煽动佛陀,佛陀就告诉他:“我都无心欲作国王,云何当作?我亦无心欲令雪山王变为真金,何由而变?”因为世间的实 相,我看的清清楚楚,名利富贵对我如浮云啊!这里面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悲观,真是很深刻的看透人生实相,看透整个生命的实相,体悟富贵名利于我如浮 云,但绝对不是消极悲观。佛陀每天还是一样风尘仆仆的,到处在跟众生讲经说法,一样做他所该做的。尔时,世尊就说一句偈回答:“正使有真金, 如雪山王者”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一个人就算得到整堆像喜马拉雅山堆积这么高的黄金大山,“一人得此金,亦复不知足 ”还是不知足的、不会满足的,他还是不会停下来的,因为众生常常是贪得无厌,你得到的越多,结果你的欲贪、欲求,反而又越多越大。

   欲贪、欲求越多,事实上展现出来的就是越贫穷,当你得到越多,你的欲贪又越大,事实上就是越贫穷。“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观”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金石同一观”,要做到这方面也不容易,现在举大地来讲,现在把一堆黄金放在这一边,一堆钻石放在这一 边,还有一堆牛粪放在那一边,对大地来讲,完全都是平等。一个解脱者、了悟真理实相的人,他的心就是去看到整个法界的真理实相,因此对这些名利方面,他不 会执著。就算我们现在送你一堆黄金,跟送你一堆牛大便,都好像都一样,如果以世间法来讲,都是完全一样。但是以世间法来讲,送这一堆黄金,他可以把它转换 过来,利益众生、弘法利生方面的,有世间法上面的方便,这是可用,但是对出世间法来讲,他是完全平等的。对一个解脱者来讲,你有没有送他黄金,无所谓! 有,把这些回馈利益众生,它只是一个工具。

   佛陀了悟再高的王位权势,再多的金银财宝,都会在黑洞里面消失归“空”。任何你所抓的,到最后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凡夫因不 了悟,所以成为无穷欲望的奴隶,众生出不了苦海,是因为被己之欲贪爱所系缚。有智慧的人,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因而不再去追逐梦幻泡影。出离颠 倒梦想的世界,活在实相的世界,与大自然溶为一体。所以,有机缘禅修,然后又能够跟大自然溶为一体,要见法很快的。

   (第四节)佛陀住在舍卫国的鹿子母讲堂,佛陀早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成乞食”这时候有“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 遥见世尊”他不是佛门弟子,然后对佛陀有很多的嗔恨、不可意的取角,因此看到佛陀来之后,“作粗恶不善语”就一直在 骂佛陀,一直在骂释迦牟尼。“嗔骂呵责”一直在骂他,甚至“把土坌佛”,“坌 ”就是手抓起灰土、沙土,向佛陀扬洒过去,抓取灰尘丢向佛陀,这时候刚好因为逆风,因此一阵风吹过来,那些土反而又是吹回到丢土的人身上, “还吹其土,反自坌身”结果反而是吹向他的身体“自坌身”上,佛陀这时候就说:“若人无嗔 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一个没有嗔恨心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的辱骂,他是“清净无结 垢”不会受到你这些所左右。

   你骂他、他不生气,然后你侮辱他、他不生气,这时候他无动于衷,这时候反而自己不是越生气,不然又会很羞愧。事实上,就像仰天吐痰,结果还是一样回到自 己身上,对一个没有贪嗔痴的人,你辱骂他、攻击他、批判他,都只是自取其辱而已。如果你还没有解脱自在,你的功力还不够,内心还不“空 ”,人家骂你一句,责备你一下,哇!你就在那里嗔恨啦!生气啊!这时候你的心被境界卷走了。再者,你的生气、嗔恨,刚好是正中下怀,对方很喜 欢看到啊!对方很喜欢看到你这样的一个展现。如果你还有贪嗔痴,当你遇到境界考验,就会被境界卷走;如果没有贪嗔痴,他还是一样“虚空不碍白 云飞”,管它怎么飞来飞去,都是让它自生自灭。

   大家也不用气馁,不要想说常常人家骂我,我就会在心里打结,心里打结就是被境界把你束缚住了,不要想说我常常会有在心里打结、束缚,这样不是还差很远 吗?没关系!你能够看到,已经不容易啊!能够看到你内心在遇到境界、遇到不可意境之时,然后你就在起嗔,当下你有清楚看到,也是见法!能够看到你当下在展 现“五盖”--贪、嗔、痴、慢、疑,都是见法!因为当你有看到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转换、去消化。

