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禅预备以及初禅多方比对
到了这一节,我们不能完全就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修行“所得”里,因为我们本着一切都是幻相的概念,所以自然不一定是真切的,因此我们要多方比对各种典籍记载,还有修行人们各自总结的现象来对我们现有的阶段做一个总结归纳。
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我要说点点题外话,也是有富有争议并且很有意思的一个领悟。当然就是邪见之一。
比如在初禅的大梵天境界,你突然会觉得自己就是宇宙,自己就是一切。在我们领悟到世间万物原来没有一个最开始的前因源头的同时,自然就会感知到,既然没有过去,那么也就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此刻,真真实实,如果我们一直追述都找不到事物最初的源头。那么就不存在因果了。
如果此刻我就是宇宙,宇宙既是我,那么我就是一切的源头。一种造物主般的喜悦会涌上心头。我是一切之父,我是一切之母……我既是父,又是母,万物造化皆是我……既然是我,就是我造……我既是上帝。
看见没有?如果我们此刻不是在定中,一眼就觉得这些说法有问题。但是实际上通过禅境来比对好像又真的是这个道理,并且从逻辑上来判断也有异曲同工。比如我们接触到的世界都是我大脑来认知的,所以我的大脑从某个侧面说明,它创造了万物。仿佛又好像说得过去一样。但是为什么万事万物不受我控制呢?因为大脑本来也不完全受我控制……呵呵,一波接一波的邪见会不断的升起。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敏锐的嗅到很多宗教的发起从何而来,但是我们必须学会自省。观察自我,这样才能不急于下对或者错的判断,从而处在中立的,理性的判断中。
因此说没有因果,肯定不对,但是说有也不是那么回事,因此怎么说都是片面,都是或常见,或断见的,参考前面讲过的空性和中观知识,我们不下结论才是对的,呵呵。
在这里复习一下中观知识,事物到底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既有既无?还是在有无之间?这些统统都有逻辑悖论问题。
我们的先人们对此总结下来一套很有效的理解方法,那就是缘起有,自性无。我们看到事物还有现象存在的一面,这就是缘起有,举个例子,比如一棵树存在在这里。它之所以存在在这里,是因为有一颗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发芽长大,因此变成了这棵树,所以种子就是这棵树的缘起。种子的缘起是上一棵树,不停追述下去没有尽头,这就是缘起无始,缘起有。
自性空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没有一个本来的面貌(因为无始)……举个例子,比如这棵树,它不可能本来的面貌就是一棵树,树就是它的自性。因为如果说树是它的自性,那么它就该永远都是一棵树,怎么它从前会是种子,未来会变成家具,或者木头房子?而且,假如它已经被人做成了家具,那么它原来树木的面貌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原来那棵树就不存在了。因此,不存在永恒的自性,所以说自性是空。
所以我们可见,有的是什么?就是缘,就是因缘,就是前因,和条件。
没有的是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自性是空。
深刻记忆这两句话:缘起有,自性空。
套用到万事万物都是这么回事。如果你这样做,恭喜,你已经成了中观学派的高手了。
另外讲一点点,所有事物正是因为存在,才会有变化,如果不存在,哪里会有什么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把一切有总结成“有”,根本有。无常的变化,因缘的变化,都建立在事物本有的基础上,如果你依这一个观点来理解,那么又恭喜你了,你成了唯识学派的高手。
这两种观点数千年来打架打得厉害,实际上本质它们两是互相依存的。能看到这一点,恭喜你,你很好的消除了思维上的矛盾了。不管谈论事物有的部分,还是空的部分都没有障碍了。
我这一节写到这里似乎都没有写到标题的内容,因为我在尽量压缩章节,每一节写长一点,因为我答应过菩萨们,二十节完结,要说的东西还多得不得了,所以我只好偷巧,一节写长一点……。
以上这些道理,大家如果再套用到禅定中的种种想法,认知,还有感受中,就能不断扶正自己的道路了,因为没有任何说法是对的。要执着任何一种说法是对的,那一定是邪路。
之所以我要再一次丰满大家的理论知识,是因为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会领悟到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怎么说都是错,怎么说都是片面,因为事物的真相没有对错,没有是或者非。都对也都错,永远是片面。只要开口既落入某一种见解中了。
必须要要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进入更深的禅定,比如二禅。因为我们一路走在,所有道理,所有所思所想过程,都脱离不了语言逻辑,并且我们是一步步舍弃某些东西走过来的,如果到了这里,不告诉大家该继续舍弃什么,我们怎么走下去呢?