   佛陀成道之后,仍然是过著托钵、乞食、弘化的生活,佛陀常穿的仍是不起眼的修行衣,也就是粪扫衣。当他托钵乞食之际,外观上与一般的乞丐差不了多少,所 不同的只有内心的安详、宁静、安详,而且内心就是常常充满感恩与快乐,这就是不同的地方。虽然外表看起来好像一贫如洗,但是人家真的是安贫乐道。如果你拥 有的越多,但是你没办法去消化,没办法能够放得下,你的苦、你的担忧、你的烦恼也越多。如果把佛陀形容为金色身、金光闪闪,著金缕衣、具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都是后代众生欲望的投射聚集而成。

   像一群小孩子在办家家酒,如果谈到我父亲或是我妈妈,小孩子心目中都希望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是很伟大、很厉害的人,然后都是把父母想像成功成名就的 人,如果渐渐地长大之后,问到你的父亲在做什么?我父亲是在当水泥工的,就变成都不敢讲,我父亲是在当清洁工的,就不敢讲,如果我父亲是县长,我父亲是立 法委员,我父亲是总统,就讲得特别大声,因此就变成人类都常常在现实中,你不太能够实现的,你就把它投射出来,我希望怎么样、怎么样?你看佛教徒,包括其 他宗教徒也是一样,都把他们的教主变成神格化,变成不切实际的一个理想化,然后他们就要怎么样呢?众生就是要比,比较了之后,然后希望比出我们的偶像跟你 们的不一样,我们的偶像比你们的厉害,你们的偶像是正常从子宫、产道出来,我们的不是这样,我们的是从右脥出来……。真的都 是小孩的心态在比啊!你们的偶像是怎么样的心态,我们的偶像不是;我们的偶像,他的手是很长、很长,他的身体是多高,都是金光闪闪,全身都发亮,全身都是 金色……,真的都是众生从梦幻世界里面,一直在构筑他的一种梦幻世界。

   佛陀本来是一个很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结果后来众生就一直这里也添加、那里也添加,一直的添加上去,结果妆到后来,佛陀就变成:我的手怎么这么多,我 的手脚怎么那么多,我头上怎么又好几个头呢?……结果后来众生看,喔!佛陀是这样喔!看看我们自己,差太多了啦!把佛陀推到 又高又玄之后,结果众生离成佛之路就越遥远啊!有时候就是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事实上,人间佛陀就是一个很真实、很纯朴、很实在的人,耶稣也是如此,都是 很真实、很纯朴、很实在的人,因此你真正要解脱,要回到现实人生来看,不要还是在梦幻世界里面。因此,人间实相的佛陀,是很平凡、很平实、很平淡、很朴实 的一位真人,与后代众生心目中,所想像的佛陀,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异。

   事实上,佛陀的遭遇,绝不是后人所想像的那么风光,人间佛陀仍然是常被辱骂、常被批判,佛陀常常是“独行侠”,到老年虽然有阿 难当侍者,但是佛陀仍然都是自己托钵乞食。一个真正解脱者,他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真正要恢复到平凡、平实、平淡,你才能够看到真理实 相。讲更深入的就是有些宗教要找寻上帝,佛教是要解脱,但是跟解脱又有一个相当大的距离,结果佛教又把目标变成是在佛陀身上,然后都把上帝、耶稣都塑造成 金身,都把他们用框框这样装扮起来。但是真正实实在在人间的佛陀,他就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你不可能的,佛陀他也办不到;你没办法无中生有去创造一大堆 米,佛陀他也没办法;你要吃饭,佛陀也一样要吃饭;你大便出来的是臭的,佛陀大便出来的也是臭的;你需要睡觉,佛陀也是需要睡觉…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你这样不切实际,去做一个梦幻世界,结果你跟佛陀距离越远,你就看不到,就没办法反璞归真。如果你没办法反璞归真,就看不到法界的玄妙。一些宗教所 要探讨的上帝,事实上指的就是整个法界,如果你看不到佛陀的平凡、平实、平淡,更看不到法界的平凡、平实、平淡。如果你不承认耶稣是一个很平凡、平实,平 淡的人,你找不到真实的上帝,因为真实的上帝,比耶稣更平凡、更平实、更平淡,真实的法界比佛陀更平凡、更平实、更平淡,佛陀还没办法让你踩在地上、踩在 脚底下,上帝、法界就让你踩在脚底下,上帝、法界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进入你的身体,你现在所处的“空”里面,你都浸泡在上帝与法界 的整个里面。

   人间佛陀只是一个指引的工具,协助我们去看到更平凡、更平实、更平淡的整个法界,但是唯有你能够活在当下,去看到平凡、平实、平淡之中,却是处处充满著 「无上甚深微妙法”,却是处处充满著玄妙,因此最深奥、最玄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竟然都是在最平凡、最平实、最平淡之中。记得庄子有讲过 “道在哪里?”道在那里也有、在那里也有,还讲到后来说“道就在屎尿之间、就在大便之间”,你能不能从 这里面去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在法界之中,大便也是有价值的,它还是有机肥料的,可以长养这些花朵,能够让这些植物开出灿烂 的花,结出灿烂的果,因此我们要看到最平凡、平实、平淡的法界之中,就是蕴藏著无上甚深微妙法,而这个不是说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够看得到。你只要静下来, 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众生,都在如实的告诉你。

   (第五节)“尔时,世尊金枪刺足”被尖锐的金属刺到脚,“未经几时,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无 退减想”因为有些佛教信徒,都认为佛陀很厉害,佛陀的身体都不会受伤,都是把佛陀形成一个无敌超人铁金刚。事实上,佛陀的脚刺到金属物品,一 样会受伤、会肿痛,不是说成佛之后就都没有知觉、就都不会啦!因此让你看看人间的佛陀,他就是一个很实实在在的。但是这时候呢?一般众生是会在那里起嗔, 或是在那里哀怨、哀叹,或是会一直在责怪:我今天到底怎么这么倒楣啊!到底是怎么祖宗八代……,又去牵连很多。佛陀不去责怪 那些啦!就是回来当下,刺到了就刺到了嘛!已经刺到了就安住嘛!接受嘛!要敷药就去敷药,如果可以不用敷药,就好好的休息,休息就好好休息,因此佛陀的心 不会被境界牵引走,他就是安住在当下,能够安住当下,伤口反而恢复得更快。人间实相的佛陀也是会生病,脚底被利物刺伤也是会肿痛,与凡夫不同的只有心境, 解脱者他不会苦上加苦,已经是事实,他会完全接受事实。

   (第六节)这时候就有一个天子跟佛陀讲:你“不处难陀林”不在森林中修行,这样你不会快乐啊!你应该是修行到森林里面去, “忉利天宫中,得天帝名称”不然就去追逐你的名利,可以回去做你的太子、国王,这样可以得到很多名利,事实上是在劝佛陀去追逐名 利。“尔时,世尊说偈答言:‘童蒙汝何知’”“童蒙”是那位天子的名字,你不 知道“阿罗汉所说?”这时候佛陀一样都是自称是阿罗汉,所谓“阿罗汉”,事实上就是一个烦恼断尽的人, 阿罗汉所说、一个觉悟者所谈的、所体证到而说出来的是什么呢?“一切行无常”,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是则生 灭法”包括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一定是如此的,不断的在生灭变化。“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当你了悟了生生灭 灭,体悟到了“无生”,你看尽了缘起,也体证到了空,这时候你体悟到“无生”,不会被那些名利所牵引。

   佛陀也是自称自己是阿罗汉,如果再批判阿罗汉,事实上是在批判佛陀。有资格可以批判阿罗汉的人,只有你是阿罗汉,如果你本身不是阿罗汉,就算你证到三 果,都没有资格批判阿罗汉,何况说还没有证到初果,你在批判这样都很不好,只会阻碍自己的解脱之路。但是一个真正证到阿罗汉的人,他是可以分辨真假阿罗 汉,对真的阿罗汉他不会去批判,他只会分辨出这是假的,这样而已。如果是假的,因缘不成熟也不会去得罪他,还是让他继续作他的梦。