我们一路上,观呼吸,止念头,一直保持着有所觉知,所谓知我们是怎么知?说白了,就是知道了,并且用语言能形容了,然后用语言逻辑来形容。如果大家细心观察自己的思考,会发现我们在想事情的时候,一直在心理面“说话”那是因为语言逻辑是我们理解事物的一部分
不相信的话,大家做个有趣的实验,你现在心里说:“啊—”这个音,拖长音,不停的拖下去,仅仅在心里发这个啊的音。之所以不真的发出来,是因为我们气用完了就会断,在心里发就不受呼吸影响可以无限拖……
此刻你是不是会发现,好像不容易分心想其他事情?除非你忘记继续“啊”下去?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大概触摸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思考(杂念),很多很多都是建立在语言上的。早晚我我们要走到舍弃它的地步,心里可能才会更宁静。
这里就轻微涉及到一点点咒语的奥义了呵呵。
我们知道三字明咒中,翁阿吽,其中翁是头部震动,阿是喉咙震动,吽是胸腹震动。并且只有阿这个音是个单纯的开口音,并且是可以一直延续的音。没注意过这些的同学现在就试。
我们还知道,我们的思维有很大一部分是语言的部分,抽象思维的部分。具体也是在喉咙这里表现出来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器官就是喉咙里的声带。所以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活着,我们一定会用到语言逻辑,语言中枢,核心表现位置就是喉部。所以我们一生都跟喉部有密切关系。语言意识活多长,我们作为人的体验就有多长。就好像寿命一样。假如我们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和动物类似,无法理解抽象的事物,比如不会知道1这个符号,或者yi这个音节是一个的概念……
在口密中,阿代表阿弥陀佛,为什么?因为阿是可以一直延续的音,代表语言意识的永恒运作。阿弥陀佛原名叫无量寿佛,你想想看,语言抽象思维,是我们人类智慧寿命的象征,那么一直持续不断的阿,是不是永恒不断的智慧寿命?所以称为无量寿。
本文本着不多讲密法,不盗法的原则,很多事情还需要大家自行领悟,不过说这个阿字,还是有点点意义的,那就是我们知道了语言对我们思绪的影响,那么大家可以通过心里持续念,阿,或者额,或者一,或者乌,雨……这些开口音,来辅助消除杂念。
算是补足我前面课程讲得太快,大家没找到方法无法进入状态的不足之处。
好了,下面我们开始最后巩固一下初禅概念,根据多方面说法来比对一下自己的禅境。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种经文,各种论文里得知,初禅叫做离生喜乐,意思是离开了欲望的束缚,所以轻松快乐。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答案应该是接近的,因为我们确实因为舌头抵住上颚关闭的味觉,呼吸变得细微难以察觉,断绝了嗅觉。因为五欲相连,一个个减弱,因此我们这时候感觉到欢喜快乐,完全没有错。
然后,很多经文里说到,初禅有八种触觉感受,它们是:痒、动、轻、重、冷、暖、涩、滑。我们回顾一下自己走过来,确实有失去身心,然后又找回这些感受,大家还记得是什么阶段吗?就是禅定中阴出现的时候。
这里要注意了,因为很少有经论提到禅定中阴,所以这些八触,被一并归到初禅里面。但是我们自己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体验过来的,可以明明知道,这些感受是出现在喜乐之前的,并且有出体感受和经验,所以认证来判定,它们是出现在禅定中阴形成的阶段。并不能实实在在算在初禅里。
不过它们也确实是进入初禅的必经感受。所以算在初禅里也没有什么不对,我们自己清楚它们出现的阶段就好。
各种经论里说,初禅已经除掉了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的根源,我们来比对看看是不是这样,首先,贪,我们贪,肯定是有对象的吧?贪财,贪色,贪吃……我们这时候没有味觉没有嗅觉,好像没有什么欲望,哪里有什么贪存在呢?
然后是嗔,嗔就是恨,讨厌,厌恶。我们此刻那么欢喜那么快乐,哪里有什么生气的对象呢?
痴,指的是痴迷,因为贪爱而起的。我们此刻不贪爱什么,哪里有什么痴迷?
慢,代表傲慢,和自卑,不管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还是自己比别人差,都是慢心。此刻我们都体验了和那些光亮的人们,感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的错觉,当然是感觉一切平等了,因为一切都是我。既然如此,哪里有慢心?