   (第七节)因为波斯匿王的祖母往生,因此很难过就跟佛陀报告:如果我能用再多的金银财宝、或是用再多的条件,可以唤回我最敬爱的祖母,我都愿意。因为他 是一个国王,要什么金银财宝、要什么条件、王位、权势……,他都可以跟人家交换,但是他却发现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才体会 到黑洞、死神的厉害。于是他有相当多的体悟,就在体会佛陀以前跟他们说过的“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包括一切神、一切众 生、六道里面的都是,所有的众生、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波斯匿王说:以前我还很 铁齿铜牙,认为说我权高权势大,可以做更好的医疗保健,但是没想到还是唤不回啊!于是他就会有更深的体悟。

   你再怎么爱的人,你付出再多的条件,还是没办法让他不死啊!这时候因为境界的考验之后,又有更多的体会啊!这时候佛陀就说“大王!如是!如 是!”你今天有更深的体会,“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六道里面、包括种种的天神一样,“生者辄死 ”有生必有死,“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现象界的一切都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这是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大自然的 运转法则不是任何个人所能够改变的,你也没办法让自己不死。因此佛陀后面就讲:回忆佛陀以前,包括说他所看到的、以及他自己,不管你是当“刹 利大王灌顶居位”当上最伟大的国王、最有权势的总统,“王四天下,得力自在”包括中国以前称为中原、中土,认为是天 子,但是你当天子又怎么样?你就不死吗?照死不误啦!所以“于诸敌国无不降伏,终归有极,无不死者。”不管你再高的权位、不管你 再多大的名利,你都没办法避免的。

   “若复,大王!生长寿天”就算你生到长寿天去,“王于天宫”在天宫上你称王啦!“自在快 乐,终亦归尽,无不死者”六道里面的众生一定是如此的,只是寿命长短而已,但是你的苦还是一样,会因为老病的接近逼迫,而内心不断的不安。所 以,佛陀最后就做一个结论,“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就算一个解脱者“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证到四无所畏, “胜狮子吼”胜过狮子吼,也就是法音威猛,但是“终亦舍身,取般涅槃”,我佛陀也没办法作得了主,我这 个色身要维持多久就维持多久,没办法的!因为这是整个法界的因缘,法界的因缘不是任何人所能够主宰的,这一方面去体会“无常”、 一方面去体会“无我”。

   【法义分享】有生必有灭,一切众生、一切天神、一切天帝、一切修行人,都一定会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佛陀也不例外。一切现象界必然是缘生缘灭。 不论再怎么神通广大,在死神黑洞面前,都只是--雕虫小技。这不是在泼冷水!而是让你进入如实观,不管再怎么法力无边、再怎么神通广大,你只要有我慢、有 自我,你的苦就一定存在,而且你再怎么神通广大,只要你有我慢,都只是雕虫小技。那修行人所追求的“不生不死”之境在哪里?能永 恒存在、不生不灭、不生不死、不增不减的只有“空”。上到彼岸的究竟解脱者,就是融入空海,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境界。这是活著 之际就能够契入,不是死后才到达。

   佛陀了知我的色身一样会随著法界的运转缘生缘灭,任何人都没办法去扭转的。修行跟一般凡夫一样,都不能够不死、不能够长生不老,佛界解脱者所追求的不生 不死,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涅槃寂静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凡夫就是不了解自然的运转法则,于是一直在逃、一直在避,内心过得很苦,一直在构筑你的梦幻世 界,而一个了悟真理实相的人他发现到:哇!是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得了。而他发现说只要你不清楚,不管你再怎么逃,你永远都是苦,因此佛陀体 悟到实相之后,而且也体悟到虽然生住异灭,但事实上更深层的去体会,他世若生、若住、若异、若灭。事实上,他只是不断的变化、变化。当你体悟到这些之后, 也会体证到什么叫做无生。

   你有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大因缘之后,我这个波浪消失,只是回归大海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灭。当你了悟到无生、了悟到不生不死,你当下就解脱自在、快快乐乐, 因此能够契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那不是幻想,而是你如实去了解之后,哇!你终于不惧怕现象界的生生灭灭了,“虚空不碍白云飞”就 是这样。

   (第八节)“佛、辟支、声闻,一切皆归灭”一切修行人不管有没有修证,一切众生都会消失的,波浪不管再怎么大,它都一定会回归 大海的。“无常无选择,如火焚山林”无常是大自然的运转法则,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得了的。“阿难白佛言: ‘云何名为供养如来?’”什么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后面的回答很重要,佛陀就告诉阿难:“人能受法, 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偈语更清楚!“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身心柔软、然后好好去闻思法义,叫做 “受法”。你接受这个法与丹露之后,又能够去闻、思、修而能行!又实际去体悟、去体证--闻、思、修。“觉华而为供 ”经过你的闻思修之后,又实际去觉悟到、去体证到。“华”就是佛法的法,也就是觉悟到真理。你觉悟到真理实相,才叫 做真正供养佛陀。

   “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佛陀讲说如果你用的只是一般世间很大的莲花,或是用很多很美好的物质种种来供养佛陀,佛陀说这不是 叫做真正的供养,佛陀要你供养的不是世间的财势名利,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在阴、界、入里面体证到“无我”。 “阴”就是你要在“五阴”里面、或是在“六界”里面、或是在六入处,在根、尘 接触的当下,都能够体证到“无我”,才是“乃名第一供”,才是真正最高的供养,也就是你要实修实证啦! “为法作见证”才是真正的回馈供养佛陀。

   【法义分享】◎若能从五阴、六界、六入处各种角度去体悟无我,依法次法向而行→断除我慢诸结,体证到无我、无为,以身为法作见证,这才是真正 供养如来。◎佛陀不是要来让你膜拜;佛陀是要协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脱自在。如果你再怎么虔诚的供养礼拜,但你没有体会到法味、没有解脱自在,都不是佛陀的目 的。佛陀只是要协助你解脱自在啊!其他的供养可有可无、那是次要。但是真正成为一个解脱者、真正为法作见证,这才是佛陀讲经说法的目的,协助你去解脱自 在。当你真正体悟到法、真正解脱自在,就必然能够佛光普照,就能够自利利人、利益众生。◎“无常无选择”。凡夫的苦来自于与 “无常”的法则相对抗,也就是常逆流而游、背道而驰。解脱者了悟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的实相,所以悟道、体道而行道。内心与 “空”相应,外相是随顺缘起。这一次的禅修,就是协助大家去体证这方面,如何应用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历缘对境中,来实修、实践。

   这一次的禅修,原则上就是把前面的闻、思、修、证,要落实更踏实深入的去实修实证。协助大家更深入的去体悟、体证,如何把闻思的这些与实修结合?怎么样 在工作之中、在上班之中、在家庭工作之中,能够把法应用上来,因此未来半年是协助大家以实修实证方面。每个月原则上有两天的时间,可能是每个月的第四个礼 拜六、礼拜天,找出这样两天的时间,可以到花园新城来打坐也可以,因为那边可以接近山水、接近大自然,也可以活动、移动式的到其他地方,有时候要到溪头、 到拉拉山、到阳明山都可以,你要一天的、两天的都可以。如果是在新店,星期六开始。如果星期五下班之后有时间,星期五晚上就可以上去,那个地方是可以开放 给大家使用。以后第二个阶段像高雄那边,开始第二阶段的上课,也是会找时间,一个月禅修一次,宜兰大概再两三个月过年后,也是要每个月找出一两天的禅修。

   希望大家实际的闻思之后,实际去应用、实际去体悟,让你的体证真的很落实、很实实在在,什么时候能大彻大悟,都看你用多少心去体证,能够归○就很快。以 后我们在课堂这里上课,除了比较重点式深度的来解析以外,因为我们第一个阶段是要全程、全面式的,也是要对外发行的一个光碟,有些点方面我们没办法深入, 这也是没办法。再来第二个阶段,我们有时候就要对一些点,来更深入的解析。当我们上课的时候,不是单纯的上课了,分三等份,第一部份是上一点课,解析一些 更深入的重点、再来就是大家有实际的来操练练习、也就是进入实修。第三个阶段就是大家有问题的来互动,有什么样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或是有什么样的心得提出 来讨论,或是你这样的闻思、体会、体悟正不正确,提出来心得报告,有需要校正的地方,我们协助大家校正过来,你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提出来跟大家讨论分 享,如果在应用上面有什么样的问题提出来,别人有这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来回馈。

  所以,第二个阶段会比较灵活、比较深入,更重视在实用方面。如果大家能够在未来半年落实在实修实证方面,你要超越都很快啦!