疑,就是疑惑……我们此刻快乐满足,懒惰无比,都不愿意,或者不能想什么事情……疑心根本就生不出来……因此也没有疑。
从以上看过来,是完全没有错了。
·中国质量之痛: 回复中国质量之痛 :我说了一句废话如果超级富足了现在所执着占有的财富就像现在的空气一样多到那时候即便拿了别人的财富就没有人说你呼吸了我家的空气我不平衡因为富足了到处都是了也就不会起什么贪心了这好像就是极乐世界的功德吧
重返兜率天: 回复中国质量之痛 :色界里已经具有这种功德了,不过,极乐世界里面最殊胜的还有,就是寿命平等无量,无病,无老无死。这几点是在四禅后五天之前都没有的功德。
关于经论上说到的,初禅的十功德,所谓功德就是水准。各种人士解释万千,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们的对与不对,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对比看看。我在这里就简单说明。用最通俗的方式介绍一下。
空:空的是什么?空的是杂念。
明:明的是什么?回顾一下我们初禅里的证悟,无始。辅助缘起有,自性空,再加上我们色界眼观察到的事物,是不是对事物实相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定:定的是我们因为不容易生杂念,因此而能久住初禅,能定住,这就是定,我们再此体验到了定力是什么,这就是定。
智:此刻因为没有欲望,很强的自我见解,对事物看待比在欲界的时候客观,是不是种智慧呢?
柔软和善心:我们为什么会柔软,为什么会善?因为我们无欲,我们与世无争,为什么与世无争,因为有我们就是世的体验,自己和自己争什么?因此有随喜的柔,平等看待人事物的善。
喜和乐:这个不再追述了,欢喜的感觉和快乐的感受……
解脱:就是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了。
境界相应: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点,举个例子,大道理三岁小孩都会讲,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忍不住要去做,明明知道某些习惯不好,但是戒不掉,因为我们被欲望拖累,因此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境界没办法相应。此刻我们既然已经从欲望中解脱,至少在定境中,色界天身所在的世界中,是很容易自我控制的,知道不好就不会做,能自然而然,因此行为和思想境界能相应。这就叫境界相应
境界相应是初禅中最大的功德。也因为有这个德行,我们在这个定境中,道德水准好像圣人一样。解决了很多我们的难题,比如常常有人跟我讲,居士啊,我明明知道抽烟不好,就是戒不掉……忍不住……如果你能住于初禅,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也因此,我们通感也好,或者我们什么感受也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高大伟岸的,并且清透发光的……
好了,大概对比到这里。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各方说法在这里有了印证了,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
说老实话,这里是又是个难关了,我自己也就只是到这个程度了。常常定于初禅,但是下一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欢喜快乐的感受一直持续,但是久而久之习惯了,也就正常了,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了,有时候还会成为一种负担。什么负担,那就是一直在觉(觉知自己感受),一直在观(观所有现象)。然后等到某个时机,觉得不喜了,也不乐了,然后更加仔细的去观察体验,然后发现欢喜快乐还在。
如果要形容,就好比欢喜快乐是种食物一样,我自己就跟一头猪一样,一直追逐着欢喜快乐这种食物奔跑,奔跑的方式就是觉和观……
但是就一直这样,仿佛没有出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等到一个厌烦心生出来,立刻就出定了。于是我出定后开始想,定力总有消失的时候,既是我有无限的定力,一直处在这种循环中。如果理性的分析,我们生活是大的轮回,此刻不也就是个小轮回么?而且因为我们知道快乐欢喜,自然会发现它的对立面,不快乐,不欢喜,我们不停的去觉啊,观啊,不厌其烦的这样做,不就是因为我们面临欢喜和快乐的失去么?其实这根源就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失去欢喜快乐而痛苦,所以我们不停的觉,不停的观……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立刻又会出来一条证悟。初禅并不是我们永久适合居所,因为我们还有得有失,还是有苦受的,只是我们被快乐欢喜蒙蔽了而已。并且一直不断的现象不可避免会有厌烦心出现,好比我们的定力的我们的燃料,一旦燃尽,立刻就出定了。
假如我们死后生在初禅天,所经历和初禅定是差不多的情况,那么必然有“燃料”耗尽,厌烦出现,然后重新入轮回的隐患。所以即使我们此刻再欢喜再快乐……也无法永恒。
我自己就是在这个位置卡住的,过去我一直不知道原理,只是依靠观和止一步步走到这里来,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们一直都是观啊观啊,无所作为啊无所作为(止),然后走到这里来,但是此刻我们会发现,继续观啊,继续止啊。好像没有什么决定性变化……我也没有因此进入其他境界了。所以到底怎么办呢?
为了这个问题,我又请教了我的上师,他说:你不是因为止和观走到这里来的,你是因为一步步舍弃而走到这里来的。如果你已经感觉到止和观,寻和伺(寻就是观,伺就是守着觉)是你的负担,你为什么不舍弃它们?如果你舍弃了,你就能进入二禅了。
我此刻才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作为依止的观,觉,什么的。原来也是要放弃的……
可是人就是这样,有了这个喜有了这个乐,必然有了强烈的惯性和惰性,要舍舍不掉。如果不观,如果不觉,还有喜乐么?虽然各种经论都说二禅是有的,在入初禅前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差不多就要放弃觉和观,可是真到了初禅里,到底要如何克服惰性呢?到底如何才能主动的抛弃我们一直依赖的觉和观呢?
咱下节再说吧