   (第九节)“佛陀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陀一样生病,全身上下都痛啊!“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 痛甚,而诸弟子悉皆不在”佛陀常常是这样独行侠啊!当然阿难也有在身边啦!但不是后来所想像的那么风光,总是那么多人跟在旁边,不是啦!因为 佛陀是这样,当协助你有成、协助你有证量、协助你成就阿罗汉之后,就是希望你到各处去弘法,到各处去弘法不是说你到各处去成立分支机构,不是这样啦!他也 不会去掌控你,因为当你真正的体证之后,你会很自然的大慈大悲,要跟众生分享这一条解脱法,都是自自然然的要跟众生分享,因此他们都是这样到各处去弘法。 但是在你还没有真正为法作见证之前,就是要不断的虚心学习。

   就算你证到三果,还是要当助教,还是不能够独当一面的。“若取涅槃,则非我宜,今当精勤自力以留寿命”这时候佛陀生病满严重 的,他想说如果这时候我取大般涅槃呢?“则非我宜”现在时机不太恰当,因为很多弟子都不在身边,“今当精勤以留寿命 ”一个人有一种想要留住生命力、意志力,因为他的生命力希望留住,还会有一个持续性。因此,现在不是讲佛陀放不下,有些人在重病的时候,到后 来有很多的放不下,他的生命会在那里拉扯,你跟他讲怎么样放下之后,他会很快的放下就走。有的人对事情的一种执著也会,但是像佛陀这种解脱者,他是了悟生 死大事。他是解脱自在,他只是观察到现在不是大般涅槃的时机,可以用一种生命力,就像一个人旺盛的求生欲,可以让生命再延长一段时间。

   就好像破旧的车子,我勉强再把它维修、维修,仍然勉强可以在用。所以,不是佛陀贪生怕死,而是佛陀当时觉得说我现在还是留住色身,等将来因缘比较成熟的 时候再大般涅槃。但是,因为佛陀当时已经八十岁了,身体的疾病一样都会有啊!“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 ”一辆破旧的车子就是要多加强维修,勉强才可以用。“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方便力 ”还是要有一些生命意志力,然后让他留著,不然他要走、随时可以走了!他随时放、就走了!“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 无想定,时我身安稳,无有恼患。”佛陀这时候的身体疾病疼痛,要走也可以走,但是因为这时候时机因缘还不是很成熟,于是想留一段时间再走,这 时候他的身心病痛怎么样呢?“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有时候他入定、入比较深的定,这样身心的分离,身体的痛也比较不会影响。一 方面也就是他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与这些痛也都溶为一体。

   当你跟这些法界溶为一体,这时候痛一样都会减少。当你进入了忘我,那个痛也会消失。“时我身安稳,无有恼患。是故…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也就是归依于法界),勿他归依”佛陀又再强调你们要自归依啊!要归依法界啊!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求 归依啊!为什么呢?如果要归依我(佛陀)、要抓住佛陀,我这个佛陀也是无常啊!我也没办法成为你的支柱,我只是协助你去看到真理、协助你独立,因此不要心 外去求法、要“莫异依止”,不要向心外去求依靠。

   【法义分享】佛陀的色身仍是会老病死,与凡夫不同的只有随顺缘起,全然接受无常法则,全然安住在每一当下,内心没有任何迎拒之心。一般众生常常会在身体 疾病的时候,然后又在那里抱怨、在那里嗔恨、在那里怨天尤人、或是在那里抗拒、拉扯,疾病反而是会让你苦上加苦。如果你能够全然接受,没有拉扯之心,反而 苦会比较少。佛陀临大槃涅槃前,仍是再三提醒弟子们要“自依、法依、勿他归依”。不要去抓住任何人。真正善知识只是协助你独立, 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不会要强化弟子对他的依赖。活生生的佛法,不存在任何人的头脑中;脑海中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概念。活生生的佛法、真理,一定 是当下、现在如实展现在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中,也如实展现在您的身、口、意中。为什么后面这里要补充说明呢?因为我们佛教界目前一种很错误的导向,满严 重!导向去依止一个法师、依止一个大师,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常常认为一种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当时觉得说要讲明,希望让佛教界能够在回复到自依 止、法界依止上面,这样你的见法、解脱才会快。

   真正的善知识,了知自己只是个指引真理的手指,协助你去看透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协助你去看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真理。引导你以“大 自然为师”,引导你逐渐回归大自然。因为我这样体悟过来,发现这个才是很究竟,而且我发现佛陀、耶稣、老子他们都是如此,引导众生回归到法 界,回归到大自然来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所以,都只是引导你以大自然为师,你的目标要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不是锁定在某人的 身上,引导你逐渐回归大自然,也就是回归法界。逐渐溶入不生不死的“空”而解脱自在,这是“自依止、法依止 ”的深义。所谓“法依止”,事实上更深入更正确是要讲“法界依止”。如果只是停留在 “法依止”,容易又只是头脑的概念、哲学名相而已。

   宇宙人生的真理、最深的奥秘,都显露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任何的经典里。(经典只是寻宝的参考地图,并不是宝藏所在之处。)经典文字都只是指月的手指, 记得!宇宙的真理法则实相本来就是存在,不是先有经典,不是先有大师,是先有这些真理实相的存在,那些解脱者、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看到这整个大自然的法 则,然后再把它诠述出来、再把它归纳出来,描述大自然法则的运转是怎么样?现象界一切人事物的运转法则是怎么样?再把它诠述出来,诠述出来有文字记录也可 以,没有文字纪录也可以;你有经典也可以、没有经典也可以啊!但是为了保存那些开悟者、解脱者所讲的,于是以文字记下来,才有后来的经典。但是后代众生却 本末颠倒的迷执在经典文字上面,有的人甚至讲说:依经一字等同魔说。如此被经典文字框住了,你不知道啊!

   所以,我们是要透过经典文字,然后去看到活生生的真理实相,如果有问题错误的地方,是法界错。还是经典错?法界不会错的!不要认为说我的经典才是正确 的,错是法界的错,然后要法界来配合经典的纪录,不是这样啦!法界不会有错,真理实相就是这样,因此佛陀才讲: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必然如此。纪录有 错,是经典文字方面可能有错,你要透过这些去求真求证,不要被经典文字束缚住啦!你看台北市街道跟你所拥有的地图有出入,明明我手上的地图来到这里是有路 啊!这里现在怎么没有路?你认为这是台北的问题,你是要去拆房子?还是要去买一本新的地图来?这个比喻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实相的存在才是正确的,抽象脑海 中的概念,别人怎么跟你讲,大师怎么跟你讲到哪里湾、到哪里湾,结果你照著那样碰到好几次的鼻子,你回来骂他;这样不行啊!也许是我们的理解错误,也许是 他以前记忆中的跟实际的有不同地方,我们是要以实际的为主啊!

   所以,一切以大自然为师,回到大自然、回到法界来,那是最究竟、最正确的。而你的身心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本身都是在印证“无常 ”、“无我”的法印,任何经典只是寻宝的参考地图,他不是宝藏所在之处。这本书是“迈向究竟解脱的宝藏 图”,这地图的一个指标,是协助你去寻宝,而不是说宝在这里面,宝就是在大自然之中、在你身心之中。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真人,至人只是常。老子在你面前出现一百次。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踪迹,除非你已通达“无为”之道。凡夫都想要 成为不平凡、想成为圣贤;解脱的智者,只是回归到成为平凡的人。这里我们引用两段话来让大家参考,第一段就是引用王国维的人间实话跟大家分享,他把寻寻觅 觅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昨夜西风凋必速、独上西楼望尽天崖路”,第二个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不断在找法、觅法、实修,一直在修,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慢慢去体会,跟禅宗所讲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像我们谢大师有一段时间也很想专研中医,但是当他后来体会到生死大事很重要之时,我什么都可以放啦!真的就是要解脱,这是很正确的、很好。有一次记得我 刚进到中鼎大门,还没有上楼梯,这里有一位经理,记得他就跟人家讲说其他的同事晚上有事要去,他那时候就讲:啊!解脱、生死大事比较重要啦!我不去啦!因 此他要上来上课。当我听到那些话,我觉得不错。你当到经理的,还是能够放下晚上的交际应酬,然后也是有上来听。因此要经过“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你才能够找得到啦!

   另外,这是苏轼的“庐山烟雨”这句偈,也满有意思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时无一事,庐山烟 雨浙江潮”。“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是第一个阶段,人家讲说庐山的烟雨与浙江的潮都是很迷人的,哇!很壮观!听说你这 一生这一世没有去看到,会遗憾终生喔!一定要设法去看。所以,你平常就百般设法一定要去看,“未到千般恨不消”,当你没有看到庐 山烟雨、没有看到浙江潮以前,人家告诉你那没有什么啦!你就是不死心,你就是“千般恨不消”啊!跟你讲说解脱就是回到最平实、平 凡、平淡的生活,解脱就是回到成为平实、平凡、平淡的人,涅槃彼岸就是在这里,但是你就是恨不消啊!未到千般恨不消。中间过程就是要不断的寻寻觅觅,告诉 你说要“无为”才能体证到法流,但是你没有十八般武艺通通耍过,你就是没办法体会到何谓“无为”,没有 十八般武艺通通让你玩过,你就是不死心。所以“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等到你到那里看了之后,才发现也是如此嘛!就是这样啊!庐山烟雨浙江潮,当你看了之后,人家讲的很多都是: 当你实际看到之后,发现实际就是这回事啊!因此你的心也恢复到了平凡、平实、平淡。但是在我现在跟你讲:解脱可以在这一生这一世就做到,而且就是在这平常 日常生活之中,平凡、平实、平淡里面,彼岸就在此岸,可以不用修行,但是你是“未到千般恨不消”啊!你内心的放不下就是要、要、 要,一直要求、一直要追,但这是很正常的过程,如果你的善法欲没有出来,没有真正用生命去找、没有积极去找,你没办法回到平凡、平实、平淡的。如果没有经 历过用生命去求法、去找法的过程,你说现在就过著平凡、平淡的生活!你还是一样啊!凡夫一个。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你只是在逃避而已。

  所以,当你真正经历过这样的洗涤之后,才会甘于平凡、平实、平淡,经过真正大死一番之后,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以后也许我们有因缘会讲老子《道德经》,事实上在1977年就看老子《道德经》,当时也以为懂啊!也以为知道啊!但我是在1975、1976年当时,都在看佛经的《金刚经》、禅宗方面的书,包括《六祖坛经》这些,当时也以为老子《道德经》好像讲得比较不切实际!比较玄啊!觉得说子的体证不如佛陀!因此当时以为看懂啦!结果到1999年,经过22年 之后,当有一些体会之后,经过整个佛法不断觅道、求道、修道,到后来当因缘一些转变之后,再回来看老子《道德经》,才发现老子实在太厉害了,智慧之高啊! 真的是无法可说,他对宇宙整个的透彻了解,对众生心的了解,现在任何的心理学大师都没办法跟他相比的,真的!所以,以后我们有因缘再来分享老子的内心世 界。

   对于佛陀,我们现在没有褒贬之意,而是说佛陀展现出相当大的大慈大悲,把这一条解脱路讲得很详细、很清楚,老子也不是说他不慈悲,而是老子讲的很精简、 很扼要,但是却非常重要,他直接讲述核心。事实上,佛陀成佛的足迹与老子比较起来,佛陀的足迹还比较容易看得到,因为佛陀会讲很多的有为法,有为法的足迹 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得到,然后佛陀是透过这些有为法,让你再契入无为;而老子就直接讲无为、讲空、讲道。因为他讲的很深,因此老子在中国来讲,就没有成为一 个教的教主,后来有道教方面,道教与老子所讲的,你把老子当成一个神、一个仙,在那里所谓修道那些,跟老子所讲的道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真正的解脱之道, 佛陀讲的很清楚,老子把核心、无为、道、空、宇宙的本体、众生的实相……方面讲的更具体。以后我们有机缘再诠述这些,大家就 可以更清楚的体会到,为什么佛陀讲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以后我们可以再分享。

   事实上,都可以让大家对究竟解脱方面体证得更深入,当然讲这些我是觉得老子是代表东方,尤其代表中国人的智慧,在老子身上展现出很高深的人类智慧,老子 却是以最平凡、平实、平淡的,把它显露出最高深、最玄妙的。在老子整个道德经里面,都没有讲那些迷信方面的,没有讲那些神通鬼怪方面的,没有!因为老子对 整个宇宙方面了解得非常深入,因此自我都完全消失,他也看到纵使我再神通广大,对宇宙来讲、对大自然来讲,都只是雕虫小技啊!所以,完全没有我慢,就是溶 入整个法界里面,跟整个法界一起脉动。所以,就是真正的体道、悟道而行道,解脱自在的一位